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導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yǎng)其熱愛自然、樂于親近自然的情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兜赖屡c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蘊含的自然觀念較之以往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強調引導學生在與自然的交往活動中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行為以應對教材觀念的轉變,進而落實課程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自然觀念;解讀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49-0057-05
【作者簡介】方崢嶸,南京市江寧區(qū)教學研究室(南京,211100)道德與法治教研員,一級教師,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南京市道德與法治學科帶頭人,《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編委。
“兒童與自然”是兒童生活的三條主線之一,引導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yǎng)其熱愛自然、樂于親近自然的情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以《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我們可以感受到教材中的自然觀較之以往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強調弱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鼓勵學生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樹立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觀念,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平等、審美的生態(tài)關系,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tài)。
然而,教師在對待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自然教育內容時,還存在著將人與自然相割裂,關注自然科學知識傳授,僅從功利的人本主義視角出發(fā)激發(fā)學生愛護自然之情等現象。這樣的教學固然可以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生成愛護自然的情感,但這樣的認知、情感并非是建立在真實的互動體驗基礎之上的,而是被灌輸的。那么,教師如何將教材觀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繼而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
問題一:如何從“人本”到“共生”,建立共生共處的自然觀念?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外國小男孩翻看《新華字典》時發(fā)現字典中對于“?!钡慕忉屖沁@樣的:哺乳動物,趾端有蹄,頭上長一對角,是反芻類動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車,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他驚嘆字典竟然是從屠夫的視角去認識牛的。這樣的視角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實踐—需要”的關系上的,把自然當作人類多種需要的滿足者,人類通過作用于自然界的實踐達到自己的目標。[1]這也是我們以往在教學自然類內容時經常持有的觀念,以下教學片段就是典型代表。
有教師是這樣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一下《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的:
師:花草樹木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huán)境,還對我們人類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呢,請你說說看。
生:大樹結的果子可以吃。
師:是的,不僅果子可以吃,許多植物本身也是很有營養(yǎng)的,可以作為我們的食物。還有哪些作用呢?
生:植物可以吐出氧氣。
師:是的,植物可以凈化空氣,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
…………
師:植物還有這么多作用呢?。ㄕn件呈現植物的各種作用)植物為我們人類做出了這么多貢獻,你有什么話想對植物說呢?
生:謝謝你為我們做了這么多貢獻,我要好好愛護你。
很多教師在激發(fā)學生愛護植物之情時都會采用以上教學方法。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常常暗含著以人類為中心的功利主義自然觀,因為對人類有利所以才愛護。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從“人本主義”走向“弱人類中心主義”。美國環(huán)境倫理學家拜倫·諾頓的“弱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在承認人的利益的同時還要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內在的價值。當我們將以上教學中對植物“作用”的交流轉為對其“本領”的發(fā)現時,學生便會從生命獨特性的角度發(fā)現自然界中一花一草的美麗與可愛。以上教學可進行如下改進:
師:植物是大自然中的小精靈,它們和小朋友一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本領,有的會開花,有的會結果,你還知道它們有哪些特別的本領嗎?
生:我知道菊花的花可以泡水喝,清火的。
師:是的,很多植物都會開花,有些花還有一些特別的作用。植物除了有開花的本領,還有哪些本領呢?
生:蒲公英的花成熟之后會長出種子,風一吹種子就會飛。
師:這是蒲公英借助風幫助自己繁育后代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這樣繁育后代的呢?
生:我知道有的植物扦插一根枝條就可以活。
生: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鳳仙花的種子成熟后會“啪”的一聲炸開,種子會彈出去很遠。
…………
師:植物繁育后代的本領各不一樣,它們還有什么本領呢?
生:(一個學生端起帶來的玫瑰花盆栽)老師你看,這株玫瑰花枝干上長了好多刺。
師:是呢,這些刺可以保護它不被其他生物傷害。植物還有其他自我保護的本領嗎?
…………
師總結:從大家的分享中可以看出,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本領,現在看看身邊的這些植物小精靈,你們有什么話想對它們說嗎?
生:植物,你們真了不起,有這么多本領,真佩服你。
生:你們的本領可真多,我也要有很多本領。
生:我喜歡這些植物,因為它們本領大。
從上述教學中我們發(fā)現,隨著對植物本領認知的不斷豐富,學生發(fā)現這些植物作為自然界中與自己共生的生命體的內在價值,感受到它們的個性,并帶著審美的眼光去欣賞、發(fā)現它們的獨特性。這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其對植物的喜愛、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學生把它們看作是與自己共同成長的“伙伴”,并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道德的、審美的生態(tài)關系。
問題二:如何從“認知”到“體驗”,激發(fā)和諧樂處的人文情懷?
