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裴興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文化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也展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涌現(xiàn)出了眾多新成果。就金代文學研究而言,一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期以來,才逐漸升溫,隊伍逐漸壯大,成果日益增多。在基礎文獻整理、專題學術研究以及文學普及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于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金代文學研究的論文類成果數(shù)量非常多,實在無法展開概述;也由于條件所限,中國香港和臺灣以及國外的相關研究論著搜集極為有限,暫付闕如,不予述評。筆者搜集到的大陸地區(qū)出版的有關金代文學研究的著作約160 余種。以下即對此分類做一簡要的述評。
文獻整理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對于古典文學的研究來說更是如此。文獻整理主要有文學總集的編纂與校注、作家別集的整理與校注、作家年譜編撰、作家評傳或傳記、文獻敘錄、工具書、學術史等類型。
金代文學總集最早的當數(shù)金人元好問編纂的《中州集》,全書共10 卷,按十天干排列,共收錄251 位金代詩人,存詩2062 首(包括卷首收錄金顯宗和金章宗詩各1 首),每人詩前皆有簡略的作家小傳;后附《中州樂府》1 卷,收錄36 位金代詞人的115 首詞作,有保存金源一代文獻之功。后來清人郭元釪在此基礎上編纂了《御定全金詩增補中州集》,全書共74 卷,收錄詩人385 人,詩作5544 首,數(shù)量比《中州集》所收大大增加。改革開放以來,金代詩、詞、文的總集或全集的編纂更是成果斐然。最早編纂出版的當數(shù)唐圭璋編纂的《全金元詞》,接下來是薛瑞兆和郭明志編纂的《全金詩》,之后又有閻鳳梧和康金聲主編的《全遼金詩》、閻鳳梧主編的《全遼金文》相繼問世。《全遼金詩》由《全遼詩》和《全金詩》兩部分組成,后附《全遼金詩作者索引》,按音序排列。其中《全金詩》部分所收錄金詩作者和詩作數(shù)量皆少于薛瑞兆、郭明志編纂的《全金詩》。正如有學者指出:“雖然晚出于薛、郭的《全金詩》,但是并未超越前者?!薄度|金文》由《全遼文》和《全金文》兩部分組成,后附《全遼金文作者索引》,按音序排列。全書共收錄作者786 人,文3356 篇,其中金代作者558 人,文2546 篇。《全遼文》部分大多直接錄自陳述的《全遼文》,僅比陳述所輯多收錄了7 人,文14 篇;《全金文》部分在清人張金吾編纂《金文最》的基礎上增收作者102 人,文948篇,然“由于編者對《金文最》沒有進行必要的研究,人云亦云,幾乎沿襲了它的全部謬誤”。青年學者王新英又編輯出版了《全金石刻文輯?!?。另外,清代學者編纂的金代文學總集也再次出版印刷,如張金吾編的《金文最》、莊仲方編的《金文雅》等。這些金代詩、文、詞總集或全集的編纂出版,為金代文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促進了新時期以來金代文學研究的繁榮和深化。
趙興勤等的《中州樂府》是較早的金詞箋注本,但因《中州樂府》所選詞作數(shù)量較少,對研究金詞的學者而言,顯然是不夠的。劉鋒燾、朱惠國、王昊主編的《全金元詞評注·金詞》第一次對唐圭璋先生編纂的《全金元詞》做了評注。其中《金詞》部分由劉鋒燾負責,鐘振振審訂。注釋包括典故、疑難字詞、相關官職、人名、地名。詞作評論主要輯錄前代學人的評論文字,適當收錄現(xiàn)代學者之評論。原文依據(jù)相關版本做了適當?shù)暮诵?,并根?jù)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對個別詞人詞作的編次做了調整,對重收和誤收之作也予以刪除。美中不足的是,該書沒有收錄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佚作,個別注釋亦有待完善。張靜的《中州集校注》則是《中州集》問世700 多年來的第一部箋注整理本。該書以民國武進董氏誦芬室影元本為底本,以明弘治九年李瀚西安刻本和明末毛晉汲古閣本為主校本,以四庫全書本、光緒九年讀書山房本、四部叢刊本以及相關金人別集作為參校本。《中州樂府》部分又增加了朱孝臧強村叢書本和今人唐圭璋《全金元詞》等為參校本,訂誤釋疑,使版本臻于完善。箋注部分包括史實、本事、人物、地理景物、典章制度、典故詞語等內容,在對重點詩句做必要疏通的同時,于貫通全詩的意脈方面頗下工夫,探賾鉤玄,為讀者正確理解原作辟一坦途。從內容來看,該書充分利用了近年金代文學、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顯示了新的學術進展。
