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苑,郭璇,馬捷,倪珂
(1重慶房地產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2重慶大學 建筑城規(guī)學院,重慶 400045)
重慶虎溪炮校是重慶大學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在重慶大學城辦校時間為1953—1969年,是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蘇美冷戰(zhàn)局勢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軍事力量轉移部署的軍事院校之一。其核心力量為二野特科支隊,1949年南京轉移至重慶,1951年進駐重慶銅梁,1953年搬至重慶沙坪壩區(qū)陳家橋鎮(zhèn)(時巴縣區(qū)域),1962年與鄭州炮兵學院合并。辦校22年,為我軍培養(yǎng)了近萬名炮兵軍官和技術骨干,是我軍教育走向現代化、正規(guī)化的一個重要標志[1]。1969年虎溪炮校舊址轉讓給國有企業(yè)虎溪電機廠,使用至今。
2.1.1 蘇聯式高校產生的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在“中蘇友好”的國際環(huán)境下,全國范圍內大面積地學習蘇聯社會的建筑技術與思想,大范圍邀請?zhí)K聯專家到我國進行建設指導,參照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大學制度調控全國高等院校的區(qū)域分布,構建文理科綜合大學和單科院校并精簡專業(yè),建立與計劃經濟同構、與產品計劃生產直接掛鉤的教學制度,強調學習與生產相結合。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中國實現了高等院校在全國范圍內的調配,大多數院校具有自己特殊的專業(yè)功能,并由相對口的國家部委管理。因此,對軍事院校學科設置與校園建設更加規(guī)范化[2]。
2.1.2 蘇聯式建筑特征
“第一代社會主義建筑”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新古典主義、民族形式以及個人崇拜。具體的表現為平面規(guī)矩,集中式入口空間,立面呈嚴謹的中軸對稱,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回廊寬緩延伸,古典式柱廊高大,組成立面“三段式”結構,“三段”指的是檐部、墻身、勒腳三個部分[3]。細部裝飾上由中國傳統建筑符號體現民族特色與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立面上利用特有的符號或偉人雕像來加強建筑形象的可讀性,并傳遞政治意義,如紅色標志“紅五星”、“黨徽”等。
2.1.3 蘇聯式建筑設計思想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理想,對我國教育、建筑的形象表達都有深刻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科學、工業(yè)技術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當時國內高校教育強調學習蘇聯特色,注重技術因素,并提出“先生產,后生活”的思想。這些思想在炮校建筑布局中也體現出來[4]。
“中國固有式”大屋頂的復古形式在新中國剛成立、學習蘇聯的初期,因經濟限制,自覺修正為現代簡潔建筑形式,體現樸素、國際化、實用的要求,對應美學觀念,用細節(jié)裝飾建筑;隨著學習蘇聯熱潮的高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對“民族形式”的強調,官式大屋頂再次復興;1956年后,因中蘇分歧脫離學習蘇聯模式后又被摒棄,但仍尊崇古典建筑軸線對稱、規(guī)范比例;到1959年,紀念建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設計又恢復了民族特色的復古建筑思潮。
虎溪炮校營房的建設是在1952年,正處于全國學習蘇聯的初期階段,因此虎溪炮校建筑形式相對簡潔現代,具有經濟適用性,造型樸素,未采用大屋頂形式,但仍具有古典建筑的對稱空間與造型比例特點。
2.2.1 虎溪炮校舊址現存建筑要素
虎溪炮校歷史上共占地1.5萬km2,為磚木結構平房,依山地丘陵而建,現存占地面積約800畝,歷史建筑類型豐富,但均為蘇聯式建筑風格?;⑾谛,F存歷史格局較完整的是學員宿舍和校官宿舍區(qū),電機廠在接收炮校后基本延續(xù)了原居住功能,并在炮校時期建筑的外圍新建多層宿舍以滿足居住功能。同時,還有實訓操場、禮堂和服務類建筑如食堂、軍人服務社、照相館、理發(fā)店、游泳池等,以及營門門柱等構筑物與反映時代精神的標志、標語等。
2.2.2 集會型建筑——大禮堂
