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詠怡
【摘要】兒童忽視是目前國際上備受關注并日益得到重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國內外兒童忽視對聾啞兒童產生的影響等相關研究,論述不同類型的忽視對聾啞兒童造成的影響,認為聾啞兒童忽視在聾啞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不容忽視,今后可從多角度對聾啞兒童忽視的影響因素、危害等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聾啞兒童;兒童忽視;心理健康
國內外的研究均表明,忽視(neglect)將會對兒童認知、社會情感及行為發(fā)育產生嚴重的短期或長期危害,而這些對兒童發(fā)育的傷害甚至是不可逆的。聾啞兒童,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聽力障礙,以致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存在更大的障礙,從而導致他們可能遭受更為嚴重的忽視,而這些忽視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一、兒童忽視
1.兒童忽視的定義
目前國際上對于兒童忽視并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確切的定義,最新的定義是由英國阿伯丁大學Golden名譽教授等人于2002年提出的:兒童忽視是指由于監(jiān)護人的疏忽而未履行對兒童需求的滿足,以致危害或損害了兒童的健康或發(fā)展。我國潘建平教授提出又一對于兒童忽視的定義:兒童忽視是指長期嚴重的忽視了對兒童基本需求的滿足,以至于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健康和發(fā)展。后者強調了忽視是長期持續(xù)的,短暫偶然的忽略并不會對兒童產生過多的危害。但無論是哪種定義,均強調的是監(jiān)護人對兒童造成的傷害是由于疏忽而非故意為之,這一點就將忽視與兒童虐待進行了區(qū)分。
2. 兒童忽視的類型
根據目前國際上的定義,研究者們普遍將兒童忽視分為4個方面,即軀體忽視、醫(yī)療忽視、情感忽視、教育忽視;也有一部分的研究者認為還應該包括或將其進一步細劃為安全忽視、社會忽視、營養(yǎng)忽視等。本研究主要關注兒童忽視中的軀體忽視、情感忽視、安全忽視及交流忽視。
二、兒童忽視對聾啞兒童的影響
1. 軀體忽視及安全忽視
軀體忽視反映忽略對孩子身體的照顧,如衣著、食物、住所、環(huán)境、衛(wèi)生等。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是人的第一層次的需要,對聾啞兒童軀體上的忽視代表對聾啞兒童最基本需求的忽視。生理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的最低級要求,是一切需要產生、發(fā)展以及滿足的基礎,當聾啞兒童連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那么個體的生理各方面的功能就無法正常啟動,他們會感受到其生命受到威脅,這將會直接影響其正常的日常生活。例如,當聾啞兒童處于饑餓、寒冷的狀態(tài)中時,他便無法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也會導致其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暴躁易怒,容易與人發(fā)生沖突,嚴重影響其社交生活。
狹義上的安全忽視反映由于疏忽孩子生長及生活所處的環(huán)境存在的安全隱患,從而使兒童遭遇了健康和生命危險,而更廣義的安全忽視包含了心理安全忽視和生理安全忽視兩重含義。安全的需要是人的第二層次的需要,當聾啞兒童受到較高程度的安全忽視時,他們將可能處在健康與生命隨時受到威脅的處境當中。例如,當聾啞兒童遭遇危險時,如果未曾被告知可行的應對方式,那么他很有可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放棄應對或者是采取錯誤或過激的應對措施,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將可能對聾啞兒童造成嚴重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后果。
對聾啞兒童的安全忽視和軀體忽視會導致他們連最基本的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對于心智的各個方面都還未成熟的聾啞兒童來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更多地是想辦法從其他途徑滿足被父母忽視的生理及安全需要,而不是去進行更多的社交活動。同時,連最基本的需求都無法被滿足,他們也就更少地會有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并且還會使其產生生存上的焦慮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嚴重阻礙了聾啞兒童自我功能的發(fā)展。
2.交流忽視及情感忽視
交流忽視指由于疏忽了與孩子的交流,導致監(jiān)護人與兒童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兒童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偏差。Marschark等人于2001年在對聾啞學生的相關研究中發(fā)現,童年早期與主要撫養(yǎng)者(父母)的交流,在他們在身心各方面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語言、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fā)展產生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交流方式本身。因此,影響聾啞學生認知、社交和情緒等各方面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交流中是否能夠被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分為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言語溝通包括口語溝通、書面溝通等,非言語溝通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副語言等。