相對于全集的整理,金代文學別集的整理顯得有些滯后。金人文集現(xiàn)存別集(包括后人輯錄的)7 種和合集2 種,以及王重陽和全真道七子的文集,而經過整理的只有元好問、王若虛、趙秉文和李俊民等別集4 種、全真道士文集4 種、河汾諸老詩集1 種,其中以元好問集的整理校注本數(shù)量最多、質量最好,其余幾種金代別集如王寂的《拙軒集》、王庭筠的《黃華集》、蔡松年的《明秀集》以及段克己和段成己的合集《二妙集》,目前還未有學者整理或校注,期待有關學者能對幾種文集進行整理或校注。
元好問集的整理與校注。施國祁的《元遺山詩集箋注》是有關元好問詩最早的注釋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58 年出版了麥朝樞的??北尽T摫疽缘拦獬跏Y氏瑞松堂原刻本為底本排印,共十四卷,卷首列有原序9 篇、例言、本傳、墓銘、世系和年譜,卷末附錄有明人海陵儲巏柴墟輯錄和清人無錫華希閔增補的相關資料。本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較早出版的金代文人別集箋注本。姚奠中主編的《元好問全集》是最早整理的一種金人別集,然僅有輯校而沒有注釋。后來狄寶心積多年之功,先后出版了《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和《元好問文編年校注》。這兩種校注本為元好問詩集和文集的全新整理本,分???、編年、注釋三部分,書后分別附有元好問詩歌和文章篇目索引,便于查詢。元好問的詩集以前只有清人施國祁的《元遺山詩集箋注》,刊刻于道光二年(1822),迄今將近200 年,急需一部更加精審的校注本。而狄氏的《元好問詩編年校注》以明毛晉本為底本,以明代李全本、李詩本、清代施國祁本為主校本,堅持“求真不求善”的??痹瓌t,且于注解用力最多,對元好問詩中涉及的金源史實、人物、地理、職官以及用典、疑難詞語等,都一一出注。全書編年部分按時間分為南渡前及三鄉(xiāng)時期、隱居嵩山時期、三為縣令時期、朝官囚徒時期、晚年奔波時期五個時段,每一時段能按年限斷則按年限斷,難以年限斷的,則附于每一時期后。對其他無法判斷寫作時期的詩歌,單列一類,題作“姑從原編之作”。該書在編年、校勘、注釋方面,取得了突破前人的巨大成就,但智者千慮,難免一失,該書在編年、注釋等方面間有一些可商榷或失誤之處?!对脝栁木幠晷Wⅰ肥顷P于元好問文的第一部整理本。該書在校勘方面以四部叢刊影印的明弘治十一年李瀚刊本為底本,以四庫本、光緒方戊昌本為主校本,對李瀚本也未收的后補之文,又參?!对念悺贰督鹞淖睢芬约啊对脝柸返劝姹具M行???。編年方面則參考施國祁、李光廷、繆鋮等前輩學者的成果,對元氏現(xiàn)存之文的作年全部給予考定。注釋方面,凡人物、職官、事件、地名、典故及難懂的詞句,皆一一出注。盡管其中有可商榷之處,但仍不失為目前遺山文集的最佳讀本。狄氏的這兩種校注本被中華書局列為“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代表了金代文學別集整理的最高水平。此外,還有周烈孫和王斌整理的《元遺山文集校補》,以李瀚本為底本,以華希閔本、四庫本、張穆本、臺灣刊本、姚奠中全集本等刊本為參校本,體例上既有校注,又有補充,還有系年。與姚氏、狄氏之著相比,該著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凡與元好問唱和贈答之詩、時人同題之詩、文史所提及之作,以及題跋他人之詩文而又現(xiàn)存者,概附于該詩該文之后,便于讀者觀覽;二是在校注時并不囿于文字之比勘,而是多做史實、地理、文物、制度之考證。故此著雖后出,但亦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元好問詞的整理本有趙永源校注的《遺山樂府校注》,全書分為五卷,前三卷以《彊村叢書》本為底本,其余則以《石蓮庵匯刻九金人集》本為底本,參校各本。體例完備,資料豐富,詞篇之后有“校記”“箋注”“集評”“附錄”各部分,??痹~篇之異文、缺字,征引文獻箋釋詞篇之本事及人名、地名等,鉤稽品評遺山詞之語,并將與詞篇相涉之詩文錄于詞后。書后有附錄六種,亦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該書既有輯校,又有注釋,是一部資料豐富、極具學術價值的詞集整理本。
