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一、設計理念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是教材的利用者,更是教材的建設者。如何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用好教材,建構(gòu)以學生發(fā)展為主的有效課堂,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打造全新的教學形態(tài),是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第四課《這是誰的葉》,借助ipad這一媒介為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規(guī)避組織活動這一高耗短板,實現(xiàn)室外情境室內(nèi)呈現(xiàn),使引導式探究上升到自主探究,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
本課設計以“幫葉寶寶找植物媽媽”這一故事為教學主線統(tǒng)領教學,包括如下環(huán)節(jié): 微視激趣導入(植物王國遇到風雨,滿地落葉)—— 提領探究主題(這是誰的葉,幫它們找到植物媽媽)——聽辨葉的特征(利用動畫人物形象介入幫助葉找到所屬植物)——利用iPad找植物(尋找出部分葉是誰的)——設疑再作探究(出現(xiàn)找不到“媽媽”的葉,從而引出到大自然中觀察尋找)——展示匯報小結(jié)。
二、學前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這是誰的葉》是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第四課。在《植物》這個學習大單元中,各課雖然各有側(cè)重,但都圍繞著“植物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是‘活的、有生命”這個核心概念,體現(xiàn)了單元學習的連貫性、綜合性以及概念與探究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特點。
單元前兩課:《我們知道的植物》《觀察一顆植物》的學習引導學生觀察了植物,認識了植物,同時也認識了葉以及葉的一些顯著特征。在第三課《觀察葉》的學習當中,學生對葉的結(jié)構(gòu):葉緣、葉柄、葉脈、葉尖、葉肉等不同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基本上能夠從葉的大小、形狀、厚薄、顏色、氣味等描述一片葉。
《這是誰的葉》則著眼于植物的葉是活的,葉生長于植物身上這一點進行探究。根據(jù)植物葉的一些特征去尋找、判斷它來自哪一棵植物。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觀察葉,加深對葉特征的認識,又能通過對各種各樣植物葉的認識,感知植物世界的豐富多樣。也為接下來的《植物是“活”的嗎》的學習提供感知基礎。
基于此,我將教學活動的重難點定位為:會通過觀察,依據(jù)葉的特征尋找到對應植物;會用多種方法觀察記錄,對觀察葉找到對應植物等活動感興趣,感受植物的豐富性。
因此,讓學生手持一柄葉到到校園里面去尋找對應的植物是本課的一個主要活動。近距離觀察植物,特別是觀察植物葉子的形態(tài),通過仔細觀察、對比,最終根據(jù)葉的形態(tài)、顏色等特征將葉和樹、葉和花、葉和草進行配對,確定葉的來源。
(二)學情分析
經(jīng)過上節(jié)課對葉的觀察,學生已經(jīng)逐漸熟悉植物的葉,也能夠使用各種方法觀察葉的不同特征,感受每種植物的葉是不同的,能夠用畫圖的方法將每片葉的特征記錄下來。
這是學生第一次到室外開展科學活動,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教學活動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1.大班教學,時間成本高,在相應課時內(nèi)完成內(nèi)容比較緊促。
2.孩子好奇心強,室外觀察的時候更關(guān)注環(huán)境中其他事物,并不能更好地通過特征去找植物。
3.上下樓梯進入有樹木和草叢的地方,安全問題也要考慮。
4.有些葉子長在樹上,樹比較高,孩子不方便觀察。
為了避免室外活動帶來的“高耗低效”等問題,引入iPad進行教學,將植物從室外“搬家”到室內(nèi),通過呈現(xiàn)植物照片、植物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校園內(nèi)植物的視屏讓學生身臨其境,降低了組織的難度,讓活動井然有序。采用iPad教學在限定的區(qū)域、分好小組、明確任務、指導觀察記錄,幫助學生有序開展活動,讓目標的導向性更加明確,教學互動更加有效。 iPad教學這種全新的模式,也符合了孩子的好奇心的特點,激發(fā)了孩子參與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目標
1.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葉具有的特征。
(二)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征。
2.能用簡單的圖畫描述葉的外部特征。
3.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常見植物的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的興趣。
2.產(chǎn)生到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中觀察植物的興趣。
3.提高到室外開展活動的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四)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完成任務并表達。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征,能根據(jù)葉的特征,找到校園中尋找他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難點: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五、教學過程
(一)微視激趣導入
美麗的植物王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起去看看吧。(視頻演示)
(二)提領探究主題
植物的“葉子寶寶”不見了,和黑貓警長一起幫它們找“媽媽”。(課件演示)用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黑貓警長”來幫葉寶寶尋找植物媽媽。
(三)聽辨葉的特征
1.“黑貓警長”找到了目擊者“蝙蝠”
通過“蝙蝠”描述葉子的形態(tài)特點讓孩子找出蝙蝠口中描述的葉子。 孩子通過聽,放大iPad中的葉子進行觀察,尋找葉子。
師:貓警長看到哭泣的植物媽媽就趕來了,了解了情況,貓警長就說:“別擔心,我們一定會幫助你們的?!庇谑情_始找啊找,終于找到了一只蝙蝠。那只蝙蝠,看見了上午發(fā)生的全部事情。它現(xiàn)在告訴你們它看到了什么,大家一定要豎起耳朵聽喲。(課件演示)
師:聽完蝙蝠的描述,大家能不能判斷出是那一片葉子呢?(課件演示)
生:5號。
師:你是根據(jù)聽到的什么特征來判斷的呢?
