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婕
【摘 要】“自以為燈,自以為靠”,這應是小學教師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這樣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接受信息的一個過程,只有主動研究,才能建構起自己的理解?!吧俳潭鄬W”應該是語文教師秉持的教學基本態(tài)度。
【關鍵詞】少教多學;小學語文;個性;討論
“少教多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前提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教的應該是學習方法,而不是內(nèi)容,浩如煙海的書海,豈是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能夠研讀完的?教育依靠的還應該是學生自己?!吧俳潭鄬W”模式中,“少教”不是不教,且教師的導向作用不能變。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學生在自讀、自學、自悟、自做中,能夠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
一、引導學生自讀,讓閱讀充滿趣味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閱讀中,首先需要學生主動去讀,這樣才能展現(xiàn)閱讀效果。趣味性是學生閱讀的基礎,“少教多學”模式中,為了少教,就要讓學生自主、充分地閱讀,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被一些淺顯的問題迷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使學生的自讀變得更具方向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對文本的把控能力,立足學生的客觀心理實際,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勾起他們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這應該成為“少教多學”模式的第一步。
例如,在《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讀文本,好好看原文,只有教師有了感覺,講課才會有溫度。為了消除閱讀障礙,教師可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一些民間故事的素材,讓家長能夠幫助學生完善文本內(nèi)容,這樣,學生學習時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也會在課前對文本充滿期待,學習的期待心理生成后,教師可讓學生在課上講述自己的故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后再次深入文本,接觸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在課上,教師還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演繹故事內(nèi)容,教師少教,學生多學。
小學階段,趣味性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就必須以趣味性的引入為主,這樣才會為其自主閱讀提供動力,才能使學生有效學習。趣味引入、豐富閱讀,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逐漸形成。
二、探究文本內(nèi)容,使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結束,學生自主學習的時代已然到來,在課堂實踐中,每個學生都要投入全部精力,走進文本深處,這樣的主動性學習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鼓勵學生學習,與他們一起探究、討論,在這樣的基礎上,自學會有實效性。對于小學生,在自主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還是要以少教為主,但滲透還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將相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站在了學生的角度,讓他們自主閱讀文本,在自主閱讀中分析人物的形象,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可供學生內(nèi)化的要素,如言行、品質(zhì)等,于是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意在引發(fā)學生的感悟,激勵他們深入探究文本:“同學們,閱讀是一門學問,有效的閱讀可以使你的精神得到升華,在閱讀此文的時候,老師建議你們以人物為中心,探究為人處事之道,限時閱讀后,老師將請同學們來談感悟?!痹诮處煹墓膭钕?,學生們開始認真閱讀起來,細心的同學能夠?qū)⑽谋局械恼Z句進行勾畫,使他們能在探究時更有依據(jù)。閱讀結束后,同學們開始探究起來:“我覺得廉頗作為一個大將軍,卻不那么有胸懷?!薄拔腋阌^點恰恰相反,我覺得廉頗作為一個大將軍,血氣方剛,他有不服輸?shù)木袷潜厝坏?,他肯定會對藺相如有意見啊,這是人本身的正常心理?!痹谶@樣的爭論性探究中,學生們的思維模式被改寫了,他們的思想朝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fā)展了。
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以學生的需求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為教學目標。在學生的討論中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引發(fā)他們更深層次的研討,這是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去做的。
三、歸納感悟思想,讓個性得以彰顯
感悟是一個必備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都應該對文本有較深刻的感悟,而這些感悟未必是一樣的。創(chuàng)造是兒童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每個小學生都有著非常大的創(chuàng)造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感悟文本,產(chǎn)生別樣的思維能力,個性的發(fā)展需要教師的支持,而每個學生都應該有這種歸納和感悟思想的能力,語文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這樣的能力。
例如,在《少年中國說》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男兒當自強》的歌曲中開始了課程,學生們的情緒被調(diào)動起來,少年強則國強,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少年的擔當,而很多學生不懂得自己有肩負國家使命的責任,為了使學生多學,教師將通讀和通譯文本的機會留給了學生。教師在學生的研討中設置了一些小問題引路,“從(? )中,讀出了作者(? )的情懷”,學生們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逐漸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每個同學對文章的解讀也有所不同,有的同學看出了少年志氣,有的同學讀出了責任重大,還有的同學覺得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去報國,于是針對個性化的解讀,教師與學生展開了討論,將他們的思想進行整合,從而使其感受到文本的多種解讀策略。
個性得以彰顯才能使學生充分親近文本。在課堂上,教師要將這樣的機會留給學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進而逐漸形成文學素養(yǎng)。當然,如果學生對文本有質(zhì)疑,教師也要鼓勵他們、引導他們。
四、強化遷移訓練,讓拓展產(chǎn)生實效
舉一反三,熟能生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內(nèi)知識量畢竟有限,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具有針對性的拓展訓練,對于學生吸收語文知識很有幫助,“少教多學”就是要讓學生去學,在學習過程中強化訓練,通過拓展,學生學得更多,學習的空間更廣,能力發(fā)展的空間也就更大。
例如,在《白鷺》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閱讀,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的美。這篇文章中收尾呼應,寫出了白鷺為詩的情懷,“為什么說白鷺是詩呢?”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再次感受文本,以文本內(nèi)容為切入點,去尋找自己與作者靈魂的切合點,“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的鏡匣”“看來不大安穩(wěn),卻很悠然”……多么美的句子,畫面感非常的強,理解了這篇文章后,為了讓學生“多學”,于是教師設計了相關的遷移訓練,“常見的事物也很美,只是我們忽視了,下面我們來閱讀一組文章,看看我們整天看到的景物是多么的美。”于是教師為學生展示了一組散文,老舍的作品《貓》,法國作家法布爾《蟬的地穴》,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這組文章都寫出了動物的可愛之處,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場閱讀盛宴。在這些文章的解讀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時間保障了,學生們的閱讀效果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
遷移訓練中,教師要把握好遷移訓練的內(nèi)容,應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一種親切感,故而內(nèi)容要與課內(nèi)知識有一定的銜接性,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能力,確保拓展內(nèi)容的有實效性。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少教多學”模式可以靈活運用,誘導、探究、歸納、遷移這四部教學法可以在課堂中踐行,教師為了學生更多地學,一定要對知識合理處理,讓學生感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文本內(nèi)涵,歸納其中的有效知識要素,用一種尊重和鼓勵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讓學生在遷移訓練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牛有林.再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少教多學”閱讀課堂[J].當代家庭教育,2019(15):71
[2]杜玉蓮.小學語文“少教多學”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