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斌 余碧菁 鄭 瑾 鄭伯仁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yī)院心內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7
冠心病心絞痛在臨床十分常見,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多見于中老年群體。本病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急劇缺血、缺氧所引發(fā)的綜合征,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fā)作性胸痛、胸部不適等,常在情緒激動、勞累過度后發(fā)生,可持續(xù)3~5min[1]。受涼、飽食、情緒激動等因素均可誘發(fā)此病,本病死亡率較高,可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需及時治療。藥物為臨床治療本病的常見方法,多用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對癥狀較重、發(fā)作次數較多的患者,臨床多主張使用PCI治療。本文將PCI用于我院收治的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旨在評價其治療效果,報道見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35例,以臨床治療方法不同分成研究組(n=68)與參照組(n=67)。研究組男35例,女33例,年齡67~86歲,平均年齡(76.85±2.98)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8.16±1.79)年。參照組男37例,女30例,年齡66~87歲,平均年齡(76.89±3.02)歲,病程2.5~15年,平均病程(8.19±1.82)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經CAG顯示>1條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有心絞痛典型發(fā)作體征、特點,胸痛史≥10d,每周發(fā)作次數≥3次,每次持續(xù)時間≥20min內;心功能NYHA分級Ⅰ~Ⅱ級;ASA麻醉分級Ⅰ~Ⅲ級;均符合PCI適應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有PCI禁忌證者;精神疾病者;胸膜炎、肺癌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胸痛者;頑固性高血壓者;既往有冠脈搭橋史、PCI史者;惡性腫瘤者;臨床資料丟失者;對使用藥物過敏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認知障礙、神志障礙者。
1.3 方法 參照組行常規(guī)藥物保守治療,給予拜阿司匹林清晨空腹口服,100mg/次,1次/d,氯吡格雷75mg/次,1次/d,清晨空腹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清晨空腹口服。給予ACEI、β受體阻滯劑服用(血壓、心率不能耐受者除外),1個月后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護胃,若患者存在胃腸道反應或消化性潰瘍疾病史,可延長用藥時間。給予硝酸酯類藥物治療,2周后停藥,若用藥后患者仍有胸痛發(fā)作,可延長硝酸酯類用藥時間,期間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合理調節(jié)用藥方案。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行PCI治療,于藥物治療后1周進行,術前6h禁食、禁水,選擇橈動脈手術入路,行CAG前于冠脈內常規(guī)給硝酸甘油,劑量100~200μg,對血管管腔狹窄進行處理,需>70%,擴球囊預擴處理,預計植入支架后直徑≥2.5mm,術中均使用藥物涂層支架,若存在貼壁不好、膨脹不良等現象,可行高壓球囊后擴,一次性完成手術。術后密切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給予抗感染治療。兩組治療期間均嚴格控制血脂水平,囑患者保持飲食清淡,適當運動,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對比兩組療效。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癥狀顯著改善,活動耐受增加,發(fā)作次數減少>80%,持續(xù)時間縮短,硝酸甘油減少>75%;有效:心絞痛癥狀有所改善,發(fā)作次數減少50%~80%,硝酸甘油減少50%~75%;無效:治療后癥狀、發(fā)作次數、持續(xù)時間均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統(tǒng)計兩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標準[3]:對患者術后行CAG或CU血管造影,病變血管殘留狹窄率<20.0%,且TIMI血流為Ⅲ級,即為血管再通。對兩組進行1年隨訪,比較兩組生存率差異。(3)統(tǒng)計兩組心血管疾病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經χ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59%,明顯高于參照組的80.6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1年生存率、血管再通率比較 研究組1年生存率、血管再通率分別為97.06%、94.12%,均高于參照組的83.58%、77.61%(P<0.05),研究組死亡率為2.94%,明顯低于參照組的16.42%(P<0.05)。見表2。
表2 兩組1年生存率、血管再通率比較[n(%)]
2.3 兩組心血管疾病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為7.35%,明顯低于參照組的17.91%(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疾病發(fā)生比較[n(%)]
冠心病心絞痛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多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群體。心肌缺血為導致本病的直接病因,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等,若不及時治療,部分患者可發(fā)展為心肌梗死,嚴重者甚至猝死。因此采取合理的手段治療本病對降低病死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因本病多為老年患者,對高齡患者而言,合并基礎疾病較多,身體機能較差,臨床多主張使用藥物保守治療,但臨床療效不佳,無法有效控制疾病,不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4]。近年來冠心病心絞痛已成為影響老年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命的重要疾病,臨床對其治療越來越重視,逐漸將PCI用于其治療中,并取得較好效果。林旭輝[5]研究表示,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相比,PCI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更為顯著,可有效改善預后,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隨著臨床對PCI技術不斷深入研究,其缺陷與限制也逐漸顯露,高齡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較多,為臨床治療增加一定難度,也一定程度影響PCI效果。
本文中,研究組實施PCI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與保守治療的參照組相比,相對更高,提示PCI在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治療中效果理想。保守藥物治療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穩(wěn)定病情,但起效較慢,效果不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容易降低患者治療信心及依從性[5]。冠脈介入術為通過心導管技術,對患者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進行疏通,達到血管再通的目的[6]。近年來冠狀動脈介入技術不斷發(fā)展,常用技術包括支架植入術、冠脈球囊血管成形術等,臨床使用逐漸廣泛,其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效果已被證實[7-8]。在實踐過程中,術者只需行皮膚小切口,將帶擴張器的導管經動脈植入冠脈目標區(qū),行擴張即可改善機體心肌供血[9-10]?;颊咝g中為清醒狀態(tài),通常不會出現不適癥狀,此技術具有簡便易行、安全性好、效果顯著的特點,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應用價值較高。本文中,研究組1年生存率、血管再通率與參照組相比,均相對更高,術后心力衰竭、腦卒中、心律失常等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也明顯降低。提示PCI在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對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而言,應用PCI技術效果顯著,可提升血管再通率及臨床療效,減少術后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