薛彥斌
(濰坊科技學院農圣文化研究中心,山東壽光262700)
日本是世界上保存《齊民要術》版本(日本稱為刊本)最多的國家①小出滿二:《齊民要術的不同刊本》,載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亞洲經濟出版會,1976 年第3版,以《齊民要術》為中心,第6-9頁。,也是非漢語國度研究《齊民要術》最深入的國家②王永厚:《〈齊民要術〉在日本》,《光明日報》1979年3月l5日第3版。?!洱R民要術》約于公元533 年至544 年成書,但當時尚無刻板印刷技術,一直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并源源不斷流向國外,尤以日本為最③劉德成、劉克強:《賈思勰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9-122頁。。唐宋時代,伴隨著文化的昌盛、經濟的繁榮特別是海上交通的擴展,中日文化交流途徑進一步拓寬,《齊民要術》也與其他大量古籍一道,漢籍東傳,以手抄本形式流布于日本,在東瀛廣為傳播并保存流傳下來。日本平安時代的藤原佐世(Fujiwara Sukeyo),是當時的貴族和學者,在日本第59 代宇多天皇寬平年間(889-896),奉敕編寫了《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收錄古籍四十家一萬六千七百九十卷,其中農家二家十三卷,即:《齊民要術》十卷,丹(高)陽賈思勰撰,《兆民本業(yè)》三卷①王勇、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典籍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8頁。,此系現(xiàn)今所知《齊民要術》傳至日本的最早文字記錄,說明該書在唐代已流傳到日本②郭文韜、嚴火其:《賈思勰王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61頁。,889-896 年正值中國唐代昭宗(李曄,唐朝第十九位皇帝)的龍紀至光化年間,傳入日本的時間應在此之前?,F(xiàn)在日本所能見到的最具??笔妨蟽r值的“祖本”,亦即最早刻本北宋崇文院本,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1)刊刻,先存于日本京都的高山寺,后存于京都博物館,只殘存5、8兩卷,乃稀世之珍,被日本視為“國寶”?,F(xiàn)存的最早抄本則是日本金澤文庫舊抄卷子本,簡稱“金抄”,依據北宋崇文院刻本(簡稱“院刻”)于1274 年抄寫,現(xiàn)缺第3 卷,現(xiàn)由名古屋蓬左文庫收藏,1948 年日本農林水產省綜合研究所曾影印。由于保存妥善和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的近鄰關系,以后甚至出現(xiàn)有些獨本、珍本逆向回流、輾轉迂折以影印本形式回歸中國的特殊現(xiàn)象。
《齊民要術》有刻本流傳,始自唐宋時期雕刻印刷技術發(fā)明以后,隨之也產生日本式《齊民要術》刻本,稱之為“和刻”?!洱R民要術》與日本淵源頗深,日本學界對《齊民要術》的研究也格外重視,鹿兒島大學西山武一教授首次將對《齊民要術》和賈思勰的研究尊稱為“賈學”③劉德成、劉克強:《賈思勰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3頁。。日本學者對《齊民要術》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探討研究,在關東的東京圈和關西的京都圈分別成立《齊民要術》輪讀會和研究會④以關東的東京圈和關西的京都圈《齊民要術》輪讀會為基礎,日本后來發(fā)展成東西兩大農史研究陣營,具體參見王思明《農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農史》2002年第2期)中有關日本有兩個農史研究中心的論述:日本農業(yè)史研究會成立于1975 年,1999 年正式登記為日本的國家級學會,現(xiàn)有會員160 余人。該會的事務局設于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農業(yè)史研究室。全國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辦有會刊《農業(yè)史研究》。但日本以農史研究聞名的則首推京都大學,該學校于1929年設東亞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國文化;1948年又將該所擴建為人文科學研究所,下設東方部、西洋部和日本部三部,其中的東方部以研究中國農史和科技史而聞名,該部的著名學者有藪內清、天野元之助、飯沼二郎和山田慶兒等。。東京圈輪讀會以20世紀40年代原北京大學附設的農村經濟研究所成員為班底,由熊代幸雄、齋藤勇牽頭,骨干會員有西山武一、渡邊兵力、錦織英夫、山田登、劉春麟、賈振雄、肖鴻麟等。