王若虛集的整理與校注。目前有兩種整理校注本:一是胡傳志和李定乾的《滹南遺老集校注》,為簡體橫排版式,共46 卷,附錄有3 個,分別是有關王若虛的傳記資料、有關《滹南遺老集》著錄及王若虛評論資料、參考文獻。該書以四部叢刊初編《滹南遺老集》(影印涵芬樓藏書舊抄本)為底本,整理工作包括標點、文字處理、??薄⒑喢髯⑨尲拔昭芯砍晒?。二是馬振君點校的《王若虛集》,為繁體豎排版式,共46 卷,附錄有4 個,分別是詩文補遺、尚書義粹、傳記評論、序跋提要。該書以《畿輔叢書》為底本,吸收前人校對成果,對《滹南遺老集》做了全面的標點和??薄1緯畲蟮膬r值是輯入、整理了《尚書義粹》殘本,是目前錄文最全的王若虛著述整理本。
趙秉文集的整理與校勘。目前也有兩種:一是馬振君整理的《趙秉文集》,為繁體豎排版式,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晉汲古閣精寫本《閑閑老人滏水文集》為底本,以吳重熹《石蓮庵匯刻九金人集》本、《四庫全書薈要》本、《四庫全書》本、《畿輔叢書》本為對校本,并參校《中州集》《歸潛志》《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考證》,對《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做了標點和??保緯?0卷,后有五種附錄,分別是集外補遺、傳記資料、題贈追悼、評論雜記和書目題跋版本。二是孫德華點校的《閑閑老人滏水文集》,為簡體橫排版式,亦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末毛晉刻汲古閣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版)為底本進行點校,并據(jù)《畿輔叢書》本補充了《補遺》一卷,以吳重熹《石蓮庵匯刻九金人集》本、《四庫全書薈要》本、《四庫全書》本、《畿輔叢書》本為參校本。
李俊民集的整理與校注?,F(xiàn)有三種點校本:一是秦雪清點校的《李俊民文集》,據(jù)點校者說,該書以清末或民國初期的鉛印本和四庫全書本互校,然該書并未正式出版,只以內部準印的資料形式在小范圍內流傳。二是吳廣隆和馬平甫點校的《莊靖集》,繁體豎排仿古書版式。因《莊靖集》的版本來單一,該書以四庫全書本和山右叢書初編本互讎。三是魏崇武、花興等人的點校本,為繁體豎排版式,為元人別集叢刊系列。
《河汾諸老詩集》的整理與校注。目前亦有三種校注本:一是張正義和劉達科的校注本,該書為簡體橫排版式,以清代曹刻敬翼堂本為底本,參?!端膸烊珪匪占彻砰w本、《四部叢刊》所收上海涵芬樓影印烏程劉氏嘉業(yè)堂藏影元寫本、《元人選元詩五種》所收膠州柯氏藏元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所收詩詞雜俎本、《粵雅堂叢書》所收汲古閣重刊本以及《元詩選》和《二妙集》。書后還附有五篇序和三篇跋,分別是元人房祺后序、高昂和高霄序,明人車璽序、毛晉序,清人曹樹谷跋、伍崇曜跋,民國孫毓修校語后,以及《四庫全書總目》之《河汾諸老詩集》提要、《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之“河汾諸老詩集”詞條。二是劉達科的箋校本,附于作者的《解讀河汾諸老》書末,該書以清代汾陽曹氏刻本為底本,參校《四庫全書》所收汲古閣本、《四部叢刊》所收上海涵芬樓影印烏程劉氏嘉業(yè)堂藏影元寫本、《元人選元詩五種》所收膠州柯氏藏元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所收詩詞雜俎本、《粵雅堂叢書》所收汲古閣重刊本以及《元詩選》和《二妙集》。三是張靜的校注本,為繁體橫排版式。以清代曹刻敬翼堂本為底本,參校毛晉汲古閣本、涵芬樓影印烏程劉氏嘉業(yè)堂藏影元寫本、《元人選元詩五種》所收膠州柯氏藏元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所收詩詞雜俎本、《粵雅堂叢書》所收汲古閣重刊本,同時參考《二妙集》等典籍進行???。書后有三個附錄:一是根據(jù)《全金詩》、地方志等補輯的部分詩作;二是參考清人曹學閔的補傳,從顧嗣立《元百家詩》詩人小傳和《山西通志·文苑傳》等輯出八位詩人的小傳;三是輯錄歷代《河汾諸老詩集》的序跋和提要。
