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棄水
引 言
打開鳩坑地圖,我們不用動腦子就能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十分規(guī)整的幾何圖形,很少有這么整整齊齊的行政區(qū)劃:一個標準的三角形,不說等邊也是等腰。用一道淳安本土名菜來比喻,就是一塊“素鰻”。像,十分的像?!八伥牎辈皇区F坑那一帶的民間傳統(tǒng)菜肴,但作為一道十分有名的素菜,其蘊含“素”的出眾特質(zhì)與這方山水的特質(zhì)一脈相承,十分的貼切?!八伥牎笔怯烧滟F的豆腐皮包腌菜、嫩南瓜、豆腐丁等餡而成,然后稍稍一煎既可,這個菜很淳安,別處難覓。鳩坑也很淳安,別處不可能覓得,鳩坑還很優(yōu)質(zhì)、很出眾、很少有。鳩坑有嘉木,鳩坑都是茶。
先來描述一下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邊,右邊也就是東北方向是大名鼎鼎的新安江,千島湖形成后,這江變成了湖,但由于這一段新安江基本是峽谷,所以,線條的大小變化不大,不過是線條加粗墨跡加重罷了。從湖的對岸看,這條邊最為有意思,淹掉了江濱與口子上的村莊,正臨湖邊的是山的橫截面,有的像削過,有的像砍過,有的像啃過,這些山也成了源與源之間的界山。左邊也就是西北方向,是白際山脈,這山脈連綿幾百里,這一段不算巍峨險峻,最高峰園尖山也就海拔1050米,這是與安徽的界山。下方,也就是底邊,是與本縣梓桐鎮(zhèn)相隔的一脈山嶺,這一脈嶺有好幾個通道,過去兩地來往都這么走。梓桐過鳩坑到新安江外出,鳩坑翻嶺去梓桐,過去梓桐與鳩坑還曾并成一個行政區(qū)。這一排隔山也有五座山尖,比較有名的有筆架尖、竹尖山、烏鷹尖,它們像衛(wèi)兵守護著兩地人民的來往。
在這個“素鰻”里,有三條主要的源:南村源、賦置源和鳩坑源。過去沿著這源往外走,都是到新安江邊的碼頭,所以源口就是通外面的埠頭。后來千島湖形成,東北方向被水封了口子。處在新安江邊三條源口子上的村莊都淹入湖底。他們的出路從此割斷,封閉成了基本狀況。在很長時間里自我循環(huán)成了他們的方式,好在封閉的空間關不住茶與茶事的綿延,關不住獨特人文的沉淀與發(fā)展。
重點說說鳩坑源吧。
曹家為何不姓曹?
公元1034年,范仲淹被貶睦州任知州,他在睦州不過半年,但留下了許多“清新流麗,意味雋永”的好詩,其中有“瀟灑桐廬郡十詠”。十首皆以“瀟灑桐廬郡”開頭,有這么一首是當中最出眾的:
“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芽?!?/p>
我知道這首寫睦州茶葉的詩,十分的好。但我十分不愿引用,感到十分尷尬。因為有“桐廬”兩字,好多人,尤其在網(wǎng)上,當然這好多人肯定是現(xiàn)今的桐廬縣人,一定把范仲淹的“桐廬郡”簡化為當今的“桐廬縣”。其實一個“二百五”也明了,一個知州怎么會去寫一個縣的范疇,況且他說的是睦州茶葉,再說“桐廬郡”是一個州級行政區(qū)劃的借代。因為,在古代“桐廬”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郡、州、府”的名稱。但因為是“桐廬”兩個字在那,你也沒辦法。人家這么想也沒什么錯,往自己臉上貼金是本能吧,人家說“瀟灑桐廬”覺得很是那么回事。所以,我在心里有種特別強的防火墻,本能回避引用這首詩。但說到鳩坑,不引用它又找不到更適合的。其實范仲淹十有八九沒到過鳩坑,在睦州總共半年,從梅城出發(fā)逆新安江而上,來鳩坑考察,估計沒這個時間,當然也不一定。但本地人,都覺得這“春山半是茶”說的就是鳩坑。其實,我也這么想的,這不也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嗎?拿范仲淹說事?