1948 年,又由當時位于東京千代田區(qū)霞關的日本農林省農業(yè)綜合研究所(現(xiàn)名農林水產省政策研究室)所長東畑精一博士(原東京大學教授)在東京進行了重組,西山武一與熊代幸雄積極參與,極富成果,于1959年完成著名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⑤渡部武著,董凱忱譯:《日本對中國古農書的研究概況》,《農業(yè)考古》1985年第2期。。西山武一藉此研究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同時,京都圈輪讀會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技術史部會的天野元之助和藪內清為中心,骨干會員有米田賢次郎、山田慶兒、篠田統(tǒng)、渡邊幸三、飯沼二郎、入矢義高、吉田光邦、木村康一、北村四郎等,1948年至1950年利用三年時間完成《齊民要術》1-8卷的翻譯,并曾以油印本印發(fā)。1975年天野完成《中國古農書考》,1978年出版《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研究》⑥渡部武著,董凱忱譯:《日本對中國古農書的研究概況》,《農業(yè)考古》1985年第2期。。1979 年天野去世前后,京都圈輪讀會又與東京圈輪讀會統(tǒng)合,衍生出《天野研究本會》,由亞洲經濟研究所小島麗逸和農林省農業(yè)綜合研究所中國研究室山本秀夫牽頭,陸續(xù)加入的會員有原宗子(流通經濟大學教授)、田島俊雄(東京大學教授)、渡部武(東海大學教授)等。
日本東西兩大《齊民要術》研究會的研究各具特色。天野元之助以研究中國農業(yè)史著稱,1951年獲得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其著作《中國農業(yè)史研究》曾榮獲1963 年日本學士院獎①渡部武著,全太錦譯:《天野元之助的中國古農書研究》,《古今農業(yè)》2004 年第1 期。按:日本學士院獎,日語稱為日本學士院賞。日本學士院為日本最高學術機關,前身為東京學士會院和帝國學士院。1879 年,日本仿照法蘭西科學院成立東京學士會院,1906年改稱帝國學術院,1947年改名為日本學士院。1949年附屬于日本學術會議,1956 年脫離學術會議獨立,直屬文部省。會員150 人,由學術院選定;均為終身會員。每年領取相應的薪水。分為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部。為獎勵各科學士研究,學士院每年均進行學術評議,對學術上有重大貢獻者,授予學士院賞;對其中特別優(yōu)秀者,由皇室授予恩賜賞。。西山武一教授1961年獲得東京大學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校訂譯注齊民要術》,這是日本首部以《齊民要術》為研究題目和內容的博士論文。西山著有多部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研究論著,如《齊民要術中不淮域稻作實體》,曾受到日本學界高度評價。日本研究《齊民要術》里程碑式的成果是由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所編譯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堪稱劃時代的業(yè)績”②渡部武著,董凱忱譯:《日本對中國古農書的研究概況》,《農業(yè)考古》1985年第2期。,被《日本經濟新聞》評為1959年度特別優(yōu)秀經濟圖書③http://www.jushosaku.jp/p/%E8%A5%BF%E5%B1%B1%E6%AD%A6%E4%B8%80,西山武一,熊代幸雄,1959年,第2回日本經濟新聞?經濟圖書文化賞,受賞作一覽。。
日本各圖書館對《齊民要術》的保存極為珍視,處置也十分妥善,日本的《齊民要術》及中國古農書藏書主要地點如下:
1.內閣文庫(現(xiàn)更名為國立公文書館,東京都千代田區(qū)北丸公園)。
2.京都博物館(京都市東山區(qū)茶屋町527號)。
3.金澤文庫(神奈川県橫浜市金沢區(qū)金沢町142號)。
4.蓬左文庫(名古屋市東區(qū)德川町二丁目)。
5.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都文京區(qū)本鄉(xiāng)七丁目)。
6.東洋文庫(東京都文京區(qū)本駒込二丁目)。
7.國會圖書館(東京都千代田區(qū)永田町二丁目)。
8.靜嘉堂文庫(東京都世田谷區(qū)岡本二丁目)。
9.前田尊經閣文庫(東京都目黑區(qū)駒場851號)。
10.農業(yè)總合研究所(東京都北區(qū)西之原二丁目)。
11.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京都市左京區(qū)北白川東小倉町)。
12.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京都市左京區(qū)吉田本町)。
13.武田杏雨書屋(大阪市東淀川區(qū)十三西之町)。
