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燕
【摘?要】 目的:討論臨床將中心靜脈置管用于燒傷患者所存在的護理問題,并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方法:隨機抽選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燒傷面積達30%及以上的燒傷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中心靜脈置管治療。評估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皮膚創(chuàng)面恢復狀況,及時發(fā)現中心靜脈置管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并根據護理問題采取有效護理對策。結果:對燒傷患者采用股靜脈置管,具有較高的穿刺成功率,安全性較高。20例患者均無導管相關性不良現象。結論:有效評估病情,及時發(fā)現問題,嚴格遵守無菌流程,加強手術衛(wèi)生管理、管道維護以及合理選取穿刺等護理對策,可降低護理風險性,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預防與控制燒傷情況。
【關鍵詞】
中心靜脈置管;燒傷;護理問題;護理措施
燒傷患者通常會出現血容量不足、體液流失等癥狀,應當盡快建立靜脈通道,給予輸液補液治療,以免出現休克現象。治療期間,由于病情具有較大變化,往往需要配合各類藥物進行干預,治療周期較長。中心靜脈置管可監(jiān)測燒傷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可提供營養(yǎng)支持治療與藥物輸注治療[1],因此,目前對燒傷患者主要采用中心靜脈置管進行治療。但30%及以上的燒傷面積會增加臨床護理難度,難免會出現相關護理問題。本次研究旨在討論臨床將中心靜脈置管用于燒傷患者中所存在的護理問題,并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燒傷面積達30%及以上的燒傷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中心靜脈置管治療。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6.08±5.99)歲。
1.2?護理問題
股靜脈置管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可確保穿刺成功,通常用于燒傷急診搶救中,但在操作過程中常見以下護理問題:1)容易受到腹部壓力的影響,股靜脈與上腔靜脈的間距相對較遠,測定壓力值結果往往會偏高,若選取與會陰部較近的穿刺點,則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尤其是在俯臥時容易出現導管堵塞以及導管感染。2)在進行中心靜脈置管操作時,絕大多數燒傷面積達30%及以上患者的完好皮膚較少,其穿刺部位只可選在創(chuàng)面上進行,增加了固定難度,一旦患者翻身或情緒煩躁時容易出現導管脫出的不良現象。3)敷料未及時更換,創(chuàng)面滲出液會造成敷料脫落、導管潮濕,可引發(fā)因細菌而導致逆行感染[2]。4)該類患者自身免疫力與抵抗力下降,喪失皮膚保護屏障,會受到外界細菌入侵,如果病房環(huán)境不規(guī)范則會導致感染加重。5)醫(yī)生與護理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則容易出現醫(yī)源性交叉感染,另外大量輸注氨基酸、血制品等,可能會出現膿毒血癥[3]。
1.3?護理方法
1.3.1?護理穿刺部位?護理人員需每日對患者穿刺點的局部皮膚進行評估觀察,檢查有無膿點、紅腫等感染癥狀,并且定期對穿刺點周圍創(chuàng)面進行血培養(yǎng)以及細菌培養(yǎng)。每日進行常規(guī)的局部消毒護理,應用0.5%碘伏以順時針、逆時針的方式來進行穿刺點周圍皮膚的消毒工作,每日3次,將穿刺點作為圓中心,以15cm×15cm的范圍來展開消毒工作,若出現不脫碘以及有膿性分泌物出現時需要徹底地進行及時的清除,然后再次進行消毒。干燥之后再利用具有殺菌性以及高滲液吸收特點的5cm×5cm的銀離子藻酸鹽抗菌敷料,對穿刺點進行覆蓋,然后使用7.5cm×7.5cm的兩塊無菌紗布覆蓋于外層。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需要來選取不同種類的敷料,而容易觀察的透明敷料可以應用在沒有滲血的穿刺部位,有滲血的穿刺部位則可以使用紗布敷料,更容易將滲液進行吸收。透明敷料不適用于燒傷創(chuàng)面,需要最后使用繃帶進行適當的固定治療,每天每班檢查患者置管的深度。
1.3.2?保證患者管道通暢?注射泵、輸液泵都需要持續(xù)進行加壓輸注,當每次進行血標本抽取之后,使用10mL的肝素稀釋液來正壓封管,醫(yī)務人員需每天定時進行沖管,保證接頭處以及管壁都沒有殘留血液。燒傷患者進行血液制品及高營養(yǎng)的靜脈輸注容易助長微生物生長,易造成患者出現靜脈感染,導致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在應用之后選取25U/mL的肝素來進行正壓封管,以此保證患者能夠導管通暢。
1.3.3?更換穿刺部位敷料頻率?在患者創(chuàng)面出現滲出高峰期時,需要進行1天3~6次的敷料更換?;颊呤軅螅瑒?chuàng)面在7~10d將進入到溶痂感染期,一般情況下患者燒傷創(chuàng)面的分泌物培養(yǎng)將會出現提示白色念珠菌、綠膿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護理人員對患者采取常規(guī)消毒之后,需提前預防性地將匯涵術泰護創(chuàng)液體進行噴灑,其藥液有著99.9%的綠膿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殺菌力度。然后將銀離子藻酸鹽抗菌敷料以及無菌紗布覆蓋,每天進行3次敷料更換。保持穿刺點部位周圍創(chuàng)面的干燥度,且無膿性分泌物,在進入至恢復期之后可慢慢改為每日1次敷料更換。
1.4?觀察指標
評估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皮膚創(chuàng)面恢復狀況,及時發(fā)現中心靜脈置管在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足之處,并根據護理問題采取有效護理對策。
2?結果
在使用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未出現導管堵塞、脫出等不良現象;通過嚴密觀察穿刺部位,發(fā)現穿刺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無硬塊、紅腫,經觸摸未感到疼痛,且未溢出濃性分泌物。拔除導管之后,嚴格遵照CR-BSI判斷方法,發(fā)現有3處部位導管尖端5cm、外周靜脈血,沒有發(fā)現假絲酵母菌屬或者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3?討論
大部分燒傷面積達30%及以上的患者選取在創(chuàng)面置管或是在完好皮膚但與創(chuàng)面臨近的部位作為穿刺點,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評估與分析穿刺點的皮膚狀況,選取合適的無菌敷料、創(chuàng)面抗菌產品,做好皮膚護理以及穿刺點護理,科學掌握靜脈注射、采血操作流程,以防出現逆行感染[4]。在中心靜脈置管的使用期間,需加強創(chuàng)面以及血液培養(yǎng),合理調節(jié)病房溫濕度,有助于促使創(chuàng)面結痂。另外,通過確保穿刺部位的干燥性,可避免加重感染、導管潮濕等給患者增加痛苦。本研究表明,對于燒傷面積達30%及以上的患者采用股靜脈置管,具有較高的穿刺成功率,安全性較高。20例患者均無導管相關性不良現象。
綜上所述,有效評估病情,及時發(fā)現問題,嚴格遵守無菌流程,加強手術衛(wèi)生管理、管道維護以及合理選取穿刺等護理對策,可降低護理風險性,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預防與控制燒傷情況。
參考文獻
[1] 陳星,周筱琴.1例特重燒傷患者行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07):510-511.
[2] 溫玉玲.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J].江西醫(yī)藥, 2017,52(05):450-452.
[3] 熊娜.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應用過程中常見問題及護理體會[J].臨床研究, 2016,24(11):114-115.
[4] 方文姣,周萬芳,朱詠梅,等.特重度燒傷瘢痕患者應用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一例的護理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7, 34(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