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靈秀
為何有這么多的孩子在喜歡的音樂課上沒有關注音樂,而把音樂課當作娛樂休閑活動呢?我們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無論我們去哪兒觀摩學習,所聽到的音樂課都熱鬧非凡。學唱歌、討論、做游戲、表演等形式融入四十分鐘,學生喜氣洋洋,很多人曾為之動容,甚至還積極“引進”。我也不例外,我的音樂課也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蛇^了一段時間后,我在對部分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時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存在記不住歌詞,或對部分歌曲旋律唱不準確等情況。同時,在對“你為什么喜歡音樂課?”這一問題進行隨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孩子喜歡音樂課是因為“好玩”“有很多游戲”等等,唯獨缺少對音樂的審美興趣或審美需求方面的反映。于是,我又陷入深思:為何有這么多的孩子在音樂課上沒有關注音樂,而把音樂課當作娛樂休閑活動呢?我們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正當我們都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在注重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外,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于是,我們又在探索如何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我們的音樂課堂終于可以讓學生有所學,音樂老師也終于有所為了。而在我十八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逐漸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的音樂課堂,“聽”都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手段,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前提。“聽”是邁入音樂藝術殿堂的第一步。作為音樂教師的我,要帶領學生踏穩(wěn)這一步,讓學生有一對“音樂耳朵”。
一、確立“三聽”模式
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分為“接受”與“發(fā)展”兩種?!敖邮堋笔恰鞍l(fā)展”的前提;“發(fā)展”是“接受”的內化與升華。音樂學習方式也不例外地符合這種情況。所以提倡“一曲三聽”“一唱三聽”,即欣賞樂曲、學會樂曲要經過聆聽—諦聽—賞聽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從 “接受”到“發(fā)展”直至內化與升華的聽力練習過程,也是學生逐步提高審美能力的過程。經過一年多的悉心嘗試、探索與研究,我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初步確立了聆聽—諦聽—賞聽的“三聽”模式。
二、課堂歷練見成效
1.聆聽——感知型傾聽
“聆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在音樂課堂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聆聽”興趣與習慣,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靜下心來傾聽音樂作品。
如欣賞民族樂曲《漁舟唱晚》時,我沒有用言語引導,而是利用自身特長,直接用古箏彈奏《漁舟唱晚》的主題音樂。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瞪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最直觀地走進音樂聆聽后,學生們各抒己見:“我好像看到了藍天上的行云,似山間的流水。”“我看到了晚霞映照著碧波,天水相連,波光粼粼。”“感覺如歌似唱,優(yōu)美抒情?!薄@些都是“聆聽”后,學生憑著直覺審美的結果。
2.諦聽——辨別型傾聽
上音樂課是以音樂作品為載體,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來體驗音樂的真諦。為此,我指導學生“諦聽”——辨別型傾聽:聽清節(jié)拍變換、節(jié)奏快慢、器樂種類等,錘煉他們欣賞的基本功?!爸B聽”能讓他們在“靜”中思“動”,有利于主動積極參與審美活動。
如在樂曲《查爾達斯舞曲》的欣賞教學中,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安靜環(huán)境下,初步感知樂曲的音樂形象后,我在屏幕上出示設計好的表格,請他們根據表格內容,再一次仔細傾聽音樂,注意音樂中的變化,如:樂器的變化(大號—圓號—長號—小號)、速度的變化(廣板—快板—慢板—小快板)、節(jié)拍的變化(4/4—2/4)、情緒的變化(自由的—活潑的—抒情的—輕巧的),并根據這些變化比較體會音樂各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然后在表格中記錄下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也使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更直觀生動。
據研究,人的注意力一般持續(xù)時間是十幾分鐘,一節(jié)課40分鐘,要時時刻刻集中精神一字不漏地聽講,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因此,在訓練諦聽能力時,我牢牢抓住前10分鐘的最佳時間,營造最佳欣賞環(huán)境,讓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諦聽”。同時,我根據各年齡段學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運用手勢、動作、繪畫、舞蹈、文學等異域聯(lián)想,予以輔助,使之形成一定的用聽覺進行藝術思維的能力,強化“諦聽”,提高“諦聽”效果。
3.賞聽——賞析型恭聽
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chuàng)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質?!薄百p聽”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最關鍵階段。賞聽是比較復雜的審美過程,對于兒童來說是較難的環(huán)節(jié),我更注重“因段施教”。
1~2年級側重于培養(yǎng)“賞聽”興趣。如:隨進行曲、舞曲的節(jié)奏、旋律自然地走步,即興舞蹈。能分辨音樂作品情緒的異同,自然地流露出相應的表情,或做出體態(tài)反應,擺出造型。
3-6年級側重于培養(yǎng)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及藝術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如:點評音樂作品的情緒、格調、思想傾向及音樂內涵。能根據音樂作品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活動,如按樂曲編舞、表演唱等。
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音樂所賦有的想象力這一特點,告訴同學們,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觀點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一首樂曲帶給人們的想象不會是單一的,應該是多彩多姿的,但其聯(lián)想、想象的畫面、情感以及塑造的形象都是美好的。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一幅畫面,而且是立體的,這樣就能充分地激發(fā)他們的想象,提高素質,陶冶情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方式,獨立地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美的遐想。
在管弦樂曲《土耳其進行曲》的教學中,我不做任何提示(包括樂曲名),直接讓學生聆聽、諦聽、賞聽,然后逐步升級,直到有的哼唱旋律,有的用手擊打節(jié)拍,有的躍躍欲試想表演……這時我讓學生交流感受,他們爭先恐后:“我聽到了鋼琴的聲音?!薄瓣犖樵诩彼亠w快地奔馳?!薄拔铱吹戒撉傺葑嗉绎w舞的手指?!薄胁簧賹W生邊談邊手舞足蹈起來。這時我明確指出:“這是管弦樂曲《土耳其進行曲》,同學們已經感受出了樂曲所表達的情感,但我相信你們還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現(xiàn)樂曲的內涵?!苯又屚瑢W自由組合,討論用何種方式展示“三聽”以后的成果,同學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最后,有些學生隨著節(jié)奏做出有韻律的正步走動作----軍隊行進;有一些用不同的動作表現(xiàn)出回旋曲式結構;還有幾個學生擺出整個管弦樂隊的架勢,一個拿著棍子當指揮棒在指揮,一個模仿吹小號,一個模仿敲擊大鼓,還有長笛、大號、長號、小提琴……儼然一群演奏家!試想如果缺少“賞聽”的能力與習慣的培養(yǎng),不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他們能這樣自然而饒有興趣地點評樂曲、表演音樂、創(chuàng)造表演嗎?不能!所以“賞聽”是“聆聽”“諦聽”后的更高階段,最能激活學生內在潛質,“賞聽”是最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最能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及再創(chuàng)造能力的方式,也是最能讓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由此深受學生歡迎。
三、結語
一年多的實踐、探研,我體會到“三聽”模式體現(xiàn)了新型教育觀,符合教學原則?;y為易,因段施教,集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音樂創(chuàng)造為一體,體現(xiàn)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時效觀念。聆聽—諦聽—賞聽,讓學生從感知美、理解美,直到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其全程始終美,體現(xiàn)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不過,此模式還有不少值得探討之處。聆聽、諦聽、賞聽三者有區(qū)別,更有聯(lián)系,是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體。三者之間如何有機地滲透聯(lián)系?如何根據年段差異及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訓練中有所側重?……諸如上述問題,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教。因為“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是我們音樂教師的共同心愿。
【作者單位:佛山市三水區(qū)西南街道中心小學? 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