14.天理圖書館(奈良市圸之內)。
15.岡山大學農業(yè)生物研究所圖書館分館(倉敷市中央二丁目)。
16.山口大學圖書館(山口市吉田)。
17.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東京都新宿區(qū)戶冢町一丁目)。
18.神戶大學圖書館(兵庫縣神戶市灘區(qū)六甲臺町一丁目)。
19.流通經濟大學圖書館(茨城縣龍之崎市平畑120號)。
20.東北大學圖書館(宮城縣仙臺市青葉區(qū)川內27—1號)。④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東京)龍溪書舍,1975 年,第23-24 頁。早稻田大學、神戶大學、流通經濟大學、東北大學為筆者查證其附屬圖書館藏書所加。由上所述,可知日本各大知名藏書機構均對《齊民要術》等古籍進行妥善收藏。以隸屬總理府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National Archives,Japan)為例,該館成立于1971 年7 月,舊稱內閣文庫,是日本國家級檔案館,該館收藏《齊民要術》重要刊本5種。
在西山、熊代共譯的《齊民要術》里,可感受到兩位教授編譯日文《齊民要術》的浩繁工作量和艱辛程度,在其范例附錄中,有“齊民要術刊本一覽”①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東京:亞洲經濟出版會,1976 年第3 版,凡例附錄,《齊民要術》刊本一覽,第22-23頁。。
(1)北宋本
崇文院本(1023-1031),天圣中詔刻(文獻通考引自李濤,天禧四年詔刻)
①高山寺本,殘缺本、卷五卷八存。京都博物館藏。
②金澤文庫抄本(1274),文永11年,在金澤文庫抄寫,卷三失。名古屋蓬左文庫藏。卷子本、行15字。
(2)南宋本
紹興本(1144),紹興十四年,張轔、龍舒私刻。葛佑之后序。
①群碧樓藏明抄本 江寧鄧氏群碧樓藏,民國初年發(fā)現(xiàn)。
(3)元本
漸西村舍本??刍菸?,元本半頁10行、一行18字。
(4)明系統(tǒng)本
被定評為“誤脫滿紙,明顯失去了原貌”。
①湖湘本(1524),嘉靖三年、馬直卿刻于湖湘,王子衡后序。
②秘冊匯函本(1603),萬歷三十一年刻。沈子龍、胡震亨有后記。
②津逮秘書本(1630),崇禎三年、秘冊匯函本復刻。近代最多的流行本。
③山田羅谷本(1744),延亨元年、京都向榮堂、津逮本復刻。附有頭注、訓點。
③仁科干本(1826),文政二十六年、浪華定榮堂、羅谷本復刻。
(5)清代校宋本
①學津討原本(1804),嘉慶九年刊。黃琴六校農桑輯要本。張海鵬后記。
①四部備要本(1926),民國十五年、中華書局刊。學津討原本復刻。
②豬飼氏校北宋本(1761、1845),豬飼彥博根據一宋本校訂。東京靜嘉堂文庫藏。
③張紹仁校南宋本(1821),道光元年、黃堯圃藏校宋本的手臨、卷七66篇為止。同文庫藏。
③勞季言校南宋本(未詳),校年未詳。根據宋鈔本及群書校訂。卷五45篇為止。同文庫藏。
③陸心源《群書校補》本(1890),光緒十六年、根據勞氏校宋本繼校至卷七66篇為止。
④崇文書局本(1875),光緒元年《子書百家》編入刊行,根據津逮本校改,無典引。
④觀象廬叢書本(1888),光緒十四年刊。呂吳調陽跋。
④百子全書本(1915)民國四年刊,崇文局本的附有石印、訓點的復刻。掃葉山房發(fā)行。
⑤漸西村舍本(1896),光緒二十二年根據劉恭甫、洪琴西過錄宋本(由朱述之贈與勞氏)校訂學津本,由中江榷屬刊行。袁昶跋、收入恭甫的??汤?。
⑤龍溪精舍本(1917),民國六年根據高山寺本、太平御覽校訂漸西本刊行。唐宴跋。
⑤叢書集成本(1936),民國二十八年漸西本的訓點、鉛印本。商務印書館刊。
(6)現(xiàn)代影印、校譯本
①影印高山寺本(1914),民國三年羅振玉影印。吉石庵叢書中。
②影印四部叢刊本(1922),民國十一年群碧樓藏明抄本的影印。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刊。
②萬有文庫本(1930),民國十九年四部叢刊本的訓點鉛印本。上下2冊。
③國學基本叢書本(1936),民國二十五年萬有文庫本的合冊。
③影印金澤文庫本(1948),昭和二十三年農業(yè)總合研究所刊。附有《齊民要術》傳承考(西山)。
④校訂譯注《齊民要術》(1957、1959),昭和三十二年西山譯上冊,昭和三十四年雄代譯下冊東大出版會刊。
⑤同補訂第二版(1969),昭和三十四年合冊本。亞洲經濟出版會刊。
⑥《齊民要術今釋》(1957,1958),石聲漢著,4分冊,科學出版社刊。收入校記、注解、譯文。
由西山·熊代氏共譯的《齊民要術》所見刊本可知,《齊民要術》在日本共有26 個版本,加上西山、熊代氏共譯的《齊民要術》(上下冊)、同著合訂本以及石聲漢的《齊民要術今釋》,共29個版本。
