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強
書法,自然而然得歸為語文教學當中,和語文內容的教學也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書法指導的語文學習會顯得“隨意而潦草”,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也不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一個好的書法不僅是“門面”,更是內在精神擔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書法教學有更大的學習意義,是民族自豪感,更是一種自我提高,其具體的社會價值如下。
學習和練習書法,必然會伴隨著對文字的深入理解,從字形到字意,能形成統一,有助于提高語文表達的準確性。將書法帶入語文課堂,提升漢字的美感和價值,讓學生發(fā)現語文漢字所蘊含的意味,讓人賞心悅目,為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又加入了籌碼。語文學習會涉及大量的漢字書寫,如果字跡潦草、模糊不清,那么給閱卷老師的第一印象就會很差,不僅不會給自己的答題內容加分,甚至還會減分。所以漢字的工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書法練習中能得到很好地練習。除此之外,書法和語文是分不開的,而且有助于學生在課下去使用語文和練習書法,能提高整個人應用語文的積極性。
書法教學走進語文課堂,實現有效的書法練習之后,學生也會在家中練習書法,很可能就會產生對家長的影響,一起練習或者是激發(fā)家長對書法的興趣。進而家長之間又會有一些連鎖反應,和自己的同事、朋友等交流書法技巧。而且在教學中加入書法,會催生社會中不少的書法練習班,讓更多的學生能接觸到系統的書法練習,形成一定的社會氛圍,形成練習書法的熱潮。
書法不僅是漢字的形,更是漢字的神,其中亦是包含著較多的哲理。古人的書法有很多種,而且也都傳遞著書寫者的性格和品性,或是隱忍,或是堅強,或是隨意,或是嚴謹。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加入書法,引起師生的注意,更進一步引發(fā)社會的注意,形成練習書法的熱潮,帶動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發(fā)展。社會底蘊是每個人身上所散發(fā)的精神,特別是在教育方面,因為教育影響比較廣泛,價值意義更高。書法走進語文教學,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激發(fā)社會上積極正面的思想,更推動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語言文字作為人類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使用統一的規(guī)范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要標志。在我國,通用的語言是普通話,通用的文字是漢字,如何能使這種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作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文字?除了有效的法律作為支持外,還要有一種能讓人們都樂于學習和使用漢字的方式,而最能起到這種作用的就是藝術。文學和書法這兩種藝術形式在推動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方面提供了可行性,其中書法是推動通用漢字規(guī)范化最直接的一種藝術形式。既然書法是一門藝術,也就屬于人們的文化范疇,作為人們享受的文化,學習書法樂此不疲,甚至是人們孜孜不倦去追求更高藝術境界的動力。讓人們從小就學習書法,從小受到書法藝術的熏陶。學好漢字是學習書法的前提,人們?yōu)榱烁萌?chuàng)作書法、鑒賞藝術,自然而然會積極去學習漢字的精髓。而如何讓更多的人從小學習書法?這就是讓書法盡早進入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寫字本來就屬于語文的一門必修課,書法為這一門必修課提供了目標和楷模。讓書法進入語文教學,從此寫字課不再枯燥無味,也為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除此之外,學校重視書法教學,家長也隨之重視起來,社會蔚然成風,掀起一場學習書法的熱潮。社會的重視,也反作用于語文教學。學生意識到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歷史使命,會把學習祖國語言文字作為愛國的表現。
書法作為漢字定格于紙上的一種藝術形式,體現了漢字的精髓,是漢字在幾千年演變中的見證者。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書法課程,學生可領悟到漢字的根源,對字詞的學習更容易掌握,記得更牢固。因此讓書法走進語文教學,學生除了能更好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祖國的統一。
總之,讓書法走進語文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激發(fā)對語文靈魂的認識,更培養(yǎng)文化自信和興趣,進而影響整個社會。但要注意對書法的練習要因材施教,作為興趣或是基本要求來進行學習和練習,而不是額外的“重擔”,要在興趣的基礎上展開書法文化熏陶。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