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所代表的不僅是文學意義,還代表著一種文學形式。但在教學中,古詩(律詩)這種文學形式并沒有被涉及,所謂“文以載道”,應該“文”“道”并重,既要教授意義,也要教授形式。本文就“文”“道”展開討論,對發(fā)揚古詩尤其是文學形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期待傳統(tǒng)文化通過古詩教學可以流行起來。
關鍵字:古詩教學;平仄;文學形式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部分,雖然在總體的課文內容中所占的比例較小,但在倡導國學經典的今天,古詩詞作為重要的載體,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
一、古詩詞教學現狀
目前的現狀是:教師教一首詩,只關注詩詞的意義,拓展的也只是意義或者意象相關的詩句,不去關注詩詞形式的意義。人人知道背古詩,卻不知道如何寫古詩;人人知道賈島“煉字”的故事,卻不明白為何要“煉字”;人人摒棄八股文,卻不知道八股文為何文。簡而言之,如果我們并沒有掌握詩詞格律,也不會寫詩,就沒有資格去反對它??墒钱斍暗默F狀是,我們都來不及認識它,就開始人云亦云地去反對它。要知道,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在出現之初都是極為符合社會現狀的,只是物極必反,進而被人們所詬病。然而古詩詞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分量,決定了這種文學形式的與眾不同,也肯定了它所存在的意義。
二、關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建議
我要給正在學齡前的孩子,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長,提一點建議,這關乎民族文化和文化自信,這關乎孩子的文化底蘊,“腹有詩書氣自華”。往實際了說,高考語文分數的提高,勢必要求我們在語文上下更多的功夫,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顯然是一條有趣的捷徑。
1.古詩學習是一種文化培養(yǎng)的捷徑?!霸姇鴤骷摇笔枪湃说募矣枺菍崒嵲谠诘刈x書立世、文化立世。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然而,現代社會的名門家族或許還有時間和經歷去傳承這種文化,普羅大眾則是在經濟社會的催促下漸漸遺失了這些美好的過去。由于這種從小的文化缺失,孩子們對古詩詞幾乎沒有興趣,一是認為時代遙遠,與自己關系不大,不愿去讀;二是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如何去理解詩詞。所以說中國的文學家大多出自名門,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這種濃墨重彩的底色和熏陶,文化底蘊的渾然天成,是任何后天的努力都遙不可及的。
2.古詩學習是凈化心靈的良方。古詩詞中的悲歡離合全在短短數句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文字的精練,語言的凝練,情感的迸發(fā),那些千古絕唱在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頻頻動容。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在快餐文化橫行的當下,在手機“心靈雞湯”的泛濫的文化界,在欲望交織與交易的頭條界,古詩詞能像一股清泉浸潤人們的心田;能帶來一絲清涼,去撫慰躁動不安的心靈;能用像杜甫那樣的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去安撫悲傷,讀者的心靈得到平靜;更希望詩詞能像一劑強心劑,打給那些正郁郁不得志的人,給他們希望。古詩詞能來帶很多,純化人們的心靈,凈化我們的人文,撫平戾氣,讓焦躁歸于平淡,讓物欲終于恬淡,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成為人人奉行的典范,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為一種心態(tài),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一種普遍的天下公心。
3.寫詩應成為一種本能。文以載道,形式表現意義。古詩,這里指古體詩,是有規(guī)律可尋得。主要是三個方面:對仗、用韻、平仄。對仗是指一句內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中字的對應。用韻是指古詩每句的下聯(lián)的最后一個字用韻相同或相近。前兩個比較容易理解,最難的是平仄,這關系到漢字的讀音和音調。古漢語中漢字有五個音: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中則有四個音調。在語音轉化的過程中,古漢語的五個音轉化為四個音,其中入聲字直接在現代漢語中消失,只在某些方言中還存在著。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讀到的古詩中音調的平仄并不整齊,押韻也不夠規(guī)范,全都是因為漢語語音發(fā)展的原因。我建議小學一二年級積累古詩,多讀多背,感受古詩的意義和形式;三四年級開始嘗試模仿寫詩,并滲透格律特點,指導對仗和用韻;五六年級開始指導用字,滲透平仄,加大難度。總之,古詩詞的教學應該是循序漸進得,是在學生大量積累基礎之上的一種自我延伸。
4.古詩應該以多種方式呈現。社會倡導什么,人們就愿意做什么。古詩也應該成為一種被倡導的潮流。所謂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從了解民族文化、學習民族文化開始?,F在我們的國家有很多這樣的平臺,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引發(fā)了全民背詩的熱潮,各地的“國學小名士”電視節(jié)目推動了古詩的普及,各級學校的經典誦讀也是古詩學習的途徑??梢哉f,當下已經掀起了一股學習背誦古詩的浪潮,盡管這股浪潮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但是仍舊是九牛一毛,沒有深入人心,被感染的還只是少數人,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股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浪潮中,還需要古詩的展現形式更加豐富,更加多樣,更加親民。在學校里開展經典誦讀可以提高古詩的普及率,也要有相應的活動開展,讓每一位背詩學詩的孩子都有用武之地,讓小才華得到展現的機會,借助孩子的口讓更多的家長意識到古詩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
總結
“文以載道”,文學形式和文學意義是從來密不可分的。我們希望古詩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更希望古詩不僅是被傳承意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更應該被傳承,被發(fā)揚。而這一重任則必須由家長來啟蒙,由教育者來啟發(fā),由社會來推動,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傳統(tǒng)文化才會成為一種本能,文化才能更加自信。
(張玉翠,東營市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西范小學,山東東營,2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