天野元之助在《中國古農書考》的“北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十卷,永熙至武定年間(532—544)所作”一文中,從北宋天圣本(1023-1031)、南宋紹興本(張轔本即龍舒本,1144)、明湖湘本(馬直卿本)三個頭緒進行展開,列出25 種不同版本,歸納為《齊民要術刊本系統(tǒng)表》。它們是:高山寺本(京都博物館藏),吉石庵本(影印本),金澤文庫本(蓬左文庫藏),影印金澤本(影印本),豬飼校宋本(靜嘉堂藏),山田羅谷本(木板本),仁科干本(木板本),國學基本叢書本(活字本),萬有文庫本(活字本),四部叢刊本(影印本),群碧樓抄本(書寫本),群書校補(木板本),張氏校宋本(靜嘉堂藏),勞氏校宋本(靜嘉堂藏),叢書集成本(活字本),漸西村舍本(木板本),龍溪精舍本(木板本),湖湘本(木板本),秘冊匯函本(木板本),津逮秘書本(木板本),崇文書局本(木板本),百子全書本(石印本),觀象廬叢書本(木板本),學津討原本(活字本),四部備要本(活字本)。①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東京:龍溪書舍,1975年,第42-43頁。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由兩大源流組成,源流一是設立于1872年、隸屬于文部省的帝國圖書館,源流二是設立于1890 年、隸屬于舊憲法下帝國議會的貴族院眾議院圖書館,1948 年,日本頒布了《國立國會圖書館法》,建立了國家圖書館即國立國會圖書館。目前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件數(shù)為日本國內最多,達到150件,其中包括兩個最重要版本即高山寺藏北宋崇文院刊本的影印品和名古屋蓬左文庫所藏金澤文庫抄本的影印品(表1)。
表1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National Diet Library,Japan)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日本農林水產省政策研究所,舊稱農水省綜合研究所,是研究《齊民要術》的重鎮(zhèn),東京圈的《齊民要術》輪讀會活動大本營即設在位于東京的農水省綜合研究所和亞洲經濟研究所,在原所長東畑靜一博士的卓越領導下,涌現(xiàn)出西山武一、熊代幸雄、小島麗逸等一大批研究《齊民要術》的優(yōu)秀學術型人才。該所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件數(shù)為63件,其中包括“賈學”最早見諸文字的《校合齊民要術》卷1,原北京大學附設農村經濟研究所編,1944,(報告長編第2號,表2)。
表2 日本農林水產省政策研究所(原農水省綜合研究所)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從日本七大頂尖級國立大學(原七所舊制帝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上分析,以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館藏最多,達到78 件,比東京大學的57 件多21 件,除了高山寺藏北宋崇文院刊本的影印品和名古屋蓬左文庫所藏金澤文庫抄本的影印品外,羅振玉輯《吉石庵叢書》中的注記《齊民要術》(1914)、山田好之點評的《齊民要術》10卷(延享元年,京都山田三郎兵衛(wèi))、長澤規(guī)矩也撰《和刻本諸子大成:〈齊民要術〉》(東京:汲古書院,1975),也屬貴重本(表3)。
表3 日本七大頂尖級國立大學(原七所舊制帝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資料來源:1.數(shù)據采集并整理于各大學圖書館OPAC“開放的公共查詢目錄”(Open Public Access Catalogue)。2.數(shù)據統(tǒng)計截至2019年2月28日。
從日本五大知名私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上看,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立命館大學分別位居前三位(表4)。
表4 日本五大知名私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從其他日本國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上看,山口大學的館藏最多,達到69件,超過筑波大學的67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第38件,有《齊民要術》10卷刻版清晰的電子原文(后魏賈思勰撰,湖北:崇文局,清光緒元年,1875),由谷歌公司數(shù)字化制作,慶應大學提供原始古籍。日本研究《齊民要術》的著名學者小林清市曾在山口大學任教(表5)。
表5 日本國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從日本五大私立名門學府(MARCH)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上看,館藏件數(shù)不均,明治大學達23件,而立教大學為0件(表6)。
