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濟寧市中醫(yī)院,山東濟寧 272000)
糖尿?。ê喎QDM)的發(fā)病率為2.5%,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且醫(yī)療費用高,會導致其心理與經(jīng)濟負擔[1]。DF是常見的DM并發(fā)癥,表現(xiàn)為足部潰瘍與腫痛,截肢率較高。DF會加劇基礎病情,不利于遠期預后。該研究主體為2016年5月—2019年5月間來院治療的52例DF患者,旨在探究早期護理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主體為來院治療的52例DF患者。分A組和B組,均26例。其中,A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范圍是 28~78 歲,平均年齡(50.42±1.24)歲;DM 病程范圍是2~14年,平均病程(8.51±0.14)年。B組男 11例,女15例;年齡范圍是 29~75歲,平均年齡(50.58±1.16)歲;DM病程范圍是3~15年,平均病程 (8.71±0.24)年。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允許對比。
B組的方法選用常規(guī)護理:血糖監(jiān)測、營養(yǎng)指導、明確注意事項和潰瘍面護理等。A組的方法選用早期護理干預。
1.2.1 飲食指導 了解患者的飲食偏好,講解食物交換法,為其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告知其定量定時用餐,保證營養(yǎng)均衡??啥嗍掣叩鞍着c高維生素食物,禁止飲食過飽,嚴格戒煙戒酒,減少對糖分與膽固醇的攝入量。
1.2.2 健康指導 為其發(fā)放知識手冊,定期開展知識講座,普及健康知識。設置宣傳板,通過一對一交流方式講解DF知識,使其全面了解DF的誘因、癥狀與治療方案,指導其進行自我管理,警惕足部異常表現(xiàn),定期接受復查,并遵醫(yī)囑用藥和鍛煉。
1.2.3 足部護理 指導患者與家屬進行足部檢查,評估有無損傷,檢查腳趾和足部的皮膚顏色,觀察有無破潰、足癬、雞眼和紅腫等變化。詢問患者足部有無異常感覺,若伴有破潰禁止貼敷膠布和抓撓,禁止趾甲過短或過長,防止刮傷,應穿寬松且柔軟襪子,鞋頭不宜過窄,鞋面應透氣且柔軟。冬季應每日用36℃溫水浸泡足部10 min,而后徹底擦干。若伴有足癬應定時使用爽身粉,確保足部干燥。清潔后由趾尖按摩至足心與足跟,再活動足部和小腿,共45 min,睡前提高下肢,改善血液循環(huán)。
利用自我效能量表(簡稱DSES)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包括規(guī)律鍛煉、足部護理、遵醫(yī)囑用藥、控制飲食、監(jiān)測血糖和預防與處理高/低血糖等方面,總分介于26~130分間,分數(shù)與自我效能呈正比。利用自制評價表測評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行為、服務態(tài)度、操作技能與溝通技巧,共60分,分為滿意(40~60分)、較滿意(19~39 分)和不滿意(0~18 分)。
以Wagner分級為標準,評估DF癥狀改善或發(fā)展情況,護理效果優(yōu):足部創(chuàng)面有效愈合>90%,自覺癥狀完全消失,Wagner分級降>2級;良:足部創(chuàng)面有效愈合70%~90%,自覺癥狀基本消失,Wagner分級降2級;中:足部創(chuàng)面有效愈合40%~69%,自覺癥狀有好轉,Wagner分級降1級;差:足部創(chuàng)面有效愈合<40%,自覺癥狀無變化或進展,Wagner分級未下降或升高[2]。
數(shù)據(jù)處理選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表達為(±s),檢驗方法為t,計數(shù)資料表達為[n(%)],檢驗方法為χ2,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護理效果優(yōu)良率為92.31%,B組為69.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效果[n(%)]
A組的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自我效能[(±s),分]
表2 對比自我效能[(±s),分]
分組規(guī)律鍛煉足部護理遵醫(yī)囑用藥控制飲食 監(jiān)測血糖 預防與處理高/低血糖A組(n=26)B組(n=26)t值P值29.61±1.5420.38±1.6221.0560.00036.29±2.4130.23±2.019.8460.00043.74±1.5233.57±1.4824.4430.00037.15±1.5525.67±1.4427.6680.00028.63±2.8420.34±2.0312.1090.00036.84±2.5226.71±2.4614.6670.000
A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15%,B組為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護理滿意度[n(%)]
DF的病因是糖代謝嚴重紊亂,致使神經(jīng)與血管發(fā)生病變,在外傷或感染等因素作用下導致足部潰瘍等癥狀[3]。其高發(fā)于>40歲或病程>10年的DM患者。該類DM患者的血糖水平較高,導致其機體抵抗力降低,可滋生大量致病菌。有數(shù)據(jù)表明:DF具有可預防性,患者可注重足部護理,規(guī)避外傷、足癬和抓傷等致病因素,積極進行對癥治療,預防DF發(fā)病或改善其預后[4]。
早期護理干預可針對患者的DF高危因素或疾病程度給予個體化護理,其護理基礎是循證依據(jù),需要結合臨床經(jīng)驗和相關文獻整理DF的護理要點,給予全方位健康指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飲食行為是影響DF發(fā)病過程的重要因素,規(guī)范飲食可嚴格控制血糖,進而降低DF發(fā)病率,防止其惡化[5]。足部護理是DF患者的專項護理,要求患者鞋襪舒適、每日泡腳、保證足部清潔和合理按摩,可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防止致病菌繁殖,進而縮短DF病程。
結果為:A組的護理效果優(yōu)良率(92.31%)高于B組(69.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護理可改善DF癥狀,促進潰瘍面愈合,可阻斷DF發(fā)展過程[6]。A組的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使其嚴格遵醫(yī)囑用藥、鍛煉和飲食,進而改善疾病癥狀。A組的護理滿意度(96.15%)高于B組(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果同謝華[7]等研究相符。可見,早期護理能夠控制DF病情,優(yōu)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