全真道士文集整理。全真道士詩詞創(chuàng)作是金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詩詞創(chuàng)作為代表。齊魯書社出版了“全真道文化叢書”,第一輯為文獻匯編,共四冊,分別為白如祥輯校的《王重陽集》、趙衛(wèi)東輯校的《丘處機集》和《馬鈺集》、白如祥輯校的《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集》。
作家年譜。作家年譜的編撰也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新時期以來關于金代作家的年譜有兩種。一是狄寶心的《元好問年譜新編》,以翁方綱、凌廷堪、施國祁、李光廷、繆鉞等學者編纂的元好問年譜為基礎,“兼采諸譜之美,匯集今人新論之精,考訂新補之作品”,可謂是后出轉精。另外,該書后還有三個附錄:“歷代元好問研究選評”“元好問研究百年回顧”“元好問研究目錄索引”,給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二是王慶生的《金代文學家年譜》,以《中州集》《河汾諸老詩集》所收作家為基礎,共為金代242 位作家編寫年譜,大致依原書順序排列,資料翔實,考證精審,嘉惠學林。三是作家傳記。有關金代文學家的傳記作品亦有數(shù)種,傳主多為金代帝王、宗教領袖和著名文人。其中元好問的傳記就有數(shù)種:郝樹侯、楊國勇的《元好問傳》、朱東潤的《元好問傳》《梅堯臣·元好問傳》,劉明浩的《腹心歟/寇仇歟:元好問傳》、鐘屏蘭的《元好問評傳》,充分說明元好問的研究受到學界的普遍重視。其他人物傳記有《金世宗傳》《完顏亮評傳》《金章宗傳》《丘處機》等,還有《王嚞、邱處機評傳》為兩人合傳,《金源文學家小傳》則為多人合傳?。
《金詩紀事》一書為民國學者陳衍輯錄,王慶生在此基礎上又做了增訂。據(jù)書前整理說明,新增補240 位詩人,增補作品達原作的一倍(包括作者搜集到的金代佚詩100 余首),增訂者在詩作后又增加了“集評”,廣泛采輯宋、金以后歷代詩話、序跋、評論、批注等資料,有時還添加一些“按語”。鐘陵的《金元詞紀事會評》為歷代詞紀事會評叢書,全收體例是先列詞人的傳記資料(包括傳記、墓志、年譜和雜載),次引詞作,再列“紀事”,收錄與該詞人之詞創(chuàng)作有關之事,最后列“會評”,收錄他人及后人對應該詞的總體性評論。以上諸項,有則錄,無則缺。所錄資料均為原始資料。書中所載金代詞人共37 人。
①元好問編纂:《中州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 年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
②唐圭璋編:《全金元詞》,中華書局1979 年版。
③薛瑞兆、郭明志編纂:《全金詩》,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年版。
④閻鳳梧、康金聲主編:《全遼金詩》,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⑤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⑥李錫厚、白濱、周峰:《遼西夏金史研究·金史研究·金代文化、社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⑦薛瑞兆:《〈金文最〉校札》,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編:《北京遼金文物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
⑧王新英輯校:《全金石刻文輯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年版。
⑨〔清〕張金吾編纂:《金文最》,中華書局1990年版。
⑩〔清〕莊仲方編纂:《金文雅》,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趙興勤等箋注:《中州樂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年版。
?劉鋒燾、朱惠國、王昊主編:《全金元詞評注·金詞》,西安出版社2014 年版。
?〔金〕元好問編纂,張靜校注:《中州集校注》,中華書局2018 年版。
?施國祁箋注:《元遺山詩集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版。
?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 年初版,2004 年又出版李正民的增訂本,2015 年再版印刷。