表6 日本五大私立名門學府(MARCH)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資料來源:1.數(shù)據采集并整理于各大學圖書館OPAC“開放的公共查詢目錄”(Open Public Access Catalogue)。2.數(shù)據統(tǒng)計截至2019年2月28日。3.MARCH是日本慣稱,取自于五所大學的英文字頭。
從日本與《齊民要術》有淵源的國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上看,以鹿兒島大學為多,達23件(表7)。此表中所列大學均為研究《齊民要術》的日本知名專家曾執(zhí)教、進行相關研究的大學,西山武一為原鹿兒島大學教授,熊代幸雄為原宇都宮大學教授,天野元之助為原追手門學院大學教授,原宗子為流通經濟大學教授,渡部武為原東海大學教授。
表7 日本與《齊民要術》有淵源的國立大學圖書館館藏《齊民要術》相關資料統(tǒng)計
天野元之助(1901-1980),日本著名中國農業(yè)史專家,京都大學《齊民要術》輪讀會發(fā)起人和骨干會員。1926 年京都大學經濟學部畢業(yè),1948 年就職于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1951 年獲得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3 年獲得日本學士院獎。先后出版《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研究》《中國古農書考》《中國農業(yè)史研究》《中國農業(yè)經濟論》《中國農業(yè)諸問題》《現(xiàn)代中國經濟史》等著作。平時只要有機會他便到圖書館查閱中國古農書及有關古籍,做筆記、寫論文,30 多年從不間斷。梁家勉先生贊揚天野“孜孜矻矻,忘老忘病,付出很大的辛勤勞動,作出不少卓越貢獻?!雹倥硎廓劊骸墩撎煲霸┦繉χ袊r史研究的杰出貢獻》,《中國科技史料》1992年第4期。早在1946年,中國農業(yè)史的研究尚處于只有個別人從編寫《農書目錄》入手的初始階段,天野便已寫成了多篇中國農史論文,提交給中長鐵路公司經濟調查局。1948 年天野回國時,調查局局長廖平向他贈詩一首:“槖筆遼東振大名,農書草就嘆專精?!洱R民要術》天工奧,都讓先生探討明?!雹谔煲霸骸吨袊r業(yè)史研究》自序,東京:農業(yè)綜合研究所刊行物,第231號,1972年,第3頁。
西山武一(1903-1985),日本東京農業(yè)大學農業(yè)經濟學科原教授。1926 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農學部農業(yè)經濟學科,1938年任原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20世紀40年代《齊民要術》輪讀會發(fā)起人和骨干會員?!百Z學”與“賈學之幸”的首次提出者③石定扶:《用生命去創(chuàng)造,記我的父親植物生理學家和農業(yè)歷史學家石聲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89頁。。1947 年任日本農業(yè)綜合研究所中國研究室長,1952 年任鹿兒島大學農學部教授。西山教授標志性研究成果是與熊代幸雄合著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由東京大學出版會和1957年與1959年陸續(xù)出版,西山所著《亞洲的農法和農業(yè)社會》,也由東京大學出版會于1969年出版?!缎S喿g注齊民要術》的上冊和下冊出版,前后經歷了兩年時間,原因之一是獲悉中國西北農學院(現(xià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石聲漢教授將要完成《齊民要術今釋》第一~四冊,另外在與石聲漢書信交流時雙方的觀點有異議,非常敬佩石聲漢的學術水平,決定暫時中止下冊的校訂和譯注。直到石聲漢的《齊民要術今釋》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到第三冊后,西山·熊代氏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下冊才在參考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后修訂出版④張波:《賈學之幸——石聲漢先生古農學思想、研究方法和學術成就淺識》,《西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年增刊。。