《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自然內容的教學并非指向自然常識的獲取,而是要幫助學生理解自然與人的關系。例如:一下《大自然的禮物》一課中“大自然的語言”板塊的教學并非讓學生熟記大自然的語言,而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的規(guī)律,從而感受大自然的智慧,激發(fā)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學目標的轉變促使教學路徑由“認知”轉向“體驗”。
首先,教師可以開展體驗性活動,從而增進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魯潔教授認為,人存有一種自然的根性,人的根還在自然,因此與自然的親近傾向是很自然的。兒童在與自然的親近中會產生移情,會激發(fā)他們心底的愛護、關懷之情。[2]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多地開展利于學生親近自然的體驗性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自主生成。例如:教學一下《風兒輕輕吹》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模擬風的聲音來感受風的脾氣;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尋找風的影子;可以開展“我和風兒一起玩”創(chuàng)意游戲活動,體驗在自然中游戲的歡樂。教學《花兒草兒真美麗》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去看花看草,去發(fā)現花草作為獨立生命體的魅力。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學生會對自然現象產生好奇心,同時也會產生試驗一下、探究一下的沖動。
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開展體驗活動。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加以珍惜。例如:教學一下《可愛的動物》一課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照片、模型等,然后通過“我與小動物的故事分享會”引導學生交流分享自己對動物的已有認知及與它們相處的快樂體驗,通過彼此經驗、體驗的融合、豐富,學生會增進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問題三:如何從“靜態(tài)”到“交往”,應對兒童的“自然缺失癥”?
美國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用“自然缺失癥”一詞描述了現代社會中的兒童與自然缺乏聯(lián)系的現象??纯唇裉靸和拈e暇時光,離開了電子游戲和現成的玩具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可以玩些什么了。尾關周二在《共生的理想——現代交往與共生、共同的思想》一書中指出:“在作為近代延伸的現代,孩子們的不幸在于他們極少有機會去體驗與自然的一體感,享受從中獲得的喜悅。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存在著比混凝土人工建筑包圍兒童更嚴重的問題,如電子共同體、沒有地圖的共同體趨勢的增強,人們對以身體定位的地域環(huán)境的關心減弱,席卷孩子們的信息環(huán)境膨脹等。[3]這帶來的不僅僅是游戲成癮的問題,更會讓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減退。一次,筆者在執(zhí)教《大自然的禮物》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大自然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快樂,筆者展示了自己撿來的幾根小木棍、小石子和幾顆橡樹果。筆者對學生說:這些是老師在大自然中發(fā)現的玩具,你們猜猜看這些玩具怎么玩呢?結果四個學生居然不約而同地回答:用石頭擦出火花,點燃小棒烤橡樹果吃。這樣的認識無疑是學生從書本中獲得的。應對兒童的“自然缺失癥”,我們的教學需要從“靜態(tài)”走向“交往”。
首先,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是學生建立與自然互動關系的基礎。教學中,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快樂,激發(fā)學生主動親近自然的情感。如:筆者在執(zhí)教《大自然的禮物》一課時,先演示大自然中藏著的“玩具”:小木棍、小草根、小石子、小種子……讓學生在課堂上玩一玩,然后引導他們思考,還可以怎樣玩?當學生體驗到大自然中一草一木一蟲一石給他們帶來的不一樣的新奇體驗時,就會樂意走進自然。這時筆者順勢引導:在大自然中還藏著許多這樣好玩的玩具呢,小朋友們快去發(fā)現吧。課后,常常會有學生一會兒撿一片小樹葉,一會兒撿一粒小石子,然后興奮地與筆者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玩法,課堂引導開啟了學生主動親近自然的心門。另一方面,教學可以從室內走向室外,教師應帶領學生聞一聞花香,聽一聽鳥語,發(fā)現藏在大自然中的那些小秘密,讓學生在主動探尋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從而消解與大自然的疏離感,并生發(fā)親近自然之情。
其次,教授學生與自然交往的生活智慧。低年級學生的認識處于從“萬物有靈”到人與自然分化的過渡階段。受自我中心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們傾向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待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但這通常會因為對動植物錯誤的愛心和不設防的親近而給自己帶來傷害。[4]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另一方面需要教給他們與自然交往的生活智慧。如:有教師在執(zhí)教《可愛的動物》時,呈現了四個常見的生活情境:(1)每天給金魚喂食;(2)帶上喜愛的食物喂猴山上的猴子;(3)摟抱流浪貓;(4)給小燕子搭窩。教師在引導學生辨析“這是真喜歡小動物嗎?”時,并沒有停留在對錯與否的判斷上,而是引導學生追因溯源,從而讓學生明白:愛護小動物需要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尊重它們的生活習慣。在與小動物的相處過程中知道怎么保護自己,知曉當自己不小心受傷時該如何處理。這些生活的智慧能讓學生與自然愉快、安全地交往。
問題四:如何從“單一”到“多元”,實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啟蒙?