生:它的葉片很光滑,它的形狀像愛心。
師:你聽得非常仔細,聽到了非常關(guān)鍵的詞語,形狀像愛心(板書:葉片的形狀像w)
師:還聽到其他信息了嗎?你認為是幾號呢?
生1:5號。
師:除了形狀,你還根據(jù)什么特征判斷出來的?
生1:我聽到葉尖很尖。
生2:它的邊緣非常的光滑。(教師板書:葉緣)
師:太厲害了你們,連這個特征也聽清了。
生3:它的葉柄是葉片一半那么長。
師:你聽得真仔細,數(shù)量關(guān)系都聽出了,葉柄長度是葉片的一半。(板書:葉柄)
師:根據(jù)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被蝙蝠發(fā)現(xiàn)的這片葉子是5號,那其他葉子寶寶的特征又是什么樣的呢?
2.幫助剩余的葉子找“兄弟姐們”(課件演示)
接著將植物寶寶的兄弟姐妹藏在iPad中,讓小朋友作為小偵探通過實物葉子與iPad中葉子圖片對比,將植物寶寶送到序號相同的杯子中。運用iPad孩子能更近距離地進行比較觀察分序號。
3.實踐操作:根據(jù)觀察iPad上葉子的特征,將葉子放置到相應序號盒。
(1)示范操作。學生要根據(jù)這些照片去判斷手中的葉子是幾號葉子的兄弟姐妹,并將它放在相應的盒子里。( 視頻演示iPad操作示范)
(2)以小組為單位,實踐操作。先完成實驗的小組用坐端正的肢體語言告訴老師,老師接收到你們的信號就將小紅旗加上去。請1號位同學打開iPad,2號位同學拿出材料盤,開始實驗。
師:請你選擇一片葉子,并描述它的特征,其他同學根據(jù)你描述的特征判斷出它是幾號杯中的葉子。
生:那片葉子又細又長,柄有點短。
師:看一看實驗盤,請你來猜一下是幾號杯中的葉,為什么呢?
生1:4號,因為那片葉子很長,柄有點短。
師:兩位同學完成得很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第二個機會給誰?
生2:我的這片葉子由三片葉子組成的。
師:哇,這么多同學都舉起了小手,看來這個特征非常明顯,我們一起看看你猜對了沒有?
生3:她描述的是3號葉子,只有3號葉子最特別。
師:這位同學不僅觀察的時候非常用心,總結(jié)得也很好,能善于發(fā)現(xiàn)獨特的地方?,F(xiàn)在我們把下一個機會給坐姿最端正,舉手姿勢最標準的同學。
生4:我的那片葉子它有齒輪,葉子的一半有齒輪,葉片有點胖。
師:哪里有齒輪?
生4:邊緣。
生5:他應該說邊緣是鋸齒狀,不能說是齒輪,齒輪不是尖尖的,鋸齒才是尖尖的。
師:哇,這位同學的意見真是太棒了,善于發(fā)現(xiàn)微妙的特征,找出不同的地方,勇敢地告訴同學,給他提寶貴的建議,真是我們的小榜樣,掌聲送給他。(響起了雷鳴般掌聲)
師:那這片邊緣有鋸齒的葉子是幾號呢?
全體學生:1號、2號……
師:認為是1號葉的同學用手勢√告訴我,認為是2號葉的用手勢0告訴我……有一位同學認為是2號,我們請他說一說為什么?
生6:因為我看見它的一半了,葉子的一邊鋸齒很明顯,另一邊卻沒有?
生4:我描述的是1號,不是2號。
師:看來是兩位同學在觀察和描述上看到的重點不同,xx同學著重聽到了有鋸齒這個點,而忘了葉片有點胖。你們都很棒,都在用心思考,同樣能獲得老師的小紅旗。
4.幫助有編號的葉子回家(課件演示)
(1)利用iPad的鏈接和提示,給有編號的葉子貼“名字牌”。
把植物媽媽和它生活的環(huán)境的圖片放在iPad中,孩子根據(jù)iPad的超鏈接可點擊看葉子的大圖,判斷后將植物媽媽的名字放在它葉寶寶的杯子中。孩子觸碰到小圖標就出現(xiàn)另一個場景,馬上通關(guān)iPad一步一步地引導,最終完成任務。
師:老師剛接到電話,植物媽媽們已經(jīng)在路上了,看,路上有很多指示牌,它會提示下一步,哇,出來了,“爬山虎”,我們一起讀一讀??催@是幾號杯中的葉?
