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芝
今年初,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二季中,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亮相。節(jié)目中,著名演員王學圻以精湛的演技還原了一位富有謀略的軍事家孫臏,故事曲折離奇又大氣磅礴。
1972年,銀雀山漢簡發(fā)掘出土于山東臨沂銀雀山兩座漢墓中。漢簡出土不僅讓消失已久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還解開了一段千年懸案。
據(jù)史料記載,大概在漢末時期,《孫臏兵法》就散佚了,世間只有《孫子兵法》一部兵法流傳。因此,孫武和孫臏兩人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孫臏是孫武的后人,兩書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認為《孫臏兵法》源于孫武,完成于孫臏;更有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孫臏這個人到底存不存在呢?
不過隨著《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日出土,千年謎案終于真相大白。因歷史意義重大,銀雀山漢墓被列為建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
那么孫武和孫臏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據(jù)考證,孫武跟孫臏分別是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的人。
其中,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是齊國樂安人,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孫武生在齊國,后為逃避齊國的戰(zhàn)禍,輾轉(zhuǎn)到南方的吳國,經(jīng)吳國重臣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13篇,受到重用為將。
而孫臏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zhèn)、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五代孫。孫臏曾與魏國將軍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yè)。明末清初,有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小說《孫龐斗智演義》,使孫龐斗智的故事廣為流傳。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64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孫武與孫臏是祖孫關系,《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兩部兵法之間則存在內(nèi)在的師承關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據(jù)和基礎,后者是對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部兵法對中國影響深遠,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等人都是對于“雙孫兵法”推崇不已。
除此之外, “雙孫兵法”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力。其中,《孫子兵法》第一次走出國門是在唐代,由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傳至日本;18世紀又由傳教士翻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據(jù)說拿破侖經(jīng)常誦讀《孫子兵法》;20世紀初期,《孫子兵法》被翻譯成英文,開始在西方國家流傳,并被各院校當作必讀的軍事教材;到20世紀80年代,《孫子兵法》已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出現(xiàn)全球性“孫子熱”。據(jù)聞,海灣戰(zhàn)爭的時候,老布什桌子上擺著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孫子兵法》。他還把這本書的英文譯本運到前線,供參戰(zhàn)人員閱讀。
“雙孫兵法”是中國先秦時期軍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讓軍事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同時它還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現(xiàn)代人對“雙孫兵法”的研究已不局限于戰(zhàn)爭和軍事及政治的方面,而上升到經(jīng)濟管理、人事關系、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安樂哲,是將中國哲學向西方介紹的一個重要推手。他用銀雀山版本翻譯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均成為暢銷書。在他看來,《孫子兵法》跟《孫臏兵法》是中國的瑰寶,如果了解它們,就會了解一個思維方法?!拔矣X得中國人不想打仗,打仗是不得已的,是最后的選擇,這兩部兵法是戰(zhàn)術、戰(zhàn)略,可最后它是哲學。它的態(tài)度跟《論語》《中庸》是一樣的,惟一的目標是和諧?!?/p>
在光陰的流轉(zhuǎn)中,銀雀山漢墓竹簡重返人間,即使被埋葬千年,但它智慧的光芒仍沖破了一切藩籬,璀璨奪目。按照西方的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5億人在直接或間接地學習“雙孫兵法”;2017年,亞馬遜網(wǎng)站銷售率排在歷史類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