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是人性、人道與天理、天道的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它最深刻的含義之一,就是承認大自然具有生命意義,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換句話說,自然不僅是人類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類價值之源。
從“單一觀點”到“多元對話”。教學中,教師往往追求教學的順暢,希望學生的觀點一致,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教學效果好的表現。一位教師在分享《可愛的動物》一課的教后感時說了這樣一個課堂細節(jié),學生總結學習的收獲時,有學生說:學了這一課,我一定會用生命去保護小動物。教師認為這是教學目標達成的標志。而筆者認為這恰恰是教學的失敗。試想如果學生說的是真話,有一天他冒著生命危險去抱走要被車撞到的小狗,這難道是我們的教學想要的效果嗎?如果學生說的是假話,那他為什么這樣說?顯然,他覺得教師喜歡聽這樣的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與教師的教學導向有關。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過于強調動物的可愛,但只強調動物生命的價值而忽略人生命的價值,這樣的傾向是錯誤的。
自然界中的小動物真的都是可愛的嗎?毒蛇可愛嗎?蒼蠅蚊子可愛嗎?請看另外一位教師的教學:
師:下面我們來到動物明星館。(教師展示動物明星墻,示范“小狗明星卡”的制作方法)
師: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為它們做張明星卡吧。
學生分組制作動物明星卡。教師把選擇相同動物的學生分成一組,形成了“熊貓明星組”“小兔明星組”“燕子明星組”“烏龜明星組”,但是“蛇明星”“蒼蠅明星”沒有學生選擇。
師:為什么大家都不選蛇明星和蒼蠅明星呢?
生:蛇有毒!
生:蒼蠅討厭!它傳播病菌!
師:看來,同學們都不喜歡它們!哎呀,那它們有什么本領,你們知道嗎?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匯報。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交流,我們發(fā)現,蛇有好多本領,它能用信子感受獵物,可以把身體盤繞起來,可以吞下比它嘴巴大數倍的食物;蒼蠅的眼睛由幾千只小眼睛組成,視野廣,看得準。那么,它們是明星嗎?
生交流后總結:雖然大家都不喜歡蛇和蒼蠅,但它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們也是明星。
教師讓學生制作動物明星卡,包括自己并不喜歡的動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情感發(fā)生了變化,從只是簡單喜歡小動物轉變?yōu)樽鹬剡@些小生命,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都得到了增強。
從“單向交往”到“多元互動”。在傳統(tǒng)的自然類話題教學中,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引導學生保護與熱愛自然。傳統(tǒng)教育哲學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既有與自然和睦相處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這是對立統(tǒng)一的。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雙向度或多向度的,而不應是單向度的。[5]在《大自然的禮物》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一方面讓學生尋找大自然中的禮物,呈現大自然豐富的物產,讓學生了解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來自自然;另一方面,展現人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體驗到,由于人類的積極活動,大自然變得更有生機與活力,自然萬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類選擇與活動的印跡。勞動是人與自然物質代謝的直接媒介,“我和大自然”單元學習之后,教師開展開放性延伸活動,種植一株植物、飼養(yǎng)一個小動物,或參與社會認養(yǎng)活動。在勞動中,學生實現了與自然的多元交往,增長了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同時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也因此在學生心底自然生長。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應該在平等、關懷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在這樣的課堂中,能實現心靈與心靈的開放對話,能除去虛偽與浮躁,坦然地求知、成長,人的精神世界也才能不斷完善,走向和諧。
【參考文獻】
[1]彼得·辛格.動物的解放[M].孟祥森,錢永祥,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60.
[2]魯潔.回望八十年:魯潔教育口述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61-64.
[3]尾關周二.共生的理想——現代交往與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4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3.
[5]劉復興,劉長城.傳統(tǒng)教育哲學問題新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