鳩坑口就是過去鳩坑源溪與新安江交匯處的一個地方的泛指,當然也有具體指代,那就是鳩坑口村。這是一個小村,當年也就兩百人不到,稀稀拉拉曲線散開,但它處的位置重要,是一個口子上,這個口子在當年是重要的一個節(jié)點,因為整個鳩坑源里的人都要通過它沿新安江出去,那時可以直達杭州。外人也可以通過這里進鳩坑源。過去“江”的時代,坐在這“口子”上往北望,在新安江靠北岸的地方有一個潭,叫“黃江潭”,岸邊有個村,也叫“黃江潭”?!包S江潭”是新安江上的一個重要自然標志,有許多傳說,后來千島湖形成了,“潭”已不見,故事也就失去了載體。我說這些,只是想說明這個“鳩坑口”所處的位置是多么重要。后來有了千島湖,水位升高了。這個口子成了真正的“口子”,先前還有船的進出過往,但這船都是在千島湖內(nèi)循環(huán)的,不可能越過大壩去富春江、錢塘江。所以,再后來隨著千島湖地區(qū)交通的改善,陸路交通的四通八達,水路式微了。這個“口子”也冷落寂寞了,碼頭也被雜草、柴木奪回了控制權,鳩坑源的人走鳩坑口都成了奢侈。
鳩坑口村被水淹掉后,大多村民都移民去了江西。也有5、6戶人家“賴”了下來,他們到了屋后的山上結(jié)棚落地。方淼華家是其中之一,他家就住在中垅山,父輩就是做點山場過日子。屋下十米就是千島湖,只要出門就得乘船到對岸,然后才能出遠門。后來他下了山搬到了對岸,在馬路邊建了幢房子,臨湖靠路。一戶人家,寧靜、美麗,沒有干擾。處在鳩坑口長長的峽谷里,果真像一個門衛(wèi),守著口子,守著這條源的口子,守著不太有人進出的路。
鳩坑口所在的行政村,叫青苗村,這青苗村有六個自然村,都是后靠村。這六個村分別叫:毛嶺上、青苗碣、百念畝、劉家、鳩坑口、白坪。除了白坪,其余都在湖邊,而白坪卻在一個山岙里,有四十來戶人家,但千萬不要以為是一個原村落,也是移民后靠的。這個山岙是一個只有鳥才可自由出入的地方。周邊除了山就是水,它不臨水,但它臨的山臨水。千島湖的水把他們曾經(jīng)的村莊淹掉了,他們不愿遷走,只能往后靠,靠以山為主的生產(chǎn)資料生活。水位最高時,差不多一直滿到曹家的下村頭,所以這條源,真正沒被水淹的村是從曹家開始的。
曹家是一個有著出眾地理標志的地方,62歲的徐鳳鳴說:“過去我們村里的水曲里拐彎,溪在村里有九道彎,這彎出來的樣子,畫都畫不出這樣的美麗與壯觀”。他說,溪從仙橋那里彎過來后,在村前就無規(guī)則地拐了起來,山環(huán)水繞,九曲連綿。這一拐,村莊就往里縮,村莊被這水逼得也在拐。每一拐就得有一渡,這渡也就是在溪里搭一渡踏步。村里與村外,村里與村里的交往就隨著這溪的形象起舞。后來,也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業(yè)學大賽時,村里把這個溪給拉直了。地是多出來一點,但對村莊的整體形象影響還是很大的。過去曲里拐彎的溪床,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村莊的一部分,老徐說:“我家的房子就建在當年的溪里?!?/p>
老徐萬分遺憾地告訴我:“溪改掉了,九曲的樣子沒了,若還說鳩坑就是從這里來的,就不理直氣壯了?!?/p>
老徐的這種說法,是鳩坑來歷之一。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是由鳩嶺山演變而來,另一種是鳩坑源里有九條溪,由九而鳩。這個由九而鳩與老徐的由九而鳩,何其相似,但又十分不同。王恒堂比較傾向于這種“由九條溪澗而來”的說法,他是鳩坑人更是鳩坑通。他當過鳩坑的鄉(xiāng)黨委書記,編過《鳩坑鄉(xiāng)志》、《鳩坑茶》和《常青村》,常青村就是他的老家。王書記的傾向也就是我的傾向,所以,我也以為鳩坑由鳩坑源里的九條溪澗而來。但真正怎么來的,可能是無數(shù)似是而非的雜交、混淆之后重新生成的結(jié)果??赡芘c斑鳩,可能與愛情,可能與茶葉及其傳說等等等等都有關。
