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攝影師:劉小誠
“我最愛去的唱片店,昨天是她的最后一天,曾經(jīng)讓我陶醉的碎片,全都散落在街邊。我最愛去的書店,她也沒撐過這個夏天,回憶文字流淌著懷念,可是已沒什么好懷念……”當(dāng)彭磊唱出第一句歌詞,我就覺得有啦!不僅冠軍有啦,而且他曾經(jīng)的希望都會有啦。對于有“滅霸”之稱的我,特別害怕消失這個詞,因為一個夏天我愛吃的串店、常去泡的咖啡店,甚至每天等車的公交站牌,都會一眨眼灰飛煙滅。所以,我害怕聽到“最后一天”、“沒撐過”這類的敏感詞,但是當(dāng)聽到彭磊把它們唱出來,我又覺得是極好的,沒有那么傷心。
2019年,《樂隊的夏天》邀請新褲子參加節(jié)目。后來節(jié)目組采訪彭磊,問他為什么愿意來,他說因為編導(dǎo)告訴他“只要參加節(jié)目,就至少能漲到100萬粉絲”。當(dāng)時新褲子的微博粉絲只有4萬,現(xiàn)在,過了110萬。31支樂隊參賽,新褲子唱到了最后的最后,拿下第一,當(dāng)之無愧。
決賽唱的這首《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細細聽了remix版,背景音居然有倒啤酒的咕咕聲、街市的嘈雜聲、汽車發(fā)動機的轟鳴聲、手機撥號的嘟嘟聲、開門哐的一聲、飛機降落的聲音、廣播里的午夜新聞、iPhone消息提示音、鬧鐘聲、地鐵站提示音、電子切割機的聲音、電子噪音、游戲背景音……這簡直就是青春交響曲。
新褲子的彭磊于我是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從未謀面,但是每次和別人談?wù)撍退麡逢牭臅r候,從未陌生和生疏。作為當(dāng)年推出包括新褲子在內(nèi)一眾樂隊的《北京新聲》時代,《北京青年》周刊可謂是重要的陣地。那時候編輯部寫房地產(chǎn)的編輯是中國著名樂評人,跑口記者如今是行走的民謠編年史,還有類似我這種給樂隊在草莓音樂節(jié)穿上BU RBERRY的時尚編輯。
“想為每一個我喜歡過十年以上的搖滾樂隊寫一份詳細系統(tǒng)的‘說明書,這次是新褲子。我不是網(wǎng)紅樂評人,7000多字熬了好幾晚上也沒人家那種寫100個字的看的人多。希望彭磊沒拉黑我,但不敢測試。”那位行走的民謠編年史前同事夏至那天跟我“抱怨”,“樂隊的夏天”把她整得寫稿子胳膊都粘在桌子上了。后知后覺的我還納悶,哪支樂隊這么不讓人省心,大熱天不去南法度假,瞎折騰啥?!后來知道,原來這個夏天是新褲子的季節(jié)。就算各大時尚公號怎么上新各種裙子,都沒能阻擋新褲子這條穿了十多年的褲子成為爆款。
新褲子在取名字之初,早已透露出一股抵抗乏味的勁兒。1997年簽到摩登天空的時候,沈黎暉說這個名字得改,改一個容易宣傳的名字。想了幾個,最后覺得“新褲子”這個名字比較好。首先有一個“新”字,當(dāng)時彭磊特別喜歡的一個樂隊是New Order。自打那會兒起,這股青春期荷爾蒙不斷延續(xù),打破著人們眼中的種種期待。
2017年11月16日,《中國新浪潮新褲子20周年展》開展。全面回顧新褲子20年,集中展示了綜合藝術(shù)家彭磊和龐寬在音樂、繪畫、視頻、設(shè)計、時尚、裝置等各藝術(shù)類別的作品。就像“壞蛋調(diào)頻”創(chuàng)始人王碩說的那樣,“樂隊分兩種,一種叫樂隊,另外一個,叫新褲子”。彭磊是那種覺得壓力越大,過得越差,作品就會越好的人。2018年,《最后的樂隊》歌詞中“那些藝術(shù)家并不偉大,他們只為討你歡心”,背后透露著新褲子創(chuàng)作時的焦慮與掙扎?!蹲詈蟮臉逢牎分v的音樂人的中年危機,彭磊覺得四十歲的人還要為十幾歲的人服務(wù),不太健康,有點難過。彭磊把難過和自嘲寫到了歌里:“那些藝術(shù)家并不偉大,他們只為討你歡心?!?/p>
大概新褲子的粉絲會以為《最后的樂隊》指的就是新褲子,談到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新褲子解釋“樂隊”不是指新褲子自己,而是指堅持玩樂隊這代人,大家還在繼續(xù)演出,希望憑借這首歌讓更多人關(guān)注中國搖滾樂。
“目前為止,這是一次讓我熱淚盈眶兩次的表演,很多搖滾音樂人就像花火!”實在抗不住自己的偶像李健“老淚縱橫”聽新褲子的畫面,在場景時代歌手李健的微博成為了我走進“樂隊的夏天”的超級入口。那一天也是夏至。
“我們對汪峰的歌一直不太了解,對花火也沒什么感覺。編曲也一直在調(diào)整,排練在繼續(xù),壓力在累積。到了最后真的感到了歌中煩惱無助但無法解決的無力感。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爆發(fā)?!睕]有俗套的致敬,只因沒有感覺而爆發(fā),讓從來沒當(dāng)過第一的彭磊,當(dāng)了一次第一。
于是,這個夏天,因為不穿裙子只穿褲子,被記住。
物質(zhì)狂的精神世界她為她自己碼字,如果她自己不看,她也就不寫啦。這是她的秘密戰(zhàn)斗,在文字中她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重生。如果她將這種想象化為現(xiàn)實,那她也將喜歡她字的人帶入了一種未知的現(xiàn)實。這是支撐她每周寫這個專欄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