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剛
-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陽春時節(jié),“北京教育新地圖之美麗鄉(xiāng)村學校行”報道團隊走進了位于北京大興的這所美麗鄉(xiāng)村學?!捕ㄦ?zhèn)中心小學,探訪她的“美麗”蛻變,探尋她所追求的詩與遠方。
陽春四月,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我們一路向東、向南,穿越三環(huán)、四環(huán)、五環(huán)、六環(huán),來到位于大興區(qū)安定鎮(zhèn)御林古桑園(據(jù)傳,2000年前的東漢年間,安定鎮(zhèn)就開始了桑樹種植。時光流轉,現(xiàn)在這里已經是華北最大、北京地區(qū)獨有的御林古桑園)之畔的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她崇尚美、踐行美,倡導“用美的教育成就美的人生”,培養(yǎng)“活潑樂學、陽光多彩的美麗少年”。
校園之美,美在其教育之意蘊,如果偏離或缺失這一內涵,那么就會淪為形式。校園之景,不同于別處,它不只是用以裝點學校,更重要的是其蘊含的教育價值。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深諳其理,校園處處彰顯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踐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環(huán)境”的思想。
進入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于中心路一側的石碑,上面雕刻著陶行知先生的石像,石像旁題寫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格外引人注目。它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懷,也彰顯著這所鄉(xiāng)村學校的教育者的教育追求和價值精神。
在中心路的另一側,是一條幽長寧靜的長廊,它是學生開展活動的天地。在美麗的長廊里,學生們用柳條編織生活器具,用粘土制作卡通形象,把紙條捻成花花草草,操作自己設計的機器人行走、翻滾、炫舞……
走出長廊,穿越一片空地,會看到另一塊石碑。碑的一面刻有“思源”二字,提醒學生們要飲水思源,常懷感恩之心。另一面刻有《愛蓮說》全文,警示學生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于無聲處陶冶著師生的心靈。
穿過石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亭,亭子里時常會有身著漢服的學生,坐在一架古箏前撥弄琴弦,身體隨樂曲而律動。悠揚的古箏聲縈繞耳畔,這聲音宛若穿越千年而來,帶給人們優(yōu)美的古風古韻。石碑與亭子之間是一條石板小徑,兩側是清澈的湖水,水面上倒映著的垂柳隨波而動。學生站在小徑上,憑欄而立,在動聽的音樂中或吟詩,或作文,或構圖,亦或深思。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靜心養(yǎng)性,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無限的遐想。
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充分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隱性教育的作用,設計有心,步步“精心”,最大可能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使花園式的校園成為學習、生活的樂園,最終實現(xiàn)“花香時時修人性,綠籬道道筑愛心”。
課程之美,美在育心。學校建構的課程,目的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轉識成智,這里的“智”應該理解為“心智”。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后所剩下的東西?!边@“剩下的東西”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屬“心智”的內容。
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充分利用可資開發(fā)的資源,構建了“8+X”主題校本課程。“8”是指綠色生態(tài)主題課程、精品書香主題課程、多彩藝術主題課程、體育游戲主題課程、感恩收獲主題課程、科技創(chuàng)新主題課程、生命陽光主題課程和中西文化主題課程,“X”是指引入地方特有的鄉(xiāng)土文化建構出的鄉(xiāng)土課程。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鄉(xiāng)土課程為鄉(xiāng)村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別樣的精彩。
古桑主題實踐課程依托安定鎮(zhèn)域內的御林古桑園而建設。秉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開發(fā)的原則,學校從農林生態(tài)、歷史文化、人文交流、種植技術等多角度深度挖掘,旨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鄉(xiāng)土魅力。學校為不同學段的學生設計了不同內容的古桑主題課程。一年級是“初識古?!?,二年級是“桑樹的品種、特性”,三年級是“桑樹的種植、生長”,四年級是“桑樹、桑葉、桑果的用途與價值”,五年級是“桑樹相關的文化知識”。
古桑主題實踐課程強調實踐和親身經歷,因此,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古桑園中開展活動。有的學生擔當起導游的角色,大方而優(yōu)雅地為大家講述古桑園的故事;有的學生執(zhí)筆端坐,揮墨潑毫,用書法和繪畫表達對古桑的熱愛;有的學生展示創(chuàng)作的古桑主題的手工小制作,作品精致,惟妙惟肖;還有的學生一手托著筆記本,一手攥著筆記錄,他們或觀察,或訪談,或思考,或討論,像專業(yè)研究人員一般進行探究。學生在觀察、訪談、實驗、探究中,提升實踐能力,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此外,學校開設了書法特色課程。歷史悠久的安定古鎮(zhèn),家家掛字,尋常百姓大多習練書法、品評書法,并將其視為一種追求和享受。翰墨文化土壤,既提供了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又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書法資源。