徐鳳鳴的遺憾,其實更多的是曹家的溪流的樣態(tài)因改變而失去了對鳩坑的注釋,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事實上當今的曹家村的地理坐落還是值得一說的,村莊在一座山下,這座山很有型,像一片瓦片橫向剖開的一半擱置的樣子。這山叫牛背壟,緩緩的弧形,南北走向,村莊就在弧內(nèi),正面看上去好像是一座獨立的山,事實上后面與其它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跟著老徐爬上“半片瓦”南側(cè)的山崗,完全是另一種景象。這南側(cè)邊上其實是一個山塢,在這個山塢間有著旱地與農(nóng)田。其實,這種依山的坡地在這一帶還是不少的。往南望去,曹家的上游,有著這種原始造山運動時期形成的地形。山經(jīng)過坍塌,在山腳處形成了一群一群低矮的山丘、山嶺,錯落有致,綿亙無規(guī)。不像饅頭形,旱地多,而是無規(guī)的筍尖形,這類山恰恰是因為不高,可以種作物,因為非丘陵,又不太合適種糧。幾千年來,這里找到了一種適合這方土地的作物:茶葉。在這廣大的山嶺、山壟、山尖中,輕易找到了一壟奇怪的山。處在曹家的上游,這壟山跨越了溪流,像是在這里筑了一堵墻,把鳩坑源給封死了。
我對這壟山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在其它地方根本就沒看到這樣的地形。因這座山,好像封掉了鳩坑源,但又留出了一條溪,溪還是有走的空間,縫洞。造物主在剛完成時,如果這一壟山是死死封牢的,那么里面上游就是一個湖,水位得滿過這山后才能以瀑布的形式流出。當然水是只要留給它一點點縫隙,就能鉆出,經(jīng)過幾萬年十幾萬年的流淌,擠出了一個洞,擠出了一條溪。現(xiàn)在,這個溪流處好像出現(xiàn)了一個豁口,感覺好像是大自然特為這溪留的出口。但實際是溪流自己鉆出來的一個口子,過去是一個洞,因為這壟山是相聯(lián)的,洞的上部分是不分離的。為了這溪流得更順暢,流得更悠然,流得更像溪,村里人把這個洞的頂部打開了,并且在東邊還拓寬了口子。所以,現(xiàn)在的溪看上去更像是一條自然的溪。流水的位置從從前的洞變?yōu)楝F(xiàn)在的口,但那壟山過去是相聯(lián)的樣子還是一目了然。所以,這個地方,溪的上方,叫“仙橋”。徐鳳鳴說,這段溪過去有許多大石頭,很有氣勢。后來,把這溪打大了,打?qū)捔?,這上面的巨大卵石也不見了。也有說是一次洪水把“仙橋”沖走,把兩邊的石墩沖寬了。這上游除了一條溪的出口,基本上是那壟山圍成的一個近300度的弧,這整個形狀的地名叫“合頭灣”。過去進出鳩坑源,得爬那壟山上下,后來打了個質(zhì)樸、粗糙、袖珍的隧道,進出方便了,現(xiàn)在看上去這壟山上有了兩個“洞眼”,一眼水流,一眼人流。
其實從前,外人去鳩坑源,走到這里都有點驚悸。騎馬的下馬,坐轎的下轎,覺得這種地形,一般里面肯定有大乾坤,不可造次,得謹小慎微。但事實上,里面是兩個小小的源頭,大源8公里多,細源5公里不到;整個鳩坑源流域也就48平方公里。不大,不深,不寬,不遠,基本是小家碧玉,而不是跌宕起伏、險峻高聳的,是平和、溫情、低調(diào)微笑的,不是猙獰、暴戾的。這樣的人文性格鋪滿鳩坑源,養(yǎng)滿山山嶺嶺。這里面,從曹家為什么不姓曹,可以找到答案。
曹家現(xiàn)在主要是徐、吳兩姓,也有邵、方等姓,然就是沒有一人姓曹。但為何還叫曹家呢?這還得從元末朱元璋開始起義說起。村里的一段傳說,說明了一切。
元朝末期,曹家居住著曹氏兩兄弟,哥哥叫曹千斤,弟弟叫曹八百。兩兄弟虎背熊腰,力大無比,且又武藝高強,在那一帶很有名氣。傳說他倆能用石磨頭當扇扇風,能用石臼當草帽遮陰。
曹氏兄弟得知朱元璋善待官兵,體恤百姓,就一同到谷雨嶺去投奔朱元璋。在操練時,朱元璋見曹氏二兄弟身手不凡,聰明靈活,就在出兵時封他倆為打頭陣的先鋒將領跟隨常遇春大將軍,帶領數(shù)千精兵,浩浩蕩蕩從鳩坑出發(fā),經(jīng)過賦置源到威坪,一直攻下淳安、桐廬縣城,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曹氏二兄弟名氣越來越大。
這時候,軍中另一名武將康茂財氣量狹小,本領不如曹氏兄弟,就在朱元璋面前誣告曹氏兄弟有野心,想謀取天下。朱元璋偏信了康茂財?shù)淖嬔?,下令殺了曹氏兄弟?/p>