生(全體):3號。
師:那說明3號杯要貼的名字牌是什么呢?
生(全體):爬山虎。
師:(豎起大拇指)大家真棒呀,現(xiàn)在請4號同學從抽屜里拿出名字牌,打開iPad開始實驗吧。
學生實驗:
(2)借助“問卷星”讓學生現(xiàn)場用ipad呈現(xiàn)小組答案。
師:老師從問卷星里查看到了各小組的答案,大家一起來看看。大家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呀?
生:有一片葉子沒有找到“媽媽”。
師:怎么辦呢?大家別著急,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事先拍攝的校園的植物視頻,讓孩子們觀看視頻,從視頻將孩子們引到生活情境中去。并提示孩子們注意事項。)
師:小朋友們看了視頻,我們一起來分享生活中哪里看到這些植物,它們生在什么環(huán)境里?
六、操作策略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iPad作為一種學習的媒介,在《這是誰的葉》的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嘗試引入iPad進行教學,我有以下幾個思考:
1.有準備。在第二課:《觀察一棵植物》的學習后,練習題中就使用了iPad教學,讓孩子熟悉進入我們需要的界面要一步一步點擊哪些按鍵,課堂中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將做好的“練習題”發(fā)到班級群,通過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們在家也練習進入的主界面。通過多次訓練,我在課堂當堂測試,孩子需要根據(jù)我的引導,小組合作的同時,有條不紊地找到界面,并完成相應記錄。不能完成任務的小組進行及時輔導。進行學習后大部分孩子能找到學習需要的界面,為接下來課堂上操作iPad打下基礎。
接著,記錄環(huán)節(jié),需要把記錄的內(nèi)容填寫清楚。本節(jié)課共采用了兩種方法記錄,“記錄單”“網(wǎng)絡選一選”,孩子先通過觀察對比,將實驗記錄單填寫完畢,每個孩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動筆記錄,記錄完畢,將小組公認的最好的一份記錄單的數(shù)據(jù)通過iPad輸入,教師可在后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孩子們的完成情況馬上可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記錄、討論、篩選、輸入,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融入了孩子們在科學學習中應有的理念。同時,在孩子好奇心的推動下,完成任務又返回生活實際,滲透了生命教育。最后,在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時孩子們一起討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哪個地方見過哪種葉,哪種植物,并決定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觀察。
2.有規(guī)范。低年級的課堂教學,組織課堂非常關(guān)鍵,尤其是在使用iPad的過程之中,沒有規(guī)范的操作與合作,很難落實教學目標。建立學習的規(guī)范我嘗試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明確分工。低年級的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時的集體意識比較模糊,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和集體的關(guān)系。因此,需要培養(yǎng)孩子清楚自己在小組內(nèi)的職能,將全班分為13個小組,每組4人,每人分別有自己的編號,如一組1號……每人具體分工讓自己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1號一般為組長,負責拿材料,拿材料時必須排隊;2號為記錄組長,負責管理小組的紀律,負責記錄本節(jié)課的發(fā)現(xiàn)。建立材料中心,有步驟地分發(fā)材料,部分材料可以作為“獎勵”獎給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是評價機制。低年級的孩子傾聽習慣比較薄弱,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不強,因此,需要利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如采用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jié)合的方式督促孩子及時調(diào)整自己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需要多鼓勵,逐步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表達、合作等習慣。可以是畫在黑板的“星星”,也可以準備一個貼紙本,給每節(jié)科學課表現(xiàn)好的孩子貼上貼紙,實施兌換機制。每節(jié)課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對每個小組打分,前三名的小組可以得到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shù)量,可以兌換科學禮品。積分最低的小組下節(jié)課最后領取實驗材料。同時在課堂上孩子表現(xiàn)好,可以順勢獎勵科學材料袋中的禮物。及時樹立榜樣,模仿學習對低年級孩子學習很有幫助。最后,針對孩子們的課堂回答,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回應,同時可以讓其他孩子發(fā)表意見,達到師評與生生互評相結(jié)合。
3.有主次。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人利用好iPad進行學習,有三方面需要考慮:
一是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本課教學中,將教學內(nèi)容巧妙地設計成“樹葉寶寶找媽媽”這一故事,將知識點融入故事情節(jié),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層層推進,重難點也隨之突破。
二是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教學中,運用了自己制作的動畫視頻,創(chuàng)設了新的教學情境,和黑貓警長一起幫植物葉寶寶找植物媽媽,孩子角色代入感很強,iPad“問卷星”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也是興味盎然。
三是整合教學資源。iPad作為資源的提供者,應更廣泛地運用其資源豐富的優(yōu)點,比如在本課教學中,可以將葉片數(shù)量增多,讓孩子通過觀察大量的葉片進行對比,從而引發(fā)孩子的深度思考。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小學? 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