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海南省澄邁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5719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發(fā)病機制的臨床常見的慢性內科疾病,病程日久常可產生多種并發(fā)癥,糖尿病性腸道功能紊亂為其中之一,患者常表現(xiàn)為間歇性、無痛性、頑固性腹瀉、腹脹或便秘,或兩者交替,甚至大便失禁或腸梗阻等,患者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多與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病變相關,西醫(yī)治療常在控制血糖基礎上,輔以對癥處理,療效不確定且容易反復,故如何提高本病的臨床療效是臨床工作者應努力解決的問題。本試驗運用針刺—艾灸間斷療法治療糖尿病性腸道功能紊亂患者,以期最大限度為患者謀求療效,提高生活質量,為本病治療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的120例患者均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內分泌科門診及住院就診的糖尿病腸道功能紊亂的志愿受試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及針灸組,各60例。對照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2.32±6.30)歲,平均病程(8.35±3.23)年;針灸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齡(52.92±5.88)歲,平均病程(8.60±3.18)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1)符合糖尿病診斷[1-2];(2)有反復腹瀉,或便秘,或兩者交替等病史,且出現(xiàn)在糖尿病發(fā)現(xiàn)之時或之后;(3)排除由其他明確病因引起者,如慢性腸炎、腫瘤等;(4)可耐受針刺及艾灸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基礎治療:(1)控制血糖: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飲食及適當運動,受試者每人一本血糖記錄本,指導其進行自我血糖監(jiān)測并記錄在冊,方便復診時幫助其調整血糖。腹瀉者停用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等降糖藥??刂蒲腔具_標(空腹<7mmol/L,餐后2h<10.0mmol/L,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或老年患者可適當放寬);(2)對癥治療:腹瀉者予以營養(yǎng)神經、調節(jié)腸道菌群、止瀉,必要時予以抗生素治療;便秘者予以營養(yǎng)神經、潤腸通便等對癥處理;(3)合并癥處理: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進行相應處理。針灸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針刺—艾灸間斷療法,具體操作方法為:第1天針刺治療,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樞、建里,毫針針刺,行平補平瀉手法5min,留針20min。第2天艾灸治療,取穴:脾俞、胃俞、腎俞,均取雙側,溫和灸,每穴15min,以局部有溫熱刺激感而無灼熱感為宜,注意以紙板置于患者穴區(qū)皮膚上,防止灼傷。2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選取中醫(yī)臨床證候積分作為主要觀察指標,分別對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進行積分評價。其中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腹瀉、腹脹或便秘,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記0、2、4、6分;次要臨床癥狀包括食欲減退、乏力,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記0、1、2、3分。治療前、后各測評1次。
1.5 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患者腹瀉、腹脹或便秘、食欲減退、乏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上述癥狀有所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5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50%,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針灸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4.675,P=0.03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腹瀉、腹脹或便秘、食欲減退、乏力等臨床癥狀積分上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次要癥狀積分以及總積分均較前改善,但針灸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DM合并腸道功能紊亂臨床十分常見,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病變相關,與高血糖引起的胃腸激素調節(jié)紊亂、胃腸道平滑肌細胞功能受損以及腸道微生態(tài)改變、菌群失調亦密切相關[4]。本病常發(fā)生于DM病程較長以及血糖控制較差者,合并腹瀉時可呈水樣瀉,一日數(shù)次甚至數(shù)十次,嚴重者可導致電解質失衡、脫水,甚至血液黏稠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發(fā)生;便秘者可導致眼底出血失明,亦可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發(fā)作[5],不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更有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不容小視。西醫(yī)治療多以對癥處理為主,停藥后易反復,患者常需口服多種藥物,藥物的疊加可能帶來更多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中醫(yī)認為本病為繼發(fā)于“消渴”之“泄瀉”“便秘”,其病因病機多在于脾胃功能失司。脾胃同居中焦,兩者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一升一降,故氣機升降相因、水谷運納協(xié)調。脾濕困濁、胃氣不利,則腹瀉、腹脹不適。久病者,疾病累及于腎,腎氣不足、陽氣無以為生,則腹瀉不止,腎氣不行、腑氣不通則腹脹便難解[6]。中醫(yī)內服外治對本病均具有較好療效,本試驗選用針刺—艾灸間斷療效,針刺取中脘、建里、天樞、足三里,強健中焦,使脾升胃降,運化功能得復;艾灸取脾俞、胃俞、腎俞,以艾灸溫補先天、后天之本,使腎氣充沛、脾胃溫煦,則諸癥自除。針刺—艾灸間斷治療可減少針刺次數(shù),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兩者交替操作標本兼顧,相輔相成。試驗表明,選取相同的穴位、運用相同的操作,均能顯著改善腸道功能紊亂患者腹瀉或便秘等癥狀,提示所選穴位具有雙向調節(jié)、維持腸道功能穩(wěn)定的作用,特別適用于糖尿病性腸道功能紊亂患者治療。
綜上所述,針刺—艾灸間斷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腸道功能紊亂患者腸道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患者易于接受,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