早在1937 年,日本一些學者在當時北京大學農學院任職,從1940 年起,以西山武一、劉春麟為代表的中日學者研讀中國農書。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直到元代王禎的《農書》,統(tǒng)統(tǒng)作為中國農業(yè)的經典來研讀、校訂。1944年由西山武一和劉春麟執(zhí)筆,著出《校合〈齊民要術〉》卷一,在《序記》中將后漢許慎《說文解字》的研究稱為“許學”,將后魏酈道元《水經注》的研究稱為“酈學”,然后將《齊民要術》的相關研究稱為“賈學”,西山指出:“近十余年來,對《齊民要術》再認識的重要性已漸漸為先知先覺者所注意,實應慶幸其為賈學開運的發(fā)端?!边@是“賈學”這一提法的最早文字記錄。
據西山的友人齊卉之教授回憶稱:1944 年,西山利用當時在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工作的條件,接觸到了《齊民要術》的各種版本,又專程前往賈思勰為官當高陽太守的山東省淄博市的臨淄去作學術調查。西山還與金澤文庫協(xié)商,將《齊民要術》北宋寫本的影印版寄給了石聲漢教授。此前,石聲漢教授是通過友人介紹,先與天野教授建立書信來往的,1957 年初,石聲漢教授將《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科學》論文寄給了天野進行交流,通過天野教授介紹,才與當時的鹿兒島大學西山教授建立了學術聯(lián)系⑤齊卉之:《中日兩國農學者的友情》,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東京:亞洲經濟出版會,1976年第3版,第38頁。。
原日本農林水產省綜合研究所神谷慶治教授,1957 年3 月在為西山和熊代教授《校訂譯注·齊民要術》的“序文”中寫的評論非常中肯和深刻:“與其說西山和熊代兩位先生歷經18 年的努力,其毅力真正是超人的,還不如說呈現(xiàn)著兩氏切切孜孜的身影?!薄啊洱R民要術》至今仍有驚人的實用科學價值”“即使用現(xiàn)代科學的成就來衡量,在《齊民要術》這樣雄渾有力的科學論述前面,人們也不得不折服?!薄霸谌毡竞档剞r業(yè)技術中,也存在春旱、夏季多雨等問題,而采取的對策,和《齊民要術》中講述的農學原理幾乎完全一致,如出一轍?!雹偕窆葢c治:《校訂譯注齊民要術·序》,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東京:亞洲經濟出版會,1976 年第三版,第5-8頁。
熊代幸雄(1911-1979),原日本宇都宮大學農學部教授,20 世紀40 年代《齊民要術》輪讀會牽頭人。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是與西山共同校訂譯注的《齊民要術》(東京大學出版會,1957)。西山、熊代兩教授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首次出版時,上冊(1957 年出版)由西山完成,下冊(1959 年出版)由熊代完成,其間,與石聲漢教授多次書信切磋交流,《校訂譯注齊民要術》也傾注了石聲漢教授的心血,書信交流不斷,石聲漢教授的《齊民要術今釋》對西山、熊代兩教授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幫助極大。中國學者與日本學者數(shù)十年來在《齊民要術》譯釋和校注中,能夠鴻雁傳書、推心置腹地進行交流和合作,確實難能可貴。石聲漢教授的《齊民要術今釋》與西山、熊代兩教授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研究課題,就如同學術競賽,同時在各自研究領域攻關、沖刺,研究內容也十分相近,這在世界農史研究上是不多見的。1959年1月,熊代在《校訂譯注齊民要術》的“譯者后記”中寫道:“彼此宛如從東西兩麓勇攀同一座大山,意想不到卻在頂峰相聚了。對石聲漢先生數(shù)十年的高見和努力深表敬意?!雹谛艽倚郏骸蹲g者后記》,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訂譯注齊民要術》,東京:亞洲經濟出版會,1976年第3版,第364頁。
渡部武(1943- ),日本著名中國農業(yè)技術史、文化史研究專家,日本“天野本研究會”骨干會員。1971 年在早稻田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農業(yè)技術史、中國古農書、農耕圖以及中國西南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生活技術研究。曾任東海大學東洋史研究室教授、文學部學部長。兼任中華農業(yè)文明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外籍主任委員,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外聘教授。代表作有《東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前近代史》《中國正史的基礎研究》《關于齊民要術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石聲漢教授對中國古農書研究的成就及其對日本漢農學界的深刻影響》《賈學的創(chuàng)始者們》《天野元之助與中國古農書研究》等。