在聾啞兒童與父母的溝通過程中,對于聾啞兒童,他們的聽覺障礙會使得他們只能通過書面溝通、手語或者是觀察父母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接收父母傳達的信息,相較于正常兒童,就缺少了口語溝通、副語言等溝通方式。對于聾啞兒童的父母,他們也只能通過以上途徑來了解孩子的意圖。書面溝通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并且對聾啞兒童的語言文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手語則需要經過系統(tǒng)學習且表達受限,而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聾啞兒童與其父母之間的溝通在信息源、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饋上都存在著很大的溝通障礙。這些溝通障礙使得雙方難以理解彼此甚至產生誤解,導致聾啞兒童的父母無法及時滿足聾啞兒童的需求,聾啞兒童也無法很好地理解父母傳達的內容。當溝通雙方發(fā)現花費大量時間溝通,卻難以正確傳達自己的意思或感受時,這種低質量、低效果的結果又會影響雙方溝通的頻率,彼此間產生更大的隔閡。
情感忽視是指缺少對兒童的情感需求的滿足,監(jiān)護人沒有給予兒童心理、精神、感情方面足夠的關心和關注。情感需要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屬于一種高級需要,并且它是最容易被兒童感知到的,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因此當聾啞兒童感受到情感上的忽視時,必然會對他們產生負面的影響。從依戀理論的角度來看,當聾啞兒童無法從父母處得到足夠的情感回應及關注時,可能會使聾啞兒童形成焦慮型或回避型依戀,會導致其無法對自己產生正確的認識,在建立個體自我模型時對自身持消極評價。同時這也使得聾啞兒童無法很好地發(fā)展自己的情感功能,在與他人的相處中與他人共情,從而影響聾啞兒童發(fā)展其社交功能,直接影響到聾啞兒童在生活中難以形成良好人際關系。
三、策略
綜上所述,兒童忽視對聾啞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其中對于聾啞兒童來說,可能會遭受到更大程度的交流忽視,而交流忽視又伴隨著更多方面的忽視情況,因此結合聾啞兒童的實際生活提出以下幾點改善的策略:
1.家庭方面:加強與聾啞兒童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注意雙方對信息的理解是否一致,多種溝通方式并用,盡量減少在溝通過程中由于理解差異產生的誤解。滿足兒童生理及安全上的基本需求,以使其產生對更高層次需要的追求,促進其認知、情感及社交方面的發(fā)展。增加親子活動,給予聾啞兒童更多的關懷與關注,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2.學校方面:善于發(fā)現聾啞兒童的個體優(yōu)勢,鼓勵其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良品質,給予聾啞兒童更多積極正面的評價,促使其對自身能進行更多積極的自我評價。教學上加強安全、生理方面的教育,并發(fā)掘聾啞兒童的個體潛能,對其進行生存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促進其產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個體自尊及自我效能感,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潘建平,李玉鳳.兒童忽視研究的最新進展[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5,26:378-381.
[2]Golden,M.H., Samuels,M.P., & Southall,D.P.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neglect and deprivational abuse[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03,88:105-107.
[3]潘建平,楊子尼,任旭紅.中國3~6歲城區(qū)兒童忽視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6:258-262.
[4]Frank Falkner.Workshop on Neglect.International Child Health[J]. A Digest of Current Information,1997,8(3):43-44.
[5]Daley.& Karie Campbell.Child abuse and neglect[J].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3,15:216-225.
[6]Marschark,M.,Richardson,J.T.,Sapere,P., & Sarchet,T.Approaches to teaching in mainstream and separate postsecondary classrooms[J].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2010,155(4):481-487.
[7]Hintermair, M. Parental resources, parental stress,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J].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 Deaf Education,2006,11(4):493-513.
[8]Silvestre, N., Ramspott, A., & Pareto, I. D. Conbersational Skills in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Self-Concept in Deaf Students[J].Journal of Deaf Studies & Deaf Education,2007,12(1):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