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慧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課堂教學的開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師不能再一味地灌輸知識,必須要引導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訉W習,圍繞學生這個核心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精心設計備課環(huán)節(jié),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還要注重恰當?shù)剡\用評價手段,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對于小學語文這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來說,教師也必須要及時革新教學觀念,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從而努力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精心設計備課環(huán)節(jié),確保教學順利有效開展
俗話說得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要從備課這個首個環(huán)節(jié)做起,只有精心設計,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對教學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高效有序的開展下去。以往教師在備課工作上一般就只是備知識點,片面關注知識的講授,這難以使課堂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全面的做到備自己、備學生、備知識點,需要對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個綜合的考慮,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學習情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學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備學生,就是教師要從學生這個主體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始終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運用更為豐富和趣味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充滿興趣的主動學習。備知識點,就是教師不能將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需要準備豐富的教學資源,思考如何將知識點以更為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二、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對趣味性的事物才會更想探究,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遵循學生這一的心理需求,應該誘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思考,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會更為深刻[2]。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樹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及時轉變角色定位,要引導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否則如果只是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灌輸,思維得不到有效鍛煉,一旦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就會變得不會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留出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要讓他們將自己視作課堂上的主人,這樣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從根本上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學課文《丑小鴨》的時候,學生們對這個童話故事充滿了興趣,教師節(jié)就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分別扮演丑小鴨、鴨媽媽、小鴨子、公雞、小鳥等課文角色,學生們踴躍報名參與,用心的表演課文情景劇,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就會活躍起來,真正變成了學生主宰的課堂,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也能對丑小鴨的悲慘遭遇有更多的感受。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們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去,這樣他們將會更加強烈的求知欲,也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積極思考的動力。教師要做一個優(yōu)秀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者,要確保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喚醒他們積極探究的動機,將問題作為思考的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最后解決問題,也有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3]。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勇敢提出自己的問題,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查找資料、積極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思維分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講解《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課文內容,演示烏鴉向瓶子里投石子喝到水的原理,幫助學生認識到烏鴉的這個聰明辦法,然后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開動你們的腦筋,誰能說出還有哪些辦法幫助烏鴉喝到瓶子里的水?”這樣學生們對這個問題也會積極的思考,提出了許多的奇思妙想,其中閃現(xiàn)這著許多創(chuàng)新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能有效實現(xiàn)了知識傳授的目標,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鍛煉和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四、恰當運用評價手段,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教學評價也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善于運用恰當?shù)脑u價手段,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能起到很大促進作用。教師通過給予學生正面的語言鼓勵,當學生覺得自己被肯定和贊賞之后,有助于消除自卑心理,樹立了學習自信心,進而更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互動學習中。除了語言評價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微笑、點頭、豎大拇指、輕輕地撫摸頭等肢體語言進行評價,這種無聲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能夠獲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4]。具體來說,如果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教師對他肯定的點點頭,微笑地表示滿意;如果學生準確回答問題,可以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很好;當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集中精神聽講時,可以通過沉默、輕咳等方式引起學生注意……可能老師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促進課堂教學活躍高效的開展。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全面規(guī)劃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必須要努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這樣師生共同努力才會獲得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