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1907年,當吉卜林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出,不少瑞典民眾對這位寫出《叢林之書》的大作家充滿了期待,滿以為將看到如書中主角狼孩莫格里般健碩、英武的作家本人——可現(xiàn)實是,站在領獎臺前的吉卜林瘦小、文弱。這讓不少人感到失望,一位記者甚至這樣表達了他的不滿:“啊,真希望他手里抓著一條蛇!”
但失望很快就轉化成了由衷的贊嘆和敬意,那么雄奇、宏偉的世界居然是由這么一位小個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尤其是孩子們,不少孩子跑到酒店向他致敬、索要簽名和書籍。而吉卜林也一一滿足了他們的愿望。吉卜林特別喜歡孩子,對孩子,他有著那個時代并不常見的溫存和耐心,除了廣受青少年讀者喜愛的《叢林之書》,他還專門為孩子寫過另一本有趣的書——《原來如此的故事》。
這本書說來有趣,它本是吉卜林講給幼女約瑟芬的故事,這些故事的靈感來自女兒的提問,像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孩子一樣,他的女兒對世界上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對很多事情都喜歡問上一句“為什么”。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些“原來如此”的故事:“鯨魚的咽喉為什么很???”“駱駝為什么有駝峰?”“犀牛皮為什么有許多褶皺?”“大象的鼻子為什么那樣長?”……不過,吉卜林并不是科學家,他的這本書也不是《十萬個為什么》那樣的科普讀物,而是一本用想象力和幽默感構造的童話故事。比如鯨魚的咽喉之所以變小,是因為一個聰明的水手在他的喉嚨扎了一排柵欄;大象的鼻子是被林波波河的鱷魚咬住后拽長的;世上本沒有犰狳,而是一對好朋友烏龜和刺猬,為了躲避天敵狐貍而學習彼此,“進化”合體的產物。
在這些故事里,動物們都是世界上的“第一個”,第一只螃蟹、第一只駱駝、第一只袋鼠和第一只長著長鼻子的大象。講故事的人就像是一位怪物博士,把它們一一“制造”出來,他沒有使用巫術,更沒有哆啦A夢的發(fā)明機,而是用了一點魔法,想象力的魔法:在學習英文字母或拼音的時候,為了加深記憶,我們多少都會把字母想象成某種事物,比如J像一把傘,這算是這個魔法的初級階段——一個魔力的小火花,我們大部分人都停留在這個階層,而少數(shù)天賦異稟的文字魔法師,可以把它們匯集起來,寫成一首石破天驚的詩,或是像這本書中“字母表是怎樣造出來的”那樣,把所有這些魔力小火花匯聚起來,形成一則有聲有色的小故事。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或者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前,在這些故事剛剛誕生的時候,我想也不會有人去相信這些“原來如此”就是事實本身。但想象力的魔法之所以神奇,就在于我們明知道那或許是假的,卻寧愿去相信它是真的。就像我們都知道人不會飛,卻始終無法阻止我們在天空上飛翔的想象:肩膀后插上翅膀,腳下生出筋斗云,或是騎上一只巨大的鳥。而正是這看似荒誕和不可能,最終真讓我們“飛”上了天空!在這些虛幻的魔法里,有著我們最真實的愿望和希望,而我們印象中的,負責公布正確答案的科學,和這魔法有著相同的人性基礎。
我經常聽到有同學們抱怨不知道作文該寫什么,“太陽底下無新事”,仿佛沒什么值得去寫。我推薦這些同學閱讀《原來如此的故事》,并一定要學著這本書的樣子,約上幾個朋友,一起玩玩“原來如此”的故事,就像樂高游戲一樣,用你的想象力組合起稱手的材料,親自去構筑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