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博物館宣教工作受到了一定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發(fā)展上的機遇,宣教部門要充分的掌握實際,結合博物館自身的運營模式,對宣教工作路徑進行積極的探討,探究多樣的宣教方式以及展示形式,提高社交平臺宣教工作的成果。互聯網背景下,科學合理的應用宣教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體現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責任感,還能夠有效地體現博物館的藏品文化,推動博物館今后更好的發(fā)展。本文主要探究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宣教工作的路徑,并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路徑方案,僅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路徑
互聯網技術如今已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微信、微博等新型媒體軟件的興起,使得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大大提高?;ヂ摼W的飛速發(fā)展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交流與發(fā)展模式,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信息傳遞,較大程度上減輕了信息傳遞所產生的時間成本,使得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途徑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在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下,宣教部門要切實抓好時代發(fā)展的機遇,在不斷涌現的困難中努力奮斗,從而更好地開展博物館宣教工作。
一、博物館宣教工作在互聯網的發(fā)展概況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博物館給人以莊重、嚴肅的感覺,從而使得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距離感。在博物館宣教工作開展過程中,其主要宣教方式以講解員講解為主,配以適當的瀏覽展品,觀眾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對展品進行了解,但講解員與觀眾二者之間的交流非常少,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受眾逐漸轉向青少年群體,這使得傳統(tǒng)的宣教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在與青年群體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博物館宣教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結合互聯網科技與青少年群體的性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從而將宣教知識互聯網化,提高青少年群體閱讀興趣的提高,從而促進使博物館今后更好的發(fā)展[1]。
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使得較大部分博物館逐漸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以此來開展博物館宣教工作,促使宣教知識閱讀量的提升。隨著新媒體軟件人群使用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多數群體能夠有效地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獲取,從而了解到博物館藏品的信息,并能夠給予意見,從而推動宣教工作的更好開展。以陜西省為例,在全省范圍內大概有130家博物館已經對互聯網軟件進行了有效的應用,由傳統(tǒng)博物館升級為數字博物館,人們能夠有效地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對博物館藏品信息進行有效的瀏覽,使得博物館宣教工作更加的多元化、信息化,從而促進博物館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的提升。
二、博物館宣教工作的不足之處
(一)宣教工作的意識程度不高
在傳統(tǒng)的博物館宣教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以陳列藏品為主線,在這一過程中博物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忽視了宣教工作的進行。并且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使得中小學博物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極少數博物館能夠擁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更多的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藏品展覽這一工作環(huán)節(jié)中,就極易造成過多瀏覽者的情況,從而使得資金運用效率低下,進而影響整個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開展。
(二)宣教工作缺乏多樣性及豐富性
在博物館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雖然有一小部分博物館對宣教工作進行了重視,但其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缺乏多樣性。基本的宣教工作以圍繞展覽信息進行宣傳為主,宣傳方式大多為派發(fā)宣傳資料等,對于文化與知識的傳播進行了忽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瀏覽展覽內容過于單一,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內容過于煩瑣與類似,使得觀眾極易感覺到枯燥乏味。并且在傳統(tǒng)的宣教工作開展過程中,宣教工作大多浮于表面,并未深入的展示宣教工作的本質內涵,從而導致宣教工作成效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2]。
(三)缺乏一支專業(yè)的人員隊伍
在博物館宣教工作中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與要求,大部分的工作人員為博物館的固定職工,志愿者所占有的比例較小,并且由于國家政策的改變,使得博物館單位編制的人數比例逐漸減少,宣教工作人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從而造成博物館宣教工作管理人才非常匱乏的局面,無法打造一支專業(yè)的人員隊伍,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互聯網時代做好博物館宣教工作的路徑
(一)開設官方的媒體平臺
開設官方的媒體平臺是現今博物館宣教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其媒體的運營情況在不同的博物館中有著不同的效果。博物館在開設官方媒體平臺以促使宣教工作更好地開展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注重平臺的運營工作,將宣教工作的重心放在平臺內容的更新與制作方面,以提高平臺信息的有趣性,吸引瀏覽者的目光,從而提高平臺的閱讀量已達到宣傳博物館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面博物館沒有在媒體平臺方面投入過多的精力,使得平臺內容過于簡陋,使得瀏覽者在瀏覽的過程中無法產生較高的瀏覽興趣,媒體平臺形同虛設,從而失去了官方媒體平臺開展的意義[3]。因此,博物館宣教工作者應當充分的重視官方媒體平臺的管理與運作,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媒體平臺后期的工作內容與工作形式,從而充分的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博物館的宣教工作,促進博物館社會影響力的提高。
(二)引用互聯網技術
在博物館宣教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較大程度上拓展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工作類型,更好地展示博物館宣教知識,促使學校工作成果的有效提高。HTML5是目前博物館宣教工作中普遍使用的互聯網技術之一,能夠較大程度上提高展覽信息的可視覺性,從而提高觀眾的閱讀體驗,進而提高觀眾的閱讀興趣,更好地做好博物館相關知識的宣教工作?;ヂ摼W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革,能夠不斷地使枯燥乏味的博物館信息更加的形象具體化,使得觀眾聽覺與視覺感受度得到不斷提高,更好地符合青少年群體的信息需求,從而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互聯網技術的多樣性使得信息的傳播途徑更加的豐富與多樣,對于推動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有效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充分利用熱點話題
博物館宣教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地利用熱點話題開展宣教工作,例如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在較大程度上掀起了歷史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潮,因此宣教工作人員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時機對相關歷史文化知識進行有效的傳播,將電視劇中所體現的相關歷史知識與館藏文物、文獻資料進行匹配,能夠較大程度上提高瀏覽者對于歷史文化知識的有效掌握,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充分地利用熱點話題整理出具有較高時效性的信息,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量,同時能夠向社會群眾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提升博物館的存在價值。因此,宣教工作人員應當對社會熱點具有一定的敏銳度,能夠及時有效地捕捉熱點話題,從而在媒體平臺上進行正確的編寫,進而提高博物館宣教工作成果[4]。
(四)增強形式的可觀性
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博物館宣教工作,使得網絡平臺與用戶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粘性”。黏性主要指的是瀏覽者使用網絡平臺的頻率與依賴程度。黏性的高低是博物館官方媒體平臺優(yōu)劣的主要評判標準,促進網絡平臺黏性的提升,首先應當對媒體網絡平臺內容進行合理的提升與優(yōu)化,博物館應當具有充足的信息以供應網絡平臺宣教內容的編寫,同時宣教內容應當充分的符合年輕群體的信息特征,用恰當的措施與形式對宣教內容進行排版,能夠有效的促進閱讀者閱讀興趣的提升,推動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更好開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充分的抓住時代發(fā)展的機遇,對宣教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博物館宣教工作,創(chuàng)新不同于傳統(tǒng)形式的宣教方式與運營方式,以促使博物館知識進行更好的宣傳,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更好地履行社會教育的義務。
參考文獻:
[1]劉瑞英.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創(chuàng)新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111-113.
[2]謝瓊燕.移動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新機遇[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03):172-173.
[3]何川.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宣教工作新趨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3):146-147.
[4]連穎.移動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新機遇[J].科技傳播,2017,9(2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