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一、教師為什么要做課題研究?
1.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于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要適應素質(zhì)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jīng)驗型”轉向“科研型”。
2.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xiàn)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
3.有助于養(yǎng)成嚴謹?shù)墓ぷ