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電影《夫妻不是同林鳥》講述了導演譚振邦父母離異后各自的情感生活。該影片不同于傳統(tǒng)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式,而是將九十年代的DV錄像與現(xiàn)在的影像相結合,在時間的跨度與重新解構中,激起人們對與婚姻生活的情感共鳴。這種用家庭錄像記錄日常生活的方式,使紀錄片呈現(xiàn)出一種嶄新的風格。本文以《夫妻不是同林鳥》為主要研究對象,淺析私影像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內涵。
關鍵詞:《夫妻不是同林鳥》;家庭錄像;私影像;情感內涵
導演譚振邦指導的影片《夫妻不是同林鳥》是一部以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拍攝于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遼寧省丹東市。2018年末,在知道了母親要結婚的消息后,譚振邦決定用手機記錄下父母兩人的生活。七天的拍攝,一個月的剪輯,在看似簡單的制作中,我們卻看到了20多年的生活變遷。每個畫面中都能夠感受到作者和家庭之間的愛和參與感。這是一部具有很強獨立創(chuàng)作意識的紀錄片,在當下獨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浪潮越來越衰弱,更多的走向了工業(yè)化制片體系之時,這部小型而私密紀錄片的出現(xiàn)顯得十分難得。該片以導演的父母,一對離婚已十五年并各自組建新家庭的夫婦為主角,聚焦于當事人日常生活,通過人物采訪并結合父親早年拍攝的影像資料,對比15年前和現(xiàn)在的婚姻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兩人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他們對婚姻、愛情的觀點和看法。
一、私影像對時間的重塑
“私影像”是指視覺藝術家直接拍攝自己或記錄私人環(huán)境的作品,這類紀錄片呈現(xiàn)出個人性和隱私性的特點。但私影像并不是對隱私的暴露,而是通過自我生活的展現(xiàn),來表達出達導演內心的情感世界。由于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具有無法預知的特點,導演必須在零散的素材中剪輯出一條清晰明確且便于觀眾理解的故事線。導演在父親與母親的采訪之中,穿插他們的生活片段,一步步展現(xiàn)出父母時隔十五年后的生活近況。90年代的DV是該片最讓人驚喜的地方,這是記載著譚振邦一家人過去的家庭影像。年代感濃重的家庭影像在觀眾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新舊素材的交替出現(xiàn),使得這部紀錄片成為了生活最有力的見證。二十幾年的時間跨度,無疑帶給了觀眾極強的情感沖擊。影片雖然表現(xiàn)的是父母離異后的故事,但實際上又是千萬個家庭離異之后的中國故事的呈現(xiàn)。一個私人化的影像呈現(xiàn)的是中國人共同的情感故事,在創(chuàng)作者和觀賞者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和共鳴。
二、私影像中人物的塑造
無論是在電影還是在紀錄片中,人物都是承載作品敘事的關鍵。紀錄片更應塑造出一個真實且立體的人物。擁有情感變化的具體形象是紀錄片藝術魅力的獨特之處。在DV錄像中,父親穿著白襯衫跳著霹靂舞、和別人打拳比賽、幾步躍上房瓦,這個時候的父親就請了電視臺的攝影師來給自己拍電影,前衛(wèi)有激情是譚父的標簽。而母親,烏黑的大波浪,打扮時髦,和父親兩人郎才女貌,這一切在觀眾眼中是如此相配。在現(xiàn)實的影片中,譚父仍然個性鮮明,金句頻出。他熱愛發(fā)明,在鄉(xiāng)下有一個發(fā)明屋,每年都會在那住上一個月。譚父在向鏡頭前眉飛色舞地介紹他的發(fā)明時,我們似乎覺得他仍然是當年那個愛運動愛跳舞的年輕人。在采訪時,他說著說著開始沉默、哽咽、擦去眼角的淚水,這似乎又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譚父。相比譚父,譚母的變化并沒那么明顯,現(xiàn)在的譚母更加溫柔和沉靜,和新男友劉叔一起搬弄花草、打掃衛(wèi)生,或是在KTV深情對唱。十幾年的光景,不只是改變了他們的關系,更改變了他們對生活,對婚姻的態(tài)度。
三、導演與被攝對象的處理
《夫妻不是同林鳥》不只是一部紀錄片,也是家庭影像進入觀眾視野的例子。在整部片子中,很多處都可以看到導演譚振邦的身影,與父母交談,聚會等。片中很多處似乎在故意宣告鏡頭的存在和導演的在場,但正是這種處理方式反而強化了影片的真實色彩,如果人物故意躲避和忽略鏡頭反倒顯得故事的講述缺乏誠意,這也是家庭影像獨特的韻味。影片的拍攝手法是紀實主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但它同時也是表現(xiàn)主義的,它把生活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并讓主人公在影片中盡情的展現(xiàn)自己,人物在鏡頭表達中獲得了滿足,也對自己形成了新的認知。導演譚振邦既不是完全的旁觀者,也不是深度的參與者,而是在旁觀與參與中尋找某種平衡,而這個平衡的核心就是對影片紀實風格和美學趣味的追求。
四、結語
私影像作為紀錄片的一個類別,近幾年更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獨立紀錄片走向院線。在《夫妻不是同林鳥》中,有人看見了爸爸的詼諧,有人看到媽媽的敏感,有人看見了生活的未完待續(xù)。而我們從這部家庭影像之中感受到的是時間的魅力,是夫妻離異之后仍會將自己的人生獲得很精彩的魅力,是一種不加修飾的力量、真誠而直白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淳.中國“家庭錄像式”紀錄片的主題表達[J].當代電影,2019(05):50-53.
[2]劉尋.像一把刀子——中國私影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作者簡介:張百靈(1996年10月26日),女,漢族,山東省濟南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電影,廣播電視,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