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甘繼瑤 姚虹
【摘?要】 目的:分別檢測早期子宮內膜癌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細胞增殖指數Ki-67和抑癌基因P53的表達水平,探討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方法:應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78例FIGO分期(1988年)為I期的子宮內膜癌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ki-67、P53的表達,并對其臨床及病理特征進行分析。結果:雌激素受體ER的陽性表達率為69.23%,孕激素受體PR為62.82%,細胞增殖指數Ki-67為73.08%,抑癌基因P53為60.26%;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與子宮內膜癌的病理組織類型、組織分化程度有關,細胞增殖指數Ki-67與肌層浸潤有關,差異有顯著性(P<0.05),抑癌基因P53在Ⅱ型子宮內膜癌即非子宮內膜樣腺癌中的陽性表達率高。結論:檢測子宮內膜癌中上述因子的表達,有助于對子宮內膜癌的生物學行為的判斷并指導臨床診治。
【關鍵詞】
子宮內膜腫瘤;受體;免疫組織化學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并呈現年輕化態(tài)勢。而患者術后5年內生存率可達80% 以上,病理中諸多因子表達水平的高低,可有效鑒別腫瘤分型、組織學分級,惡性程度的同時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預后,指導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1-2]。本文回顧性分析了78例FIGO分期(1988年)為Ⅰ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分析子宮內膜癌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in receptor,PR)、抑癌基因p53、細胞增殖指數ki-67的表達,探討上述4種因子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通過手術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患者78例,均經分段診刮術病理檢查確診,術前均未接受放療、化療及激素等治療,年齡28~80歲,平均年齡(55.55±9.77)歲,FIGO分期(1988年)為Ⅰ期。其中73例子宮內膜癌組織病理類型為子宮內膜樣腺癌(即Ⅰ型子宮內膜癌),1例為透明細胞癌,4例為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后2者為Ⅱ型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組織學分級為G1(高分化)39例,G2(中分化)及G3(低分化)39例;淋巴結轉移3例;肌層浸潤≤1/2有50例,>1/2的有28例。
1.2?方法
對上述病例的大體標本取材后進行常規(guī)病理檢查,得出其病理診斷,確定其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肌層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明確病理分期為早期子宮內膜癌(FIGO分期(1988年)為Ⅰ期);之后采用免疫組織化學EnVision法,分別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細胞增殖指數Ki-67、抑癌基因p53的表達情況(按 SP 試劑盒(由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進行)。
1.3?結果判定
細胞核出現棕黃色顆粒為上述4種因子的陽性判定標準。隨機計數10個高倍鏡視野/例,取其平均數,按陽性細胞所占百分比和著色強度來評分(0分:陽性細胞數≤10%,不著色;1分:11%~25%,淡黃色;2分:26%~50%,黃色;3分:>50%,棕黃色)。陽性表達標準:二者相加≥2分者。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檢驗水準a=0.05,即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資料結果的描述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
2?結果
78例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中雌激素受體ER的陽性表達率為69.23%,孕激素受體PR為62.82%,細胞增殖指數Ki-67為73.08%,抑癌基因P53為60.26%;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的表達與子宮內膜癌的病理組織類型、組織分化程度有關,細胞增殖指數Ki-67的表達與肌層浸潤有關,差異有顯著性(P<0.05),抑癌基因P53在Ⅱ型子宮內膜癌即非子宮內膜樣腺癌中的陽性表達率較高,但P>0.05,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女性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率占約7%,而在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占到了20%~30%。有研究顯示,與子宮內膜癌發(fā)生和發(fā)展有關的因素有:性激素水平的異常、抑癌基因的抑制、原癌基因的激活等[3-5]。由于發(fā)病機制、形態(tài)、臨床特征及預后的不同,子宮內膜癌的病理類型被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即子宮內膜樣腺癌,Ⅱ型為非子宮內膜樣腺癌,以漿液性癌多見,預后明顯差于Ⅰ型。雌激素的過度刺激與Ⅰ型的發(fā)生有關,Ⅰ型子宮內膜樣腺癌特別是低級別的癌,其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往往呈陽性,而后者在漿液性癌中不表達或者弱表達[6]。其原因可能是性激素主要與相應的受體結合發(fā)揮作用,如果破壞了這些受體的產生或者影響其作用,作為性激素靶器官的子宮內膜組織可能會出現惡性改變,當惡性程度達到一定閾值時,則整個器官組織就失去了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的作用。本文結果顯示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在78例早期子宮內膜癌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69.23%、62.82%;其在Ⅰ型子宮內膜樣腺癌的中的陽性表達率高于Ⅱ型非子宮內膜樣腺癌(P<0.05),在病理組織高分化(低級別)組的陽性表達率高于中、低分化(高級別)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上述文獻結果相一致。說明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的表達與子宮內膜癌的病理類型有關,隨著組織分化程度的增加(G1,G2,G3),ER、PR的表達率下降,而與淋巴結轉移及深肌層浸潤無關(P>0.05)。
Ki-67 是一種與細胞增殖密切相關的在核抗原,它不表達在成熟組織的細胞中,并且覆蓋了除 G0期以外的增殖周期,是腫瘤細胞增殖活性檢測的最可靠的指標之一,子宮內膜癌的惡性程度越強,其表達的越多。還有部分研究認為 :Ki-67陽性表達強度與子宮內膜癌的臨床分期、組織學分級、肌層浸潤、淋巴結有無轉移是沒有明確的相關性的[7]。本文的結果顯示,Ki-67在高級別(低分化)組的子宮內膜癌中的陽性表達率高于低級別(中、高分化組)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與組織學分級有關,表達強度是隨著子宮內膜癌的惡性程度增加而增加的。
在大約一半的人類腫瘤中可發(fā)現抑癌基因P53的突變,絕大部分漿液性癌中P53基因可表現為彌漫性強陽性,使得P53的表達對形態(tài)與分型不甚明確的內膜癌患者的預后和治療上的選擇有重要價值。也有學者認為在部分漿液性癌中P53的突變是無義突變,完全缺失而呈陰性表達,從而P53 的全( 彌漫性強陽性)或無表達是漿液性癌的特征。本文結果顯示雖然P53在Ⅱ型子宮內膜癌既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的表達率高于I型子宮內膜樣腺癌,但P>0.05,二者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數較少,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的樣本數更少有關,還需要進一步擴大觀察并深入研究。
綜上分析,在子宮內膜癌早期,聯合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細胞增殖指數Ki-67、抑癌基因P53的表達,在判斷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并進一步明確及指導臨床的診治上,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艷芳,阮建波,康東平,等.PTEN缺失型子宮內膜癌中ER、PR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5,30(07):744-747.
[2] 張桂香,莊新榮,趙學東.組織芯片技術檢測PTEN、p53及hTERT在Ⅰ型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特征[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8):4618-4620.
[3] Burke W M,Orr J,Leitao M,et al.Endometrial cancer:a review and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Part I[J].Gynecologic oncology,2014,134(02):385
[4] Colombo N,Preti E,Landoni F,et al.Endometrial cancer: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follow up[J].Annals of Oncology,2013,24(06):vi33.
[5] Murali R,Soslow RA,Weigelt B.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more than two types[J].The Lancet Oncology,2014,15(07):e268.
[6] 張曉芳,張廷國.免疫組化在婦科腫瘤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11):812-815.
[7] Akbay E A,Pena C G,Ruder D,et al.Cooperation between p53 and the telomere-protecting shelterin component Pot1 a in endometrialcarcinogenesis[J].Oncogene,2013,32(17):221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