禮堂是校園典禮、大型集會、文藝演出的廳堂,類似于現在高校的多功能廳,是由近代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教堂建筑演化而來,屬于教輔建筑。炮校大禮堂作為全校的標志性建筑,體量最大,設置在訓練場軸線端頭高出訓練場2m的基座上,周邊道路徐緩而下,氣勢宏大,在校園中占統領地位。建筑為磚木結構,能容納1600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機廠時期,大禮堂功能置換為電影院,并加設了售票室、圍墻、鐵柵門等(圖1)。長方形平面,山花坡屋面,中軸對稱,四面開設門窗。因經濟限制,壁柱、臺階、欄板、扶手等均采用最簡單形式,并無蘇聯式的精致形象,然而集中式的山花入口、高大的壁柱、對稱的立面格局,豎向玻璃長窗,軸線對稱,構圖嚴謹大氣,神似西方古典建筑。在木質窗框上則采用了中式元素。東側墻面上方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反映炮校時代精神。室內兩排柱子將空間劃分為中部高大的集會空間與兩側交通輔助空間,類似古典巴西利卡平面形式。利用天花突出舞臺與觀眾席,觀眾席地面呈緩坡上升,舞臺空間高大,聲響效果好,便于當時的文藝演出和集合會議。室內色彩為紅、黃、綠,象征社會主義理念的蓬勃希望。
圖1 炮校舊址大禮堂
2.2.3 服務類建筑——食堂
炮校公共食堂均布于各宿舍片區(qū)之中,方便學員與教官的就餐,體量較大,在宿舍區(qū)占統領位置,有專人負責集體伙食、洗滌等內務工作,其他成員則可以全心投入到軍事訓練和生產工作中,反映了集體時代無差別的共產主義烏托邦思想。
食堂選丘陵低矮處平整場地而建,周邊道路略高于建筑地坪,可看到較為完整的屋頂形象。均為典型蘇聯式建筑,高聳的山花面為主入口,屋面中高兩側低,設置高側窗以采光通風。平面形式有L型、T型等。一、二、三食堂外立面均為白色粉刷墻面,青磚收邊,色調統一,屋檐下設八一軍徽,寫有標語,充分反映出社會主義集體時代精神。而馬家院舊址食堂采用米色磚砌外墻,質感細膩,硬山收山,造型精致(圖2)。
圖2 炮校舊址食堂建筑
2.2.4 宿舍類建筑
炮校宿舍建筑整體歷史格局保存較好,尤其是校官宿舍片區(qū)。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宿舍平面尺度不大,學員與校官均住在類似的住宅單元中,滿足基本住宿需求,反映了消除階級差別的思想(圖3)。
圖3 炮校舊址宿舍類建筑
52棟蘇聯專家樓為唯一一棟兩層別墅,專家撤走后由學校政委居住,現虎溪電機廠老紅軍后代居住于此,曾有劇組在此取景。平面為長方形,東南立面主入口設柱式門廊,其上為二樓小陽臺。一層布置客廳、警衛(wèi)室、臺球室;雙跑樓梯上二樓為小客廳、套間式雙臥室和衛(wèi)生間,功能簡潔,尺度精巧,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屋面為雙坡L型,正立面設山花屋頂,青磚白墻的上中下三段式。窗戶上方有鐵制雨棚支架遺存?;A周邊做明溝排水,墻角設有通風排氣口以防水防潮。蘇聯專家樓是炮校舊址中質量最好的建筑,代表了當時的建筑水平。
校官及學員宿舍均為單層雙坡屋頂,常在正立面設入口山花,有的設有磚砌柱廊。通常為4~6個等面積的房間呈一字形布置,門窗外開,造型簡潔。部分宿舍為滿足廚房、儲藏等功能,則在前面或后面加設方形體塊以增加使用面積。
部分校官宿舍外墻為鮮艷的紅色與黃色墻身,反映社會主義蘇式建筑朝氣蓬勃的精神。
宿舍建筑山墻面一般都寫有標語,如:“中國共產黨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動廣大的婦女群眾參加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意義”等,充分反映了熱火朝天的集體建設時代面貌。
2.2.5 標志物——虎溪炮校大營門
虎溪炮校東南西北各方大門入口都設有營門門柱和值班室,現只剩一個大營門門柱。
在炮校舊址的東北側靠原勝利橋部分,是當時炮校進出的主要入口,兩根營門柱體相對而立,其旁值班室已被拆掉,現存僅一根營門柱子,是典型的蘇式建筑造型?;?、墻身、檐口三段式,磚木結構,方形平面,下寬上窄,逐層收縮,層次鮮明。門柱中空,上有門洞與方形、圓形洞口,可作眺望守衛(wèi)之用,體現了蘇式建筑的紀念性與標志性,以及軍事院校的防御性(圖4 )。
圖4 炮校大營門門柱
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基本與西方世界隔絕,與蘇聯交好,因此單方面受蘇聯建筑與規(guī)劃思想影響,強調國家意志、政治目的。規(guī)劃注重“集中”、流動的空間結構,生動不規(guī)則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區(qū)強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的計劃性與有序性。
