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丹
“同課異構”教研指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根據(jù)不同教學設計對不同學生實施教學,并在之后圍繞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的問題或現(xiàn)象開展對比性研討的一種優(yōu)化課堂的教研模式?!巴n”指同樣的課程(或教學)內容,“異構”指不同的課程(或教學)設計和實施。在同課異構中,“同課”是基礎,“異構”是發(fā)展,“構”是核心、是靈魂。
高三政治“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復習課,因有專家引領、同課異構而改變了課堂的樣態(tài)。原本以知識歸納、知識強化、考題訓練鞏固為主的常態(tài)教學設計,在專家的指導下、在教師的智慧碰撞中發(fā)生了轉變。
在求同與存異中,啟迪教師智慧
過程中,教師甲和教師乙向參加研討的專家和教師闡述各自“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復習課的教學設計,回答專家和教師的提問,接受專家的指導和建議,進行教學設計的修改與完善。
對教師甲的教學設計,專家提出了具體的意見:關于知識技能,教師甲需要關注“政治學科——政治生活——本單元——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與脈絡,不僅要打破單元界限,也要審視模塊間的相互滲透。以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概念知識的思維導圖最能體現(xiàn)知識架構和知識體系,畫出知識的思維導圖最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思維,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關于過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最重要的是回答“如何做”,“做”是路徑問題,路徑的脈絡清晰,可行性才能得到保障。而路徑遠遠不止一條,如“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可通過“權力”和“權利”兩個概念,來構建公民與政府的知識結構圖,指導專家在黑板上畫出供教師參考的知識結構圖(圖1)。
研討后,教師甲將教學設計做了調整,最終形成了新的教學設計,以展示、交流、評價思維導圖為場景生成課堂活動,以“速配”方式由學生自行結組,學生之間互講、互教、互評,一起探究習題的準確答案,并嘗試對問題進行小結。學生活動結束后,教師為學生提供支持性服務。
教師乙在聆聽專家指導后,完全否定了自己原本的設計,向大家表達了喜歡“一例到底”的自我教學習慣,并闡明自己原教學設計中學生主體落實不突出,對原教學設計提出了顛覆性的方案。因此,專家提議教學設計就從“一例到底”論起。教師乙以“北京大興國際新機場建設”為事例,闡述“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復習課的教學設計。
教師乙認為學生對“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知識理解不夠系統(tǒng),對習題雖有分析但欠缺提煉,審題與分析不夠準確,因此在答題時會出現(xiàn)答案不夠完整、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將同課異構的出發(fā)點定位在“高考題”上,以“北京大興國際新機場建設”為例,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命出一道高考模擬題,并按“時事——試題——知識——答案”的思考路徑說出命題理由,講出考查知識屬于政治學科中哪一模塊的哪一知識點,并指出核心概念是什么。
對學生的教學不能重復,選擇了理念方向,還需規(guī)劃教學路徑。有了基于“命題”異構的起點,對發(fā)展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實施預判。針對教師乙的教學設計,參與討論的教師們提出假設:授課教師提前向學生們布置作業(yè),學生梳理本單元知識和已經(jīng)接觸訓練過的試題,立足真實的自我,結合自己的疑問進行立意命題,講述自己的觀點想法,期待共同探究、共同提升。指導專家指出,由于學生已經(jīng)完成高中政治四個模塊“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的學習,學生命題的側重點完全可能脫離本模塊,未必聚焦在政治生活本單元本節(jié)的內容,因此,可以采用模塊站隊的方式分組,以小組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鑒于分組的可能結果,專家提議其他教師分別進入不同模塊的小組,進行探究指導;在課堂活動未發(fā)生前,主講教師要注意學生思維動態(tài)的把握,有所準備;課堂活動中注意觀察學生、觀察課堂上的變化,及時記錄自己在課堂上的思考,以供深入探討;在后續(xù)發(fā)展上,主講教師可以將“一例到底”風格延續(xù),復習經(jīng)濟模塊及其他模塊時仍可以以“北京大興國際新機場建設”為例,以案例為主線,實現(xiàn)學科知識、模塊應用的橫縱貫通。
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手段,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在“同課異構”的課堂上,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得以落實,學生“動”的特點突出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暴露了,教學的氛圍改變了。
在教師甲的課堂上,首先由一位學生展示自己的PPT,以不同的時事圖片為樣例,與同學們對應“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進行簡單的知識互動,引出三位學生思維導圖的順序展示。第一位同學的導圖按概念的層次繪制;第二位同學的導圖以政府與公民的互動為線索繪制;第三位同學以列表格的形式體現(xiàn)知識結構。三位學生依次講解自己的導圖或表格,同學們聆聽辨析、比較消化,感受不同思考路徑建構的知識框架,感受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其次,在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以高考文綜卷為例,學生小組探究、展示答案,對如何提取、分析、把握信息進行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導圖和答題結果進行點評,回答學生的質疑,指出答案及理由供學生參考。整節(jié)課,教師占用的時間很少,主要是對學生發(fā)生的問題及產生的質疑的回饋,簡潔明了。
在教師乙的課堂,首先播放“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視頻,展示國家批準立項、系統(tǒng)規(guī)劃、拆遷安置、整體建設、即將竣工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事例的鮮活與完整。視頻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迅速分組,各組依次闡述自己的命題、答案和依據(jù),并在組內討論探究、判斷評價,最終歸納給出小組內典型的、準確的命題樣本,對有疑問、爭議性的命題進行匯總。這種課堂管理模式雖開放,但不逾矩,授課教師始終圍繞政治生活主題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互動。
教育的魅力在于學生的主動獲得,教師的精彩短評、形同新機場俯視圖的單元知識結構圖,讓課堂有了一個完美的結束。課堂看似松松散散,但學生全神貫注地思考,爭先恐后地交流表達,面紅耳赤地爭論,可謂“動生思,辯增慧”。
同課異構,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猶如主動關上了一扇門,卻要設法打開一扇窗。相同的內容、目標,相近的學生,卻需不同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行為。這種教研方式始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著教師思維方式的改變。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qū)興華中學)
責任編輯: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