2011年11月,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所羅隨祖一行四人,訪問了日本東海大學東洋史渡部研究室,羅隨祖是中國收集、回歸、保存《齊民要術》殘本的有功之臣、在中國古代史研究上很有造詣的羅振玉(1866-1940)的孫子,渡部武主持學術交流研討會。羅振玉曾于1911年造訪日本京都高山寺,根據高山寺藏本影印了《齊民要術》卷五、卷八(最后半頁缺失),題名為《北宋齊民要術殘本》。1914 年羅振玉借用高山寺本以珂羅版影印,收入史料價值很高的《吉石庵叢書》中,《齊民要術》院刻殘本方始得流通?!洱R民要術》北宋崇文院刻本,孤本殘卷現(xiàn)存日本,有旅日學人楊守敬影描本,存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圖書館。1914年羅振玉將楊守敬影描本《齊民要術》以珂羅版刊行,在《齊民要術》的最早版本回歸上功不可沒。
渡部武在《賈學的創(chuàng)始者們》中說,“我感到要拜讀石聲漢先生著作的原因之一,是先生做學問的方法論中繼承了明清以來的考證學。石先生雖是生物學專業(yè)的自然科學家,然而先生確實是農書研究的最佳人選,其文本校勘工作非常嚴謹。古書中諸多誤寫,由于石先生的嚴密??倍靡杂喺?。石先生的最大功績可以說是《齊民要術今釋》。在中國以石先生為首,萬國鼎、梁家勉、王毓瑚、繆啟愉、李長年等各先生均進行了‘賈學’的開拓工作,不遠的將來,由于后人的努力,在石先生開拓的‘賈學’土壤中必將獲得豐碩的果實?!雹鄱刹课洌骸顿Z學的創(chuàng)始者們》,《石聲漢教授紀念集》,1988年,第41、45頁。
田中靜一(1913-2003),一直致力于食文化和日中食文化交流的研究工作。1987年和1991年,日本柴田書店分別出版了田中的《一衣帶水:中國料理傳來史》《中國食物事典》。田中在日中兩國食文化界享有很高聲譽??梢哉f是否讀過田中靜一先生的書,能夠作為中國當代食文化研究者閱歷程度與學科深度的一種界標①趙榮光:《悼日本國著名學者、日中飲食史專家田中靜一先生》,《飲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1989 年,日本雄山閣出版了田中的《齊民要術: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料理書》,對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作了詳盡介紹,田中靜一先生藉此成為日本研究《齊民要術》食物加工領域的著名專家。
小島麗逸(1934- ),1956年畢業(yè)于一橋大學經濟學部,先后任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大東文化大學教授,日本“天野本研究會”會員。主要成果有《〈齊民要術〉概論》《中國的經濟和技術》《中國農法的展開》等。2008年10月,小島麗逸教授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齊民要術》攝制組的采訪時,對《齊民要術》中的飲食文化給予高度評價:“從很早以前就很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農業(yè)理論的農書《齊民要術》,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農書,在今天日本的飲食文化中,比如釀酒、醬油、大醬等等這些食品中,都深受《齊民要術》的影響。這些影響恐怕在日本的飲食生活中是永遠無法消失的。”(第七集,五味調和)②劉永輝、郭西昌主編:《十集電視紀錄片〈齊民要術〉》,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
小林清市(1949—1997),原日本山口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雖英年早逝,但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博物學研究,其遺稿在其去世后,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武田時昌教授整理為《中國博物學的世界》而結集出版③小林清市:《中國博物學的世界:以〈南方草木狀〉〈齊民要術〉為中心》,東京:農文協(xié),2003年。,并由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龍谷大學山田慶兒教授作序,由武田時昌教授作解述?!吨袊┪飳W的世界》主體部分是《南方草木狀》譯注與關于《齊民要術》研究的專題論文,武田教授在后記中評價道,小林“以中國博物學為素材,把它當做意味更廣的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④余欣:《中國博物學傳統(tǒng)的重建》,《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10期。。