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渠道,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教師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取大量真正的有效知識。本文旨在探討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促進小學科學這門課的有效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合理吸收。
一、引言
小學科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使孩子們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初就能夠發(fā)展起對自然以及對自己周圍的世界的理解,建立起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獲得重要的和可遷移的科學概念,這樣才能適應知識膨脹和復雜的環(huán)境。
新課程實施以來,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常識課明顯不同的現象:學生動手機會多了,他們親自動手操作,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表面上看,似乎體現了課標中所指出的“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課堂實效性又如何?經調查,我們發(fā)現許多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甚為低效,無法承擔起有效傳播科學知識的基礎作用。而在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探究實驗?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在小學科學一線教學中的實踐經歷,談幾點認識和看法,希望能夠對于各位同仁有一些參考。
二、積極切實的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一)關注學生的前概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教學。”我們的教材也曾指出,科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科學教學活動時,必須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上組織學習活動。
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真實認知水平,將課程的教學起點設置過高,只會使得教師的授課變得像天馬行空,而學生聽得也是云里霧里,根本無法達到真實的教學目的。但是,如果在課程設計時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入手,授課效果定然會迥然不同。
(二)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是支持他們參與科學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結合學校的現有資源,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田園地里去觀察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形態(tài)構造和生長環(huán)境;還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捉鳴蟬、捕蝴蝶、學鳥叫等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既學得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能力。
三、對探究材料的選擇要落在“實”處
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科學規(guī)律,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實驗、研究??茖W課中的探究效果不明顯,勢必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中的探究材料進行合理的加工,重組出具有再生力的科學活動,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探究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1)探究材料要多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一些感興趣的材料。那如何準備多種多樣而且有結構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學生科學實驗箱內的材料,因為它是與教材配套,而且適合分組實驗;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和力量,在每上一個單元前,我就開出一張材料清單,讓學生提前去搜集實驗材料。(2)材料的選擇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3)材料選擇要具有代表性。(4)用一些身邊簡單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易的裝置,可以使學生理解到科學無處不在。
四、注重科學探究的引導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p>
(一)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讓學生敢于探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眴栴}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興趣的所在。因此老師應在這兩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二是要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開展多樣化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問題環(huán)境,讓學生樂于提問題。對他們所提的問題,老師要本著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出發(fā),容許出錯。
(二)正確引導和訓練,使學生善于探究
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恒。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
(三)科學課教學要強化實驗探究
科學課程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小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和志趣,以致發(fā)展為驚人的勤奮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在觀察與實驗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作用,靠眼看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遠近;靠耳聽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色;靠鼻聞物體的香、臭等氣味等。要讓孩子親自去探究其中的奧秘,感知其中的神奇,來滿足他們的興趣。學習科學,必須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整理記錄資料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不可能僅靠教師的講解來獲得,而必須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fā)展。
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有效性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只有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策略,才能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下一代人“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
【作者單位:淮安市富士康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