?〔金〕元好問:《元好問詩編年校注》,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2011 年版,2019 年再版。
?〔金〕元好問:《元好問文編年校注》,狄寶心校注,中華書局2012 年版。
?胡傳志:《誰是詩中疏鑿手——評狄寶心〈元好問詩編年校注〉》,《晉陽學刊》2012 年第1 期。
?〔金〕元好問:《元遺山文集校補》,周烈孫、王斌校補,巴蜀書社2013 年版。
?〔金〕元好問:《遺山樂府校注》,趙永源校注,鳳凰出版社2006 年版。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校注》,胡傳志、李定乾校注,遼海出版社2005 年版。
?〔金〕王若虛:《王若虛集》,馬振君點校,中華書局2017 年版。
?〔金〕趙秉文:《趙秉文集》,馬振君整理,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
?〔金〕趙秉文:《趙秉文集》,孫德華點校,科學出版社2016 年版。
?〔金〕李俊民:《李俊民文集》,秦雪清點校,政協(xié)陵川縣委員會,內部出版物2004 年。
?〔金〕李俊民:《莊靖集》,吳廣隆、馬平甫點校,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
?李俊民、楊奐、楊弘道:《李俊民集·楊奐集·楊弘道集》,魏崇武、花興、禇玉晶等點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年版。
?〔元〕房祺編:《河汾諸老詩集》,張正義、劉達科校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劉達科:《解讀河汾諸老》,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金〕麻革等著,〔元〕房祺編:《河汾諸老詩集》,張靜校注,三晉出版社2017 年版。
?王重陽:《王重陽集》,白如祥輯校,齊魯書社2005 年版。
?丘處機:《丘處機集》,趙衛(wèi)東輯校,齊魯書社2005 年版。
?馬鈺:《馬鈺集》,趙衛(wèi)東輯校,齊魯書社2005年版。
?譚處端等:《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集》,白如祥輯校,齊魯書社2005 年版。
?狄寶心:《元好問年譜新編》,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 年版。
?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郝樹侯、楊國勇:《元好問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朱東潤:《元好問傳》,東方出版社1999 年版;朱東潤著、陳尚君整理:《元好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
?朱東潤:《梅堯臣·元好問傳》,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劉明浩:《腹心歟/寇仇歟:元好問傳》,東方出版社1999 年版。
?鐘屏蘭:《元好問評傳》,臺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劉肅勇:《金世宗傳》,三秦出版社1986 年版。
?周峰:《完顏亮評傳》,民族出版社2002 年版。
?范軍、周峰:《金章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年版。
?趙益:《邱處機》,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唐代劍:《王嚞、邱處機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林明德:《金源文學家小傳》,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版。
?陳衍輯錄,王慶生增訂:《金詩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
?鐘陵編著:《金元詞紀事會評》,黃山書社1995年版。
?薛瑞兆:《金代藝文敘錄》,中華書局201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