朱元璋失去了曹氏二員猛將,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失利,心事重重、一籌莫展。一天朱元璋測字卜卦,他摸到一個“亥”字,測字先生說:“亥屬豬,豬性嗜糠,惜無槽也。”同時解釋說:“豬與朱同音,糠與康同音,槽與曹音近,你養(yǎng)康殺曹,故與兵機不利,一時難得天下?!敝煸奥勓?,方知中了奸臣計,頓時捶胸追悔莫及。仰天嚎淘大哭了一場。為紀念曹氏兄弟的功德,朱元璋返回曹家,在其門口親手栽下了兩株柏樹,這兩株柏樹歷經(jīng)600年風雨仍然郁郁蔥蔥地屹立著。
后來,徐、吳入居曹家,為紀念曹氏兄弟之德,仍叫曹家村。
老徐說,我們村里過去有三個殿,其中一個殿就是專門供奉曹氏兄弟“曹千斤與曹八百”的。
這種守德重義的品行在鳩坑源蔚然成風,他們重情有義,傳統(tǒng)美德很是圓潤。
這樣類型的村莊,在鳩坑源不在少數(shù),隨便數(shù)數(shù)都有好幾個:曹家不姓曹,劉家不姓劉,姜家不姓姜,邵家不姓邵,潘家店不姓潘,程家山不姓程。更為有意思的是還有個十戶小村叫:施家門前。它的對面從前曾住有一戶姓施的,施姓走后,方姓入住了,但名字還是保留原住民的含義。施家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戰(zhàn)亂時,為躲避戰(zhàn)事,一家老小,從徽州遷至細坑源。施家結(jié)廬而棲,遇茶成友,把野茶樹開墾出來,并不斷進行原種補種,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八卦茶園。茶園內(nèi)品種繁多,方圓幾十里的茶農(nóng)都到這里討要茶種,將此地的茶葉生產(chǎn)推上了一個高度。后來,隨著自己到徽州做茶葉生意,又回到了屯溪。但留下了“施家門前”這個地名,也留下了這里的人文情懷。
潘家店原來是潘氏首居,至1450年,徐延堅遷入此地。潘音道夫婦無兒無女,二老寬厚仁義,極力幫扶徐姓立家。徐延堅知恩圖報,奉養(yǎng)潘氏二老,二老傾其家產(chǎn)傳給徐延堅。潘氏過世后,徐氏宗祠立潘音道的靈位,以供祭祀,并沿用潘家店村名。
村名小小的,仁義綿延的。
這些有意思的村名中,包含著一個很大的信息,那就是住在鳩坑源里的人形成了一個大氣包容、平和寬厚的人文性格,空間狹窄,源里無空曠,但人的內(nèi)心比天大。現(xiàn)在的小源,當?shù)孛耖g叫“細源”,我特別喜歡這個名字,細源,多么具有風情。細細的源,比小小源溫暖多了。在這個源里,有七個自然村,現(xiàn)在合成了一個行政村,村名叫“常青”。無論從什么角度看這個村都是“常青”的,森林植被是常青的,藍藍的天空是常青的,平和的人文性格是常青的,更為重要的是茶葉是常青的。七個村,10幾個姓氏住在這細細的源里,和睦相處,蘊育了像茶葉一樣的人文情懷。
茶葉當如此:溫馴的、清雅的、淡泊的、醇厚的、平靜的、質(zhì)樸雋永的……那天我們在鳩嶺山,隨行的洪培祥邀我們?nèi)ニ易?,我們喝了杯鳩坑茶,起身就要走,洪培祥的家屬一定要留我們吃飯,若不是事情沒做好,我們真的就留下吃飯了。因為,她的語氣與神態(tài),你看不出任何一點包裝與修飾的成分,你看不到輕微的演技,質(zhì)樸、本真、原始的意味,往往是無法抗拒的,像生長在鳩嶺山上的茶葉。
是茶葉讓這條源里的人,具有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源讓茶葉在這里葳蕤。地理、人、茶葉不斷地相互作用,造就了茶葉一樣的鳩坑、鳩坑一樣的茶葉、茶一般的鳩坑人。
瀑布、琴聲與云霧
無論大源還是小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盛產(chǎn)瀑布,而這瀑布又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規(guī)模不大,凌空而下,而很少有貼著石頭而下的。遠遠看去,就像山折轉(zhuǎn)在倒水一樣。心想這不就是銅壺倒水嗎?山谷大地就是巨杯,大自然在斟茶呀。這種圖騰一樣的地形形成的瀑布,如同自然在倒茶,大地回茶音。我在想,若我是畫畫的、搞美術家的,一定到鳩坑茶鄉(xiāng)去,對著瀑布寫生,把那個精粹畫出來。把那個“大”茶畫出來,把那個隱形的茶畫出來,把瀑布倒水畫出來,把仙女斟茶畫出來。那該是一幅怎么樣的景象與韻味喲!
