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敏
如果你逛過宜家,一定對它可以自由組裝的各種儲物架不陌生,這便是模塊化設計在家具設計領域的典型應用。
從1960年代開始,模塊家具就成為了先鋒設計師的寵兒。時至今日,許多設計都被認為是過時的,只有模塊家具一直是設計界的常青樹。今年的米蘭國際家具展上,就有多個品牌帶來了自己的模塊化家具,其中包括意大利家具品牌MOLTENI&C旗下櫥柜品牌Dada的新系列,該品牌設計總監(jiān),來自比利時的設計師Vincent Van Duysen將櫥柜分解成一個個獨立并可自由組合的模塊;Hi-Bridge則是一套模塊化沙發(fā)系統(tǒng),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改變沙發(fā)靠背的方向以及扶手方式。
對消費者來說,不必購買昂貴的沙發(fā)才能體驗模塊化家具。模塊家具的長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靈活性和功能性。把一個系統(tǒng)中的各個部分視為獨立的模塊分別設計,再通過定義好的界面組合在一起,是模塊化設計的基本方法。模塊化設計理念來自于柵格系統(tǒng),最早用于出版物的排版。用固定的格子設計版面,達到整齊統(tǒng)一的效果。柵格系統(tǒng)在平面設計中應用廣泛,從出版物到網頁,其強大的內容組織能力幾乎適用于任何項目。尤其在扁平化和極簡主義流行之后,以之為基礎的模塊化設計更受推崇。
最常見的模塊化儲物架,就可以看作柵格系統(tǒng)的三維版本。加上設計師的個人風格之后,模塊化家具展現(xiàn)出更多可能性。
某種程度上,是千禧一代對于靈活辦公環(huán)境的需求催促設計師在近年更多用到模塊化。2013年,波蘭設計師Wiktoria Lenart設計了一款名為Worknest的模塊化辦公桌。這套系統(tǒng)的主體是一張四周帶有凹槽的辦公桌以及一個木制并帶有滑輪的隔斷墻。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自行定義工作空間的大小。
2 0 1 4年,意大利設計師E v a Alessandrini和Roberto Saporiti設計了一款字母書架。這個由若干獨立立方體組成的書架的每個部分都可以獨立拆分。英國設計師Jack Godfrey Wood和Tom Ballhatchet則設計了一個名為BUILD的模塊化擱架系統(tǒng)。BUILD以六邊形盒子為基本模塊,每個模塊獨立時可以當作凳子、餐桌或者儲物箱使用,3個六邊形盒子組合在一起,根據組合方式不同可以變成書架或者隔斷墻。
2017年,美國家具品牌Bernhardt D e s i g n帶著模塊化家具系列Neighborhood來到紐約國際當代家具展,這套家具的設計師Joe Gebbia的另一個身份是Airbnb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Neighborhood共由38個模塊組成,將其中兩個模塊拼在一起就是一套沙發(fā),根據使用需要可以靈活改變沙發(fā)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