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
江蘇如皋磨頭醫(yī)院婦產科,江蘇如皋 226551
異常子宮出血是一種因器質性病變或生殖系統(tǒng)功能紊亂造成激素調控失衡所致的婦科疾病,可涉及不同年齡段女性,占全部婦科門診人數的20%~40%,原因多復雜多樣,臨床診治難度較大[1-2]。異常子宮出血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有2/3異常患者需進一步治療[3]。宮腔鏡是微創(chuàng)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直視下檢查宮腔,準確鑒別,并可定位活檢、診刮與切除病灶,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青睞,逐漸成為臨床診治宮腔內病變的重要方式[4]。該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8年12月就診于該院的88例異常子宮出血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異常子宮出血的常見原因以及宮腔鏡的診治價值,以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F報道如下。
選擇就診于該院的88例異常子宮出血,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0.29±4.91)歲;病程 1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09±1.21)年。納入標準:經非類固醇抗炎藥或性激素治療無效;未實施宮內節(jié)育器避孕;非絕經期婦女大多有生育要求;自愿加入該次研究,并簽署準確同意書;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出血類型:經間期不規(guī)則出血、經量增多、月經延長、絕經后陰道出血、圍絕經期出血;年齡≥18周歲。排除標準:陰道及宮內占位病變;生殖道急性炎癥;內科疾病引起的子宮出血;精神異常;宮腔鏡診治禁忌證者;認知功能異常。
入組患者均行宮腔鏡檢查,儀器為30度德國Wolf宮腔鏡及攝像系統(tǒng),配備冷光源,膨宮壓壓力為13.3 kPa,膨宮液: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使用5%的甘露醇。術前常規(guī)檢查肝腎功能、凝血常規(guī)、白帶常規(guī)、血尿常規(guī)、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病毒九項等,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高危型HPV檢測,排除禁忌證。藥物止血后或月經干凈后3~7 d實施宮腔鏡檢查,術前禁食6 h,禁水4 h,根據患者情況可將米索前列醇放置在陰道穹窿2 h,以軟化宮頸。叮囑患者將膀胱排空,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后,以探針探查宮腔深度與方向,根據宮頸容受性,若宮頸擴張困難,使用海藻棒擴張10 min,再開始操作,用膨宮液將子宮頸膨開,沿著宮腔方向緩慢置入宮腔鏡至宮腔,將子宮腔沖洗后,待宮腔鏡到達宮腔底部且壓力適宜時開始檢查。邊檢查邊退鏡,探查宮腔顏色、形態(tài)、內膜厚度、是否存在腫瘤、贅生物或粘連、頸管形態(tài)、宮角深度、雙側輸卵管開口、黏膜情況等。若有異常情況則進一步局部觀察,避免漏診。完成后對子宮內膜行電切除術、診斷性刮宮術,送往病理檢查,術中盡量縮短時間,減少過度水化綜合征,避免發(fā)生出血,子宮穿孔等并發(fā)癥。所有患者術后均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中術后必要時監(jiān)測血糖,血電解質,對異?;颊邔嵤┦中g處理與相應藥物治療。
①記錄異常子宮出血原因;②對比診斷性刮宮病理結果與宮腔鏡檢查結果的差異;③評估宮腔鏡的治療效果,治愈:術后3個月內月經量下降或子宮不規(guī)則出血停止,反之為無效。
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異常子宮出血主要因素是子宮內膜息肉,占52.27%,其次為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黏膜下肌瘤。見表1。
表1 異常子宮出血原因分析
宮腔鏡對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瘢痕憩室、子宮內膜炎、宮腔殘留、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檢出率與病理診斷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病理與宮腔鏡檢查子宮異常出血結果比較[n(%)]
宮腔鏡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總體治愈率為85.23%,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治愈率較高。見表3。手術治療無效患者經藥物或中西醫(yī)治療后月經恢復正常且異常流血減少。
異常子宮出血可發(fā)生在女性任何年齡段,若不及時給予正確、有效的治療,長期出血可導致出現貧血、盆腔炎癥等,甚至癌變,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5-6]。異常子宮出血病因復雜多樣,有效了解患出血原因,有利于臨床對患者實施精準治療。該研究中,異常子宮出血主要因素是子宮內膜息肉,其次為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黏膜下肌瘤。婦女長期炎癥刺激、分娩、流產、宮腔內異物刺激、手術操作或機械刺激、產褥期感染等均會引起子宮內膜息肉,長期炎癥的刺激會增加息肉體積。子宮內膜息肉表面有豐富的細小血管,改變宮腔形態(tài)可造成息肉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息肉體積越大則血運越豐富,異常子宮出血風險越高[7]。
表3 異常子宮出血術后隨訪情況
超聲、婦科檢查、診斷性刮宮術等是臨床檢查異常子宮出血的常用方式。B超具有無創(chuàng)、方便、對人體危害性小、可重復操作等優(yōu)勢,是婦科應用較多的輔助檢查。但B超是利用不同組織的界面產生有差異的回聲對宮腔病變進行鑒別,僅能檢查處宮腔內較大的團塊與子宮內膜厚度,難以精確診斷宮腔內微小病變,易出現漏診、誤診[8]。診斷性刮宮術為盲視狀態(tài)下操作,醫(yī)師操作水平不盡相同,子宮解剖部位呈不規(guī)則形,極易出現漏刮、誤刮[9]。宮腔鏡可直觀的對宮腔內病變進行觀察,使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局灶性病灶一目了然,提高了宮腔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減少漏診、誤診。該研究中,宮腔鏡對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瘢痕憩室具有較高的檢出率,提示宮腔鏡對異常子宮出血診斷準確、可靠,可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宮腔鏡技術是醫(yī)學結合高科技(電子、光學等)的產物,能對可疑病灶實施定位活檢,在直視下觀察病變大小、部位、形狀、顏色以及血管分布情況等,其能較好的彌補超聲診斷的不足,能夠避免診斷性刮宮的盲目性。
宮腔鏡檢查在檢查宮內病變的同時,還能起到治療作用。秦妍婷[10]對異常子宮出血患者行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該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宮腔鏡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總體治愈率為85.23%,提示宮腔鏡對異常子宮出血治愈率較高。宮腔鏡檢查中以冷光源提供照明,經機體天然腔道直接觀察子宮腔,術野清晰,能準確定位病變組織,精準切除病變組織,對局部增生明顯者或病變硬度較大者可反復切割,徹底切除病變組織,一邊切割一邊止血,減少術中失血量,術者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減少對機體正常造成損傷,降低手術風險。同時,腔鏡下操作具有較強的目的性,不會切除過多正常宮腔內組織,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失血量少、疼痛輕、術后康復快、后遺癥少且不影響卵巢功能等優(yōu)勢,更易被患者接受。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息肉、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切口憩室是異常子宮出血的常見原因,宮腔鏡對異常子宮出血診斷準確率、治愈率較高,可將其作為異常子宮出血診治的首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