去萬歲嶺要經(jīng)過一個叫大龍門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地形地貌,非常有意思。說實話,我根本不能精準地把這個樣態(tài),描述出來。我面對它,感到十分苦惱,感到自己筆的柔弱、笨拙、無力。但還是要試試看,因為我得告訴大家,有這么個地方,有這樣的瀑布。
那是老林塢村的下方幾百米處,老林塢既在一個山澗里,又在一個懸崖上。《淳安縣地名志》是這么說的:“老林塢”村民由下嚴家遷入,因地處古木繁盛的深山老林鳳山腳,故名“老林塢”。因這個地名我們可以展開想象那里的景象。從大龍門瀑布看,有幾幢房子,似臨崖的。當然這里的崖并不在山澗,而是山澗往山凸走的橫帶上,所以看起來很有高山獨有的韻味。山澗的水一直跳躍而下,由于落差大,這些水要一路跳下。到了大龍門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瀑布,瀑布成幾截,但主要是兩截。這里形成瀑布是理所當然的,由于落差的原因,由于一路往下墜。我稱其為大龍門大瀑布,它在北面,而在大瀑布的西南面,莫名其妙的、毫無道理的驚現(xiàn)一個十分出眾的瀑布。那里有一個高高的斷崖,這個斷崖處在南邊一座山的坡面上,這個懸崖不知怎么形成的。整個地形,這一帶如同塌陷了下去,形成了這么奇怪又復雜的地形。
更為沒道理的是,處在山的坡面上的懸崖,按常理根本就沒有水,但偏偏那里有一泓水,從懸崖而下形成美麗壯觀的瀑布。這一泓水不大,但也剛剛能形成視覺上的景觀規(guī)模,瀑布與懸崖內(nèi)壁之間還有好大的距離。這水便臨空而下,像山上突然的來水,順勢倒入下面的地上。這下面的地上不像一個流水的山澗,而像是剛形成的亂石堆,然后形成一股白花花的水流,因為它要在亂石中跳躍而下。這泓水來得沒有道理,好像就是為了在這里制造一個瀑布才流過來的,好像就是要在這里與另一個瀑布比試比試才形成的。它們在這個叫大龍門的地方形成了各自的不同身姿,而這不同身姿的疊加又形成了,非同尋常的氣象,然后它們在亂石堆中相匯。
這瀑布的非同尋常肯定是這一帶地形非同尋常的結(jié)果,而這地形的非同尋常加上瀑布的景觀效果又加深了地理形態(tài)的奇怪、超凡、不可多得,成為唯一的、為茶斟水的似形又神的樣態(tài)。這個樣態(tài),是遠古時期造山運動賜予鳩坑的禮物,如同一個形成好了的山與澗,又突然塌了下去,形成了瀑布、懸崖與亂石灘。
有大龍門一般來說就有小龍門,確實如此,在更上游,一個海拔更高的小山村柴坦的村口,就叫小龍門。村莊梯形地坐落在一個懸崖之后,進出村都要爬陡豎的臺階。因此,在村口不遠處的水澗,就形成了瀑布。由于此地樹木茂密,這一泓飛下的水注,如隱匿的高人斟水。聞其轟嗡聲,循音見倩影。
大龍門之上是老林塢,小龍門之后是柴坦。都是小山村,一個高一個。是有了龍門才有瀑布還是有了瀑布才有龍門?這個問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瀑布如注,水落處茶園成片,好似某種隱喻。
在鳩坑瀑布隨處可見,尤其是在鳩坑源的里面那些小山村。我所知道的,柴坦、老林塢、胡琴灣、程家山、胡家、嚴村、毛坪、塘坪山、鳩嶺山、石山、避署塢、潘家店等等都有瀑布。最大的瀑布在嚴村的天堂山,何為天堂大家可以展開想象。天堂瀑布在天堂山的深壑幽谷中,分二級,瀑布高70余米。豐水季節(jié),瀑布自斷崖處一瀉而下,如白綾千尺、銀河倒懸,氣勢磅礴、蔚為壯觀。這樣的瀑布配上天堂這個產(chǎn)茶的絕佳地,自然具有非自然效果。
鳩坑的水皆成瀑,瀑像茶壺倒水,瀑布也有聲成樂音。這種山水碰撞出來的聲音,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籟了吧!在高高的萬歲嶺一側(cè)有一個小山村,只有7戶22人。這個村有別樣的名字:胡琴灣。它的名字說明了鳩坑的某一現(xiàn)象,并不像村莊這么顯示“小”?!洞景部h地名志》上是這樣解釋村名的來歷:傳說,清朝時,嚴姓祖先由本鄉(xiāng)下嚴村渦潭遷此,住地兩側(cè)山高坑澗深,流水嗡嗡作響,勝似琴聲,故名“胡琴灣”。怎么樣的地理特點才能讓山澗水發(fā)出勝似琴聲一樣的聲音。是澗水在制造出無數(shù)個高低不一的小瀑布,發(fā)出七個音符一樣的聲音,經(jīng)過兩邊山谷的反射、回音,產(chǎn)生了更為悅耳的音樂之聲,這水如彈奏的手指,這大地如一把琴,這要經(jīng)過多少的地理巧合才能實現(xiàn)這琴聲的效果?胡琴灣代表鳩坑地形如歌如訴的一個特點,而這似琴聲的樂章恰恰與茶葉的精華相匹配的。
琴聲如訴,如歌如夢,如茶淡雅。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是不是就應該云霧繚繞?