虎溪炮校舊址規(guī)劃布局整體上便體現出明確的功能分區(qū)與經濟、效率下的“兩圈五線”布局形態(tài)。圍繞訓練場建設校園主路,周邊環(huán)以校園服務類功能:訓練場北面、南面均為學員宿舍區(qū);西面為專家與教官宿舍區(qū),宿舍均為類似的單元,并設有食堂和校園營門;東面為校園大門和馴馬場、奶牛場等;北側外圍則是打靶場和507庫(圖5)。
炮校南北西側宿舍區(qū)整體格局保存完好,現多為電機廠老員工及家屬居住。受當代房地產建設影響,周邊現代住區(qū)與教育建筑從外圍,尤其是從東北方向逐漸蠶食炮校舊址空間。東側除去魚塘、游泳池只少量宿舍保留,南側子弟校被征收建為公立小學,北側打靶場、507庫等均被周邊高校占用,整體格局逐年縮小(圖6)。
圖5 炮校原功能布局示意圖
圖6 虎溪炮校舊址現存空間格局
作為重慶大學城第一所真正的大學,炮校校園反映了特殊的時代背景與軍事背景下的高??臻g格局,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應對蘇美冷戰(zhàn)世界格局而建設的專門化、規(guī)范化軍事院校,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與軍事價值。在學習蘇聯的熱潮下建成的校園反映了當時社會建筑的科學藝術價值。作為大學城現存的最早校園,承載著對教育建設史與城市歷史文脈進行傳承的文化價值。
3.3.1 整體性動態(tài)保護策略
根據真實性、完整性、延續(xù)性與可逆性的保護原則,結合上層用地規(guī)劃延續(xù)其居住功能,制定整體性保護策略,積極申請第八批國家保護單位——劃定以大禮堂和周邊校官宿舍片區(qū)為主的需嚴格控制與保護的核心保護區(qū),以南側質量較好的宿舍區(qū)及食堂為主的一類歷史風貌片區(qū),質量一般的北側班長學院宿舍片區(qū)為二類歷史風貌片區(qū);串聯主要的景觀節(jié)點如食堂、禮堂、招待所、黃葛樹等形成風貌較好的原炮校歷史游線,和沿河邊馴馬場及魚塘、菜地等為主的生態(tài)游線;與炮校南邊的馮玉祥舊居、三圣宮組合為關聯性歷史文化游覽線路;中心訓練場響應上層規(guī)劃為住宅建設用地(圖7)。
圖7 虎溪炮校舊址保護規(guī)劃
3.3.2 社區(qū)參與的片區(qū)與重點建筑的保護利用
具體片區(qū)保護強調“動態(tài)活化”保護方式,保留社區(qū)肌理,展現生動的軍事院?,F存鄰里關系與生活狀態(tài)。制定歷史建筑風貌導則,強調社區(qū)參與保護,適當植入新的功能,對社區(qū)功能進行“針灸”,注入活力,更新社區(qū)環(huán)境。
核心保護區(qū)的大禮堂和校官宿舍等已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修繕,延續(xù)舊有功能,保留歷史環(huán)境空間尺度與田園風光,展示炮校當時高效簡樸的訓練及生活方式。
南側一級保護片區(qū),在不破壞整體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進行適應性改建利用,保留現存的電機廠時期現代建筑,延續(xù)居住功能或適當置換,結合軌道交通,打造活態(tài)的文化創(chuàng)意基地、影視基地及生態(tài)游線。
北側二級保護片區(qū),將已破敗、價值較低的歷史建筑適當改建或保留遺跡景觀,修繕或改造利用質量較好的建筑,結合外側高校設立校企合作基地或文化創(chuàng)意基地等,引入更多人流,激活片區(qū)活力。
3.3.3 歷史要素的保護
通過文物修復表面技術恢復紅五星、時代標語等裝飾性元素;保留宿舍區(qū)外的一字排開的洗衣臺與水龍頭、水塔、食堂鋼管水道等反映三線建設工業(yè)時代的構筑物,作為歷史空間中的景觀元素;修繕各大營門,并能區(qū)分出新建部分與歷史遺存,保留其原真性與保護修復的可逆性;已被填埋的魚塘、拆除的歷史建筑等,可做歷史遺跡標示,不再復原。
3.3.4 引入數字技術的展示利用方式
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現存史料、歷史信息、數據及口述史,全信息地重構動態(tài)的數字模型,再現虎溪炮校舊址的歷史全貌,包括現存及已拆除的歷史格局,結合互聯網,使游客可以在異地觀看炮校舊址的歷史空間與軍事活動場景;展示炮校轉為電機廠之后的歷史功能格局演化過程,體現其復合的空間結構與歷時性特征;結合實地保護規(guī)劃,打造線上的虛擬漫游線路,增加游客觀覽選擇;設計對應的互動游戲,增強虛擬觀覽體驗;甚至可設計對應的線下文旅產品,擴大炮校的文化影響力[5];對重點建筑,如大禮堂內部進行增強現實技術的場景搭建,再現我軍當年熱血壯觀的建設與生活場景;增強對炮校文化價值傳播的廣度、深度和效度[6]。
虎溪炮校是重慶大學城“第一所大學”,整體歷史空間格局保存較好,蘇聯式建筑風格特點鮮明,規(guī)劃結合地理氣候布局,有較好的歷史、軍事、科學、文化、藝術價值。應從時代背景認知校園環(huán)境與單體建筑的風格與技藝,對整體歷史環(huán)境進行保護規(guī)劃,引入數字技術對其歷時性場景進行展示,以達到適宜的保護與展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