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科學與技術可行性,以應對能源危機,圖為2018年9月18日ITER正式聯(lián)入法國電網(wǎng)(圖片來源:ITER官網(wǎng))
大科學是20世紀50年代國際科技界提出的概念,主要特點是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復雜、研究目標宏大等,其復雜程度、經(jīng)濟成本、實施難度、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多元性等往往都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來實施。
1986年,美國科學家德拉克·普賴斯(Derek Price)在《小科學、大科學》(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一書中指出,“二戰(zhàn)”前的科學都是分散的、個體的、隨機組合的研究,屬于“小科學”范疇,從“二戰(zhàn)”時期開始,世界進入大科學時代。他將大科學描述為:“以統(tǒng)一的方式把相關的科學事業(yè)組織起來加以科學管理(如大科學體制)的科學,是社會化的集體活動,其研究活動規(guī)模越來越大,發(fā)展至國家規(guī)模,甚至國際規(guī)模,包括大科學工程、分布式研究等?!北热?,“二戰(zhàn)”后,歐洲提出設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推動基礎科研發(fā)展,其目的也是為了通過大科學裝置吸引因“二戰(zhàn)”流失到美國的歐洲科學家迅速回流,重振歐洲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雄風。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南非臺址(國家遙感中心供圖)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chǎn)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臺。多年以來,美、德、法、俄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國際組織在諸多領域積極組織了數(shù)十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攜手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推動了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和進步。
大家最耳熟能詳?shù)拇罂茖W計劃,可能莫過于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國科學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啟動,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作為牽頭機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參與,其宗旨在于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堿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并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從而破譯人類遺傳信息。整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早已基本完成,為人類生命科學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選擇參與了國際大洋發(fā)現(xiàn)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一些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2018年3月14日,國務院正式印發(fā)的《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提出,到2020年培育3~5個項目,研究遴選并啟動1~2個我國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從提出議題、制定規(guī)則到具體的組織運作,牽頭大科學計劃定是任重道遠,唯有上下求索、砥礪前行,方有作為。本期“特別策劃”,我們將為讀者介紹我國參與國際大洋發(fā)現(xiàn)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的最新進展,展望我國的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