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1191)
慢性乙型肝炎(CHB)作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與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發(fā)生有相關性[1]。研究表明,CHB病情進展過程中,有效抑制或逆轉肝纖維化進程至關重要[2],但單純的抗病毒治療無法完全抑制肝纖維化進程,因此,臨床治療CHB應與抗病毒、抗纖維化及消炎保肝結合。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CHB屬于“脅痛”、“積聚”、“癥積”等范疇,外邪侵犯肝臟,肝失疏泄調達,肝氣郁滯,易橫逆犯脾,脾胃阻遏而運化失常,至肝強脾弱,因此,肝郁脾虛型為該病的常見癥型,以脅痛、易怒、納差、腹脹等為臨床主要癥狀,治宜疏肝理氣、健脾活血化瘀[3]。本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C HB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健脾疏肝方治療,取得較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CHB患者180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2010年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CHB的診斷標準[4],且根據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CHB中醫(yī)辨證標準,屬于肝郁脾虛證[5]。證候特點為:情志不暢,兩脅脹滿疼痛,煩躁易怒,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食少納呆,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脘痞不舒,面色萎黃,大便溏泄,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沉弦。納入標準:①年齡18~70周歲,性別不限;②病例資料齊全,能夠按要求隨訪者;③血清HBeAg、血清HBsAg及HBV DNA均呈陽性,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在2~10倍正常參考值之間;④對本研究使用藥物無不良反應,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藥物性肝損害、乙醇性肝病、血吸蟲肝病、肝癌患者等;②嚴重心、肺、腦、腎功能不全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有抗病毒治療禁忌癥或患者自身原因無法進行抗病毒治療者;⑤治療期間使用其他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jié)劑者;⑥沒有遵醫(yī)囑服藥、中途脫落、失訪或資料不全者。納入的18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90例。研究組男58例,女32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5.8±8.3)歲;病程 0.5~5.5年,平均病程(3.2±0.6)年。對照組男56例,女34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7.1±7.9)歲;病程0.5~6.0年,平均病程(3.5±0.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給予保肝、對癥支持治療。囑治療期間保持合理飲食,心情舒暢,作息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恩替卡韋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132337,規(guī)格:0.5 mg/片)0.5 mg,q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健脾疏肝湯治療。方劑組成:黨參15 g,炒白術12 g、炙黃芪15 g、淮山藥15 g,茯苓12 g、砂仁9 g、柴胡12 g、苦參12 g、枸杞9 g、枳殼9 g、陳皮12 g、郁金9 g、當歸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隨證加減:脅肋脹痛者加延胡索9 g,惡心納呆者加姜竹茹9 g,有血瘀者加三七12 g。每日1劑,8倍水量,煎2次,濃縮至200 mL,早晚分兩次溫服。兩組患者均以24周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評價臨床療效。
①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水平。②采用流式細胞術(FCM)全血免疫熒光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T細胞亞群 CD3+、CD4+、CD8+、CD4+/CD8+水平。③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患者肝纖維化指標:血清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Ⅲ)和Ⅳ型膠原(Ⅳ-C)。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癥候療效,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ALT、AST、TBIL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ALB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 兩組 CD3+、CD4+和 CD4+/CD8+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CD8+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HA、PCⅢ和Ⅳ-C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惡心4例,研究組惡心2例,一過性胃腸道不適2例,均未經治療,觀察數日后,癥狀自行消失。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CHB的病情進展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目前常用治療藥物為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6]。前者由于注射給藥,患者要保持較高的依從性不易,此外,不良反應較明顯,而核苷(酸)類似物服用方便、抗病毒效果及安全性較高。恩替卡韋為臨床廣泛使用的強效選擇性鳥嘌呤核苷類似物,能夠有效減少HBV復制,促進HBeAg的血清轉換,具有高效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但服藥周期較長,且停藥后HBV可能出現反復。研究顯示,阻斷CHB向肝纖維化的發(fā)展是臨床治療的關鍵,能夠最大程度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減少惡化,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7]。
中醫(yī)學認為,CHB的病機為本虛標實,病位在肝,與脾、腎關系密切,肝郁脾虛為臨床常見證型,瘀毒、氣滯、痰凝、血瘀為CHB的關鍵病理因素[8]。通常由于肝經濕熱之邪留戀,肝脾久病,導致氣滯血瘀或氣血雙虛,遷延不愈。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宜柔而不宜伐。邪氣內犯久,耗損正氣,肝郁脾虛,影響氣血生成,正氣不足,則氣滯血瘀,因此,治法上應以扶正祛邪為根本,臨床治療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為主。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恩替卡韋的基礎上,給予自擬健脾疏肝方治療,方中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滲濕,黃芪、山藥健脾益氣,陳皮理氣健脾,脾旺則濕邪從下,去則正安,砂仁溫脾開胃、化濕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陽,與枳殼同用,共奏疏肝理氣之功,苦參擅解中下焦之熱、枸杞健脾養(yǎng)肝補腎,郁金活血行氣止痛,當歸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甘草理氣健脾,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扶正祛邪之功,有助于調和肝脾,促使肝氣條達,脾胃健運,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提高肝臟解毒能力,更好地抑制或逆轉肝纖維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ALT、AST、TBIL及ALB均明顯改善,研究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健脾疏肝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可顯著改善CHB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治療效果。HA、PCⅢ、Ⅳ-C在肝纖維化的發(fā)生、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常作為評價抗肝纖維化療效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HA、PCⅢ、Ⅳ-C均明顯改善,研究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健脾疏肝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可顯著改善CHB患者的肝纖維化狀態(tài),阻止纖維化進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CD3+、CD4+和CD4+/CD8+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提示健脾疏肝方能夠有效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反應,糾正Th1/Th2細胞失衡。
綜上所述,健脾疏肝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CHB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纖維化進程,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