學校建設了專門的書法教室,供學生練習書法。教室內整齊地擺放著幾十張古色古香的實木方案,案頭陳列著文房四寶。學生進入教室,在教師指導下,緩緩磨墨,鋪紙壓尺,取筆蘸墨,在宣紙上勾勒出一個個雋秀有力的漢字。這樣的軟筆書法課程,在三至六年級開設,每周兩節(jié),由專職書法教師任教。根據(jù)學生實際,學校還在一二年級開設了硬筆書法課程,主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為滿足對書法有特殊興趣學生的需要,學校5個校區(qū)都分別成立了書法社團,取名翰墨書社。書社總人數(shù)達300多人,每周二、三下午活動一小時,周六、日則到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參加書法課程的學習。孩子們練習書法,修身養(yǎng)性,提升技藝技法的同時,增強了傳統(tǒng)文化底蘊。
學校構建的鄉(xiāng)土課程不只有古桑和書法,還有百人大鼓、中華武術、傳統(tǒng)柳編等,這些都是依據(jù)安定本土資源而構建的。比如,百人大鼓課程。安定鎮(zhèn)原為朱棣屯兵養(yǎng)息之地,可能由此緣故,安定鎮(zhèn)盛行大鼓文化。百人大鼓課程吸引了很多學生,學生們在氣勢磅礴的大鼓聲中逐漸養(yǎng)成了寬廣的心胸和豪邁的氣魄。又如,中華武術課程。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東白塔校區(qū),原為一所民族小學,后結緣牛街民族武術社,建立東白塔青少年訓練基地。學校以武術為特色,倡導“以武啟智,多元育人”。學生們在學校武術館內進行武術訓練,他們或赤手空拳練習武術動作,或手持刀槍棍棒互相交流切磋。在武術訓練中,學生們鍛煉了身體,舒暢了心情,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堅毅和從容的品格。再如,傳統(tǒng)柳編課程。學校聘請鎮(zhèn)域內的柳編非遺傳承人,開設柳編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柳編歷史文化、教授柳編技能、傳播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在學習柳編技藝中,學生感受非遺文化,體驗手藝人的匠心。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直接載體,換言之,有什么樣的課程就能夠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鄉(xiāng)土課程作為尋根、扎根式的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文化,厚重文化底蘊,讓愛家鄉(xiāng)、愛祖國之情深植心底。
校園里,景美,課美,活動美,但最美的還是人。人之美,美在真。校園里,每個人因為對“真”的追求相聚在一起,他們彼此真誠以待,教者教人求真,學者學做真人。
首先,教人者必正其身,這里的“正”應該理解為“德藝雙馨”。
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的老師們胸懷“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虔誠,全身心投入鄉(xiāng)村教育,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辛勤耕耘。他們中有很多人放棄了繁華都市的工作,選擇來到這所偏遠農村校。二年級的王新老師原來是一家大報社的記者,后來機緣巧合讓她了解了這所學校,她便毅然辭掉了記者的工作,來到這所農村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當問及為什么如此選擇時,她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只是說:“我喜歡做教師,喜歡農村靜謐的環(huán)境,喜歡這所學校的理念?!焙唵蔚囊痪洹拔蚁矚g”,飽含了鄉(xiāng)村教育人多少的赤誠和純真。
他們身上,始終散發(fā)正能量。他們愛笑,愛鬧,愛表達,跟他們相處,會覺得世界如此美好。六年級的楊洋洋老師,是退伍大學生,畢業(yè)之后就來到學校,在這里結婚生子。她愛笑,很多時候,笑容總是搶在話的前面出現(xiàn)。她說,自己之所以愛笑,是因為在學校真切感受到了自身價值所在,感受到滿足和幸福。她的幸福溢于言表,因為她的微笑、她的聲音處處彌漫著幸福的味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此正能量的老師一定能讓鄉(xiāng)村學生變得美麗、幸福。
他們積極向上,踏實進取,不斷提升自我專業(yè)素養(yǎng)。為滿足鄉(xiāng)村教師的發(fā)展需求,學校構建了三條成長路徑。一是師德建設工程——活動載體+師德踐行+心靈共同體,二是讀書工程——專業(yè)閱讀+隨筆寫作+學習共同體,三是校本培訓工程——專家引領+讀研思行+學科共同體。他們積極參與學校的每項學習,高質量完成所有學習任務。教師們得到了快速成長,師德水平得以深化,教育教學能力得以改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四年級的賈添老師,原來因為個子矮小做事情沒有自信,來到學校后,經過培訓、專家指導和賽課等磨礪,賈老師覺得自己的專業(yè)得到了質的提升,也促進了自信的提升。雖然只工作了兩年多,但是她已經能夠既溫情又專業(yè)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家長對她的認可非常高。
其次,學習者必學以致其道,才能成為“真人”,這里的“真人”在當下應該理解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之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農村學生主要以知識學習為主,學習內容和方式單一,鮮有實踐活動、藝體活動、科技活動等。但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的學生學習內容豐富,學習方式多樣。之所以有如此不同,是因為兩點,一是貫徹教育改革的要求,二是踐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他趕考,不和家長聯(lián)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六大解放”是學生學以致其道的法寶。
在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你會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或掩卷沉思,或交流互鑒,或表達所思;用自己的雙手或畫圖涂彩,或制作手工藝品,或耍玩刀槍棍棒;或走進古桑園觀察探究,或走進書畫展觀摩學習;在課后三點半,學生們可以干自己喜歡的踢球、讀書、練習書法等事情。
安定鎮(zhèn)中心小學以美為媒,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求,相信未來學校在“用美的教育成就美的人生”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