小林還編寫了《〈齊民要術〉中的五谷和五木》(山田慶兒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1989年3月)、《從〈齊民要術〉看釀造的咒術》(《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2號,1989 年12月)、《從〈齊民要術〉所得出的味》(中村璋八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汲古書院,1996 年1 月)、《〈齊民要術〉中家畜的病》(山田慶兒、栗山茂編《歷史上的病和醫(yī)學》,思文閣出版,1997 年3 月)等數(shù)篇文章⑤小林清市:《中國博物學的世界:以「南方草木狀」「齊民要術」為中心》,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xié)會,2003 年,第185、213、238、250頁。。小林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的碩士論文是《從昆蟲角度看〈齊民要術〉》(1984年1月),這是日本第一位以《齊民要術》研究為題目和內容獲得京都大學碩士學位的研究生。
可見日本在對《齊民要術》的刊本保存及“賈學”研究上,態(tài)度嚴謹,措施得力,組織精當,運作縝密,成果甚豐,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研究業(yè)績,給我們以諸多啟示,值得研究和借鑒。
其一,《齊民要術》原著于我國,但“賈學”的首次提出者,卻是日本學者,值得反思與深思,科學技術無國界,正因為《齊民要術》本身在世界農學史、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的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和實用價值,才有日本對《齊民要術》收藏、校注的癡迷與研究的熱潮,才有“賈學”的研究尊稱,這里關鍵是《齊民要術》蘊含著的深湛的科學內涵,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其二,能稱之為“學”和“學說”者,學術上必有其自成系統(tǒng)的主張、理論,學說啟人思,“賈學”的提出絕非偶然,“賈學”與“紅學”“酈學”“許學”等一樣,應該視為一種重要歷史文化現(xiàn)象?!洱R民要術》是中國農業(yè)的百科全書,凡是有關《齊民要術》的學問,都可納入“賈學”的范疇。對《齊民要術》的思想、技術、主題、人物、作者生平、版本、影響等的研究,都可稱為“賈學”。從日本相關研究可得出啟示,“賈學”是重要學術資源和農業(yè)歷史遺產,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其國際影響將越來越深入,并日益成為“顯學”,國人更應倍加珍惜。
其三,日本學者認為《齊民要術》是指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準繩,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兩所頂尖級大學,都組織強有力的精干學術力量進行攻關,兩大學有友好競爭,與中國學者也有學術比賽,并學以致用,針對日本現(xiàn)代農業(yè)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借鑒《齊民要術》和中國農業(yè)史研究解決現(xiàn)實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我們應當進一步挖掘整理《齊民要術》和中國古代的農業(yè)思想與技術方法,從中獲取重要的啟示與借鑒。
綜上所述,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雖成書于中國,但收藏、整理此部巨著的日本社會各界人士、團體以及研究此部巨著的日本學者卻趨之若鶩,前仆后繼,歷朝歷代,生生不息。這說明《齊民要術》本身是劃時代的無價之寶,僅從日本一個國家就可以影射出《齊民要術》的偉大性和世界性。同時也應看到,中華民族是既有光輝燦爛文化、有長期人文積淀的民族,又是歷經磨難的民族。由于日本寺院和藏書閣珍愛有加,嚴護有法,各種《齊民要術》版本才基本保存齊全。而中國故土以前卻典籍損毀嚴重,書厄接踵,眾多珍本在國內已遺失,令人遺憾不已。國盛國泰才能民安、書安、版本安,在保護國寶級文化財產上日本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長處。同時,我們決不應妄自菲薄,我們的祖先為后人創(chuàng)造了像《齊民要術》這樣的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應盡最大努力將其發(fā)揚光大,古為今用,使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得到充分整理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