說到云霧,一定要說的地方,就是天堂山。此山是嚴村的后山,典型的高山盆地地形,500米的海拔使云霧的存在顯得理所當然,云霧繚繞的山勢一定是高海拔,但高海拔不一定都有云霧。嫁到嚴村二十年多年的萬甜花,對天堂山云霧的體驗十分深刻,她說:我沒看到過沒有云霧的天堂山。無論什么季節(jié)上天堂山,都是云霧的世界,有時濃濃的十米之內(nèi)看不清人形,有時是淡淡的薄霧,有時東一塊西一塊成零散狀。整個地形如一把靠背椅,背面天堂山高聳,東西兩側(cè)低山環(huán)護,中間是二級階地,南面是懸崖峭壁。里、外天堂水就像木椅的二只前腿,自斷崖處跌落,飛銀瀉玉。中部階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終日云霧繚繞,太陽光透過云層形成的漫射光有利于茶樹生長和茶樹內(nèi)部物質(zhì)轉(zhuǎn)換,自古以來就是高山云霧茶產(chǎn)地。天堂山又水源豐沛,冬暖夏涼,是農(nóng)耕社會隱居耕稼的天堂,所以叫天堂山。以階地內(nèi),“吊橋”峰為界,又分為里、處天堂。清咸豐年間,曾有嚴氏子孫為避兵寇,避居于此,形成村落。解放后,村民陸續(xù)回遷下山,房屋傾圮,村莊蕪廢。
沒有村莊的天堂山,成了茶葉的天堂。
另一處霧的世界就是鳩嶺山,是細源的源頭。2019年1月7日,我們到了海拔近600米的一個叫送嫁塘的地方。村里的王榮煥向我們介紹,這是“金龍毛鳳”傳說發(fā)祥地。這一帶有一些幾百年的老茶樹,讓人覺得這里就是鳩坑茶葉的根據(jù)地。站在此山,霧鎖住了目所能及的遠處與跟前。目視前方,許多山頭像筍尖一樣佇立,層層疊疊,霧掩蓋住了山峰以下的大部分,我們能看到的是從霧中伸展出來的山峰。如仙似幻的世界,立即出現(xiàn)。在鳩嶺山的送嫁塘看細源的山,就好象是站在仙境看仙境。此地,是以茶葉為主題的民宿的絕佳地,我們幾個人的看法十分一致,也是努力的方向點之一。
春山半是茶
鳩嶺山送嫁塘有一個傳說,說的是“鳩坑毛峰”茶的來歷,一對叫金龍毛鳳的夫妻與茶葉之間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在鳩嶺山上住著一對年輕夫妻,男的叫金龍,女的叫毛鳳。男的開山種苞蘆(玉米),女的挖地種茶。那時,鳩坑源是睦州到徽州的要道,往來客商腳夫到鳩嶺山都要討茶喝,夫妻倆總是熱情接待,不收分文。后來,過往客人討茶喝的越來越多,屋后崗上和老山崖采的茶葉不夠用,夫妻倆甚是發(fā)愁。這年冬天,來了一位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見夫妻倆愁眉苦臉,就到屋后的茶園里走了一圈,口里念念有詞。不幾日,鳩嶺山上連續(xù)十多天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而屋后崗上和老山崖的茶園里卻是土肥苗壯,生機盎然。第二年,茶葉長勢喜人。采下的茶葉碧綠青翠,清香撲鼻,制成干茶后外觀既如雀舌云片,又似鳳蕊龍團,慕名而來的客商贊不絕口。為了能賣個好價錢,金龍就把老山崖采來的茶叫做“金龍茶”,毛鳳則把屋后崗上采下的茶叫做“毛鳳茶”,一時間,金龍、毛鳳茶聲名鵲起,譽傳浙皖。后來,鳩坑的金龍、毛鳳茶被皇帝選為貢茶,在京城里很有名氣。不過,皇帝忌諱龍鳳二字,就降旨將金龍、毛鳳茶改名為“鳩坑毛峰”茶。
這個傳說有違邏輯的地方,我們可以做一個推敲。鳩坑出現(xiàn)貢茶的事實是唐代,那就是這個時間點,大概是傳說中所說的“古時候”。但傳說里說的金龍與毛鳳一個開荒種玉米,一個種茶葉。種茶沒得說,幾千年前就有了。但玉米是明朝開始從美洲大陸傳到中國的,所以,這里就有時間的錯誤。所以只能是傳說,而且這個傳說,我的理解是“鳩坑、鳩坑人、鳩坑茶”的精神傳記。把所有的鳩坑茶與茶事經(jīng)過人文處理,升華成鳩坑茶魂。金龍是所有的鳩坑男人,毛鳳是所有的鳩坑女人,所有的鳩坑人都是“金龍毛鳳”,都是“鳩坑毛峰”。
