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實踐證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確實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增大信息量,化解教學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氛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但是我們要看到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教學中如果過度過濫地使用信息技術,不但不能使它的諸多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反而會出現(xiàn)教學效果低下,甚至背離教學目標的“負效應”。因此英語教師要注意把握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度,教學中要揚長避短,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功能,提高其實效性,避免產生負效應。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看到的、想到的,談談英語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的粗淺認識。
一、莫讓信息技術運用“喧賓奪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賓主”地位
有教師認為,課堂教學中不用信息技術就是缺憾,課堂上不考慮教學重點,不顧實際效果,把能用的技術手段全部用上,結果課堂成了各種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演示課,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并沒有落到實處,教學效果很不理想。例如,有教師教學八年級上冊Module5 Unit2 一課時,把老舍茶館的戲劇,和關于老舍茶館的現(xiàn)況等相關視頻都播放了一遍,還通過電子白板引入了大量的課外資料。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課文的行文結構,語法知識,重點句型,表達方法全然沒有領悟,這節(jié)課完全成了放電影,成了歷史課。學生讀寫的時間少了,理解感悟少了,語言表達的訓練少了,信息技術的展示多了,學生看了個熱鬧,但英語知識所獲甚微。
信息技術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應該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服務。教師必須在了解各種信息技術特點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把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在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作為選擇媒體的依據(jù),并注意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功能間的有機組合。對于教材中比較抽象和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的一些內容,或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xiàn)象,學生無法看到,很難理解和接受,成為教學中的難點,這些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化困難為簡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突破時空限制,變遠為近,變虛為實,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有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要保證學生讀書、感悟、品味語言、積累和運用語言的時間和過程。例如,八年級上冊Module11 Unit1一課講解關于國內外過生日的對比情況,學生沒有國外的文化輸入,對此很難進行比較。于是我運用信息技術設置了不同場景,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并且小組內自我演示的方式,體會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二、莫讓信息技術“泛濫成災”,把握好信息技術的最佳使用功能
有教師為了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在制作課件時,一味的使用希沃白板,Smart,F(xiàn)ocusky這些軟件,一味追求3D版的效果,有的甚至截取影片中的聲音。這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動畫、音響等無疑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只顧覺得好奇了,而忽視了要學習的內容,教學效果無從談起。
三、 莫讓信息技術課件“越俎代庖”,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度”
在信息技術教學盛行的當下,許多教師以各種信息技術代替了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信息技術教學中,很多教師完全丟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板書,而以信息技術的課件代替。板書技能是教師運用黑板以凝練的文字語言或圖表等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作為一種古老而簡單的教學手段,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在很多情況下它具有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功能。朱紹禹先生曾指出:“板書能點睛指要,給人以聯(lián)想;形式多樣,給人以豐富感;結構新穎,給人以美的享受?!眱?yōu)秀的板書彰顯教學思路,濃縮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對板書內容隨時進行調整、修改。適當?shù)陌鍟阌趯W生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既能突出重點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教學活動相得益彰,這些是信息技術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四、莫讓信息技術課件成為程式化指令,把握好信息技術的使用時機
有教師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教學,制作課件。課件制作得精密,把教學流程完全用課件設置成程式化流水線,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課堂上要按照預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無法根據(jù)課堂教學狀況靈活處理和調整,造成了學生一味地跟著媒體走,圍著課件轉,按教師的指令完成程式化訓練。前不久,我聽一位教師執(zhí)教Module9 Unit1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bout 1.37 billion. 這位教師讓學生找出文中表達中國人口增長速度快的原因,而這樣的原因在文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有體現(xiàn)。一位同學先說的是第二部分中的原因,而老師的課件中的預先設置的是第一部分中的句子。于是這位老師對那個學生說:“OK, but thats not what we will talk about. Any other ideas?”直到有同學找準了老師課件將要出示的那一句,教學才繼續(xù)進行。這樣教學,學生的主體性受到限制,不能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掌控教學節(jié)奏,這樣教學的后果只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需求和發(fā)展受到束縛。
信息技術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要做到“物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信息技術的課件在課堂上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穿插在課堂的教學中,靈活地確定運用時機。因為教學過程中會有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會出現(xiàn)教師預先意想不到的問題,所以信息技術的設計和運用要始終把學生這個主體地位放在首位,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服務于學生這一主體。
總之,我們要處理好信息技術與教學之間的關系,要把握好信息技術運用的“度”,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使課件發(fā)揮其優(yōu)勢功能,使我們的教學效果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