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摘 要: 校園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發(fā)生的,其與校園欺凌的特定情境特點有關,通過攻擊弱者、身份認同和旁觀者在場等方法將沖突性緊張轉變?yōu)椴粚ΨQ情感能量是校園欺凌的產生的源泉。因此,在校園欺凌治理過程中應重視發(fā)揮情感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校園欺凌;情感能量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來說,他們總是由于一件共同的事件進入到情境中的,也就是引起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并且會有短暫情感刺激(激動、興奮、憤怒、恐懼等)和相互交談和非語言行為。在校園欺凌中,欺凌者對被欺凌者形成一種控制或支配地位,導致被欺凌者被控制或被支配,從而表現出或表情冷漠、或情緒消沉、或退卻、或羞恥等行為。
一、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一)沖突性緊張。情感能量是指一種采取行動時自信、興高采烈、有力量、滿腔熱忱與主動進取的感覺。校園欺凌發(fā)生是因為產生了不對稱的情感能量,即欺凌者會利用沖突性緊張產生高于被欺凌者的情感能量,被欺凌者的情感能量就會滑向消沉那一側,從而形成不對稱的沖突性緊張。由于雙方抱有敵意產生沖突性緊張,隨著沖突性緊張強度的提升,這種緊張感會轉化為恐懼,而后其中一方通過一定的方法克服了自身的緊張和恐懼感,從而形成自身的優(yōu)勢增強情感能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校園欺凌者并不是一直都是欺凌者,而只是在一段時間內的暴力情境中才會成為欺凌者。
(二)攻擊弱者。攻擊弱者、身份認同和旁觀者在場是欺凌者將沖突性緊張轉化為情感能量所使用的辦法。攻擊弱者是沖突性緊張轉化為情感能量的首要途徑,校園欺凌事件中的參與者主要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一般認為,欺凌者屬于強者,而被欺凌者屬于弱者。但實際上,被欺凌者細分為真正的弱者和情境中的弱者,因為很多被欺凌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被認為是弱者那一列,甚至很多是大家公認的強者,而這些強者之所以會被欺凌,不是因為他們并不是強者,而是因為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人數多于被欺凌者。
(三)身份認同。校園欺凌事件都是由一定的導火索引發(fā)的,導火索事件激活了欺凌者的某種情緒,使得欺凌者之間組成一個暴力集體,在校園欺凌過程中,欺凌者之間的身份認同突破了沖突性緊張的障礙,并實施比個人欺凌更強烈的欺凌行為,這也是為何在許多校園欺凌事件中都伴有程度不同的羞辱行為的原因。
(四)旁觀者在場。旁觀者在校園欺凌中不僅是一個旁觀者,更是一個參與者,無論其是否真的參與到校園欺凌之中,因為在欺凌者看來,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種劇目表演:微觀情境是表演的舞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是表演的主角,而旁觀者則扮演觀眾的角色。欺凌者進行欺凌行為不僅是為了導火索事件的“面子”,如為了找回因口角糾紛、衣服撞衫等丟失的“面子”,更是為了在有旁觀者在場的情境中要“面子”,要“面子”促使欺凌者的沖突性緊張感和恐懼感轉化為情感能量,并通過欺凌行為找回“面子”。
二、情感在校園欺凌治理中的作用
(一)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對那些關涉學生身體、智力、道德、審美、精神成長的情緒與情感品質予以正向的引導和培育。”[16]可見情感教育對學生良好情感品質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情感互動儀式鏈理論的視角看,情感教育直接關系到校園欺凌中共享情感狀態(tài)(沖突性緊張)的生成。在微觀情境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雙方均處于沖突性緊張狀態(tài)中,消解這種沖突性緊張是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重要途徑,情感教育通過在認知上培育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幫助學生積累積極情感和澄清消極情感,在校園情境中通過情感互動將學生的消極情感轉化為積極情感,尤其是通過情感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欺凌行為中被欺凌者的情感痛苦,在情感互動中感受到同情、憐憫心、自愛等積極情感,“有了正確的苦樂情感,才能使學生的知識不被情感扭曲,在實踐推理中堅持住正確的普遍前提,從而做出正確的行為。”
(二)提高學生情感調控能力。在對情感進行正確認知基礎上,海英提高學生對自己情感的調控能力,近年來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中,“一個突出特點是學生暴力行為并不針對具體的財物、物品的搶奪,而是為了贏得‘尊重、獲得‘承認,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施暴者常常提到對方沒有尊重自己、傷了自己的‘面子,所以,試圖以暴力贏回自己的‘尊嚴、‘地位、‘面子?!盵18]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對情感認知存在偏差,但是很多時候學生明明知道欺凌別人是錯誤行為卻仍然去做,這就不僅是情感認知上的問題而是學生情感意志薄弱的問題,根本上是學生情感調控能力的問題,因此,學校應加強學生情感調控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激發(fā)旁觀者的道德情感。如果說對學生進行情感認知、情感體驗教育和情感調控能力的培養(yǎng)是為了消解沖突性緊張向情感能量轉變中的攻擊弱者和身份認同這兩個條件,那么激發(fā)學生作為旁觀者的道德情感則是為了消解旁觀者在場這一引起校園欺凌行為發(fā)生的條件。在以往研究中,對校園欺凌的旁觀者基本持批判的態(tài)度,認為旁觀者存在行為失范和道德冷漠,提出從外部轉變旁觀者的角色來發(fā)揮其在校園欺凌治理中的作用。一般來說,旁觀者之所以不去制止校園欺凌行為,是由于他們處于微觀情境中的邊緣場域,缺乏參與情感互動必要的情感能量,要發(fā)揮旁觀者在校園欺凌治理中的作用,就必須培育旁觀者的情感能量,即對旁觀者進行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教育,加強學生的移情能力和情感道德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澄清校園欺凌“道德推脫”的危害,激勵旁觀者形成維護正義的群體,以形成反校園欺凌的群體身份符號,以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