細坑源如今七個村,從頭到尾大約七、八里山地,在所有的“緩地、坡地、山地”上,甚至在僅有的珍貴的田里,都種上了茶葉。到了無縫不茶的地步,茶葉使有些像山形的山更加像,到達了形似神現(xiàn)的程度。在入源不遠處就有一個叫“獅子頭”地方,就是這樣的像形茶園。
在方店的村旁,茶園與村莊相依相偎,傳統(tǒng)木結(jié)構房子的“黃白”與茶葉的墨綠形成的反差,具有強烈的畫感。那墨綠的、棉厚的、平緩又成緩弧形的茶園,把村莊包圍了,那茶叢的高度基本到了窗。能被茶葉包圍是什么感覺呢?是在綠中清醒的迷失,是在氧吧里聞著茶葉特有的清香。
石山的村前有一個小塢,這個小塢就是出產(chǎn)青溪龍硯石的地方。這個小塢,有山有水,有空間,只是特別袖珍。所以,我估計曾經(jīng)有一兩戶人家居住?,F(xiàn)在,整個西邊半片山與山腳不多的旱地,都是茶園,都是那綠得透明又綠得滴汁的世界。那種行行成幾何圖形,那種條條成塊,那種叢叢成整叢,那種梯階成綿亙的圖畫,十分讓人驚動。
茶的世界,茶園的世界,由它演繹的世界。
有這么一個謎語,謎面是:青山枝頭葉婷婷,皇帝賜我第七名,天下無人不愛我,家家少我不成人。我不用說什么,大家都能猜到謎底:茶。
鳩坑的主源,大約有15里,它的源頭有一條大名鼎鼎的山嶺,萬歲嶺??吹竭@個名字感到有點像皇家之嶺,其實它原先叫谷雨嶺。這兩個都是好名字,叫起來順口,品起來有味,又像茶葉。這個嶺與朱元璋有關,因為他在那里曾屯兵多日,留下了許多與他有關的名字。有一說法,萬歲嶺是朱元璋命名的,但我覺得這名字應該是來自民間,而且一定是朱元璋百歲之后。不管怎么說,這條嶺這個地方承受得起這個名字。
涼水洞,并不是一個洞,而是一山澗水的發(fā)源地,只是它流出的方式有點像從洞里出來,所以叫它涼水洞。當然這樣叫十分的好,把一個不太起眼的地方叫成了:抒情、深厚、歷史。我估計這泓泉水就是鳩坑源溪的起點。當年就是這條小溪供朱元璋部隊飲用,所以,這溪有福氣,也因有了“涼水洞”這名字而流芳千古。
在涼水洞的后山上,有許多士兵的墳墓,當?shù)厝藬?shù)過有108堆,這個數(shù)字不知是精準的還是大概的,反正現(xiàn)在這里就叫:108堆墳。在這一帶的還有一個地名叫:打鐵巖。這個名字看起來與朱元璋無關,但曾是他的辦公室。這是一個類似于洞一樣的地方,天然如屋。還有一個地名,與朱元璋緊密相關:女兒墳。這是綿亙幾片山的一角,它的周圍都是茶葉。當年朱元璋的女兒違反軍紀被斬,就葬在這里。與茶葉相處了幾百年,那是她的幸運,茶葉才是常青常綠的。后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女兒墳,這是茶葉的世界。翻過一片山崗,還是茶葉,這里與萬歲嶺差不多高了,萬歲嶺海拔740米。這個地方有個非同一般的名字:老茶栬下。柴坦村的嚴華元,指著自己的茶園跟我們說,老茶栬下我有4畝茶葉。
我們抬頭望去,茶園之后是茂密的植被,可能也有野生的茶葉。老茶栬下,這名字多么有形象感。栬在淳安就是樹樁、根部的意思。這樣的地名出現(xiàn)在這里,是多么的貼切又合適。這一大片,一個又一個山坡山凹山崗山岙都是茶園,在萬歲嶺頂看兩邊,那邊是安徽,這邊是鳩坑,基本是看茶園的形態(tài),比的也是茶園的規(guī)模和質(zhì)量。兩省之間這茶葉成為重要媒介,如同萬歲嶺的另一種形式。兩地茶葉的交流,兩地茶葉的貿(mào)易,兩地茶葉的采摘互幫,是柴坦村與安徽之間的交往變成“同鄉(xiāng)”。柴坦村里有80%的人娶的是安徽女人,這是深度交流的結(jié)果,又促進和睦親善。
柴坦村離萬歲嶺不到千米,處在一個山的鈄坡上,梯級面上。在萬歲嶺下來的一個山崗上看它,這個村莊的風情立即顯現(xiàn)。它為山增添了煙火氣息,為這廣大的地理空間布上了人的蹤跡。二十幢房子布滿其間,立馬給謐靜的山鄉(xiāng)增添了無聲的分貝。如果是冬天,雪落屋頂,靜悄悄白茫茫一片中,只有房子露出幾個眼,與大自然在對話,形成一種新的平衡。如果是春天,漫山除了茶葉之外的植物都露出花朵,吐出新葉,是蓬勃似百態(tài)。柴坦,其實叫“柴碳”,后來諧音成柴坦。這個海拔630米的高山村,諧音為柴坦,是村民對平坦的向往嗎?
