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霞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始終圍繞教育應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指導方針,加大教育改革的進程,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新課標要求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教學目標,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情境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0-0133-01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其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學思想影響到學生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是塑造學生思想認知的關鍵課程。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始終以增強學生道德與法律意識為教學目的,而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內(nèi)容進行多元化的情境設定,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并通過自主思考逐步解決問題,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
一、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中情境教學法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初次學習的思想政治課程,課本內(nèi)容十分枯燥,個別有關法治的內(nèi)容甚至特別拗口,難以理解。教師要展開情境教學法,利用情境的設定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情境可以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也可以是視頻片段或者一個故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接著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引下解決問題,達成最終的課堂教學目標。
(二)有利于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的科目不同,其他科目主要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文化知識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為教學目的,而《道德與法治》則偏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身法律認知水平和道德素質修養(yǎng)。
二、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中情境教學法的實踐與探討
(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以學生生活實際為教學情境更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充分融合,將所學知識更好地用于生活之中,同時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并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
(二)創(chuàng)設圖片情境,鍛煉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創(chuàng)設圖片情境,也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教學情境,教師通過對學生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圖片內(nèi)容,并引發(fā)思考,在教師的指引下不斷得出答案,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如此一來,學生既增長了維權的意識,又學到了維權的方法及途徑,更避免了因為個人沖動而做出違法的事情。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則是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效率與自主思考能力。
(三)創(chuàng)造角色情境,引導學生感同身受
情境角色表演,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角色的心理特征與個人動機。例如,在講述“誠實守信”一課時,教師可安排學生以“曾子殺豬”的故事為例,來進行情景再現(xiàn),選擇三個學生分別扮演“曾子、曾子老婆、曾子孩子”的角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曾子、曾子老婆和曾子孩子的心理特征;接著,讓學生分析,明明是曾子老婆給孩子開的一句玩笑話,曾子為什么要當真呢?如果曾子沒有殺豬,會怎么樣呢?這時有學生會回答,曾子孩子可能會忘了這件事情,但是久而久之,曾子不守承諾的話說多了,孩子會不再相信父母所說的話,也不會再相信父母;亦或者,曾子孩子也會成為和他父母一樣不守承諾的人,大家都不喜歡這樣的人。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故事進行延伸,這樣在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同時,加深了學生對誠實守信的重要意識。綜上所述,教師通過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不守承諾的壞處,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懂得了做人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總結
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已經(jīng)初步形成,需要正確的引路者對學生的道德思想意識加以指正,以保證學生具備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這“引路者”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效結合,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欣.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