嚴華元的家屬也是安徽嫁過來的,如今她的鳩坑話已與別人無任何差別,已完全消融在這方山水間。他說現(xiàn)在已離不開這里,是因為他離不開茶葉,離不開萬歲嶺下的獨有空間。他說倆口子伺候著十幾畝茶園,光這項就有3、4萬的年收入。比嚴華元小十幾歲的嚴華勝是老林塢人,老林塢離柴坦就兩里路,但都是上坡路。他有二十畝茶園,有一半在柴坦上面,其中5畝在女兒墳。所以,他經(jīng)常要到柴坦來干活。跟著他一起的是一條叫“灰狗”的狗,它每天一出門就跟著他出門。一會在前一會在后,好像它是向?qū)?。那天去萬歲嶺的路上,它大多時候都在前邊跑,無論你去何方,它都能及時出現(xiàn)在你的前方,很是神奇。這狗也是萬歲嶺的???,估計它是少有的出個省的狗。在老林塢去柴坦的路邊,有各式各樣的茶園,其中有一大片剛種下不久的茶,上面有牌子:鳩坑種基地。鳩坑種是全國十大良種之一,這才叫了得,才是鳩坑與茶的最好注釋。
天堂山的云霧撫揉出了只長在天堂的茶葉,長在這里的茶葉其品質(zhì)絕非一般。天堂山是嚴村的驕傲,也是它的寶貝。村里有位去世沒幾年的老師嚴華云,寫了一幅對聯(lián),很有內(nèi)涵,也很精彩:
云封頂谷千山外
霧鎖毛峰萬壑中
頂谷與毛峰是鳩坑的兩個茶,這茶是產(chǎn)在如此優(yōu)質(zhì)無雙的地理空間。鳩坑茶是先有頂谷茶再有毛峰茶,毛峰是頂谷發(fā)展而來的。所以,現(xiàn)在的“鳩坑毛峰”是真正的鳩坑基因與鳩坑風骨的茶葉。我有一位江蘇揚中的同學范繼平,對“鳩坑毛峰”有著十二分的喜愛,凡是網(wǎng)上有關于鳩坑的信息,他都眼睛一亮。年初還發(fā)了一條有關鳩坑的網(wǎng)上信息給我。我說:“你下次來千島湖,我一定要帶你去鳩坑走走看看,一定讓你上上萬歲嶺,上上天堂山”。
77歲的嚴嫩仂,跟我滔滔不絕,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的來自天堂山的茶葉加工而成的干茶,在全省茶葉評比中得到了第一名,今天說起這個事,還是驕傲無比。他還向我回憶起小時候的一件事,在他還是幼兒時。他父親與來自安徽、福建、山東等地的人,聚集在他家,擺弄茶葉。后來,他才懂得這是他們在改良頂谷茶的技藝方案。而今回憶此事,他覺得特別佩服父親對茶葉的執(zhí)著。頂谷茶是鳩坑茶的傳統(tǒng),后來在嚴村的村口之外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地名:頂谷坪。
從頂谷到鳩坑毛峰(毛尖)是鳩坑茶的生長史,是鳩坑茶農(nóng)千年的智慧結(jié)晶。目前在鳩坑有九家專門加工茶葉的公司,在堅守傳統(tǒng)中研發(fā)發(fā)展。唐圣茶葉公司就坐落在胡家,胡家的上游就是源頭的兩個小源。唐圣公司守著兩座古橋,一座是它門口的“官升橋”,一座是兩水匯合處的萬歲橋。古老的橋才有這樣的名字,這兩座橋上走過多少茶客,又走過多少茶農(nóng)?那天接待我們的是唐圣老總陸發(fā)田的女兒陸玉鳳,她的年輕讓我們覺得與茶葉很不搭,其實是小看她了,走進她辦公室她正在電腦上查閱資料。她給我們上了“鳩圣紅茶”,這是唐圣公司開發(fā)的新品種。她介紹說公司目前在制造傳統(tǒng)“毛峰(尖)”的基礎上,加快紅茶開發(fā)步伐,計劃向黑茶進軍。公司在老家程家山擁有基地300畝的一部分,還與700戶茶農(nóng)簽有協(xié)議。
她與我們侃侃而談,從茶葉的歷史到發(fā)展方向,她突然自言自語:“從團茶到散茶,與朱元璋有沒有關系?”我尷尬一笑,我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當然她壓根就沒想讓我們回答,她只是用問別人方式在給自己鼓勁。當她認識到給客人帶來尷尬時,忙說:喝茶,喝茶。
“唐圣公司”上游,過完萬歲橋后往正南走還有一個村莊叫:塘坪山。它的海拔有530米,比這個村更有名更吸引人的是一株茶樹,整叢樹有40平米,被稱為茶樹王。多年前,我就把它拍進一個電視專題片中。這次去,我覺得鄉(xiāng)里對它周邊的地理環(huán)境進行了整理,說明來人已越來越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牌子:鳩坑茶樹王。題字的落款是浙江省原政協(xié)主席周國富,不是說有領導題字才重要無比,而是它的龐大,它的重要,足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周主席也在關注它,并愿為它“做做廣告”。
就這意思。像茶葉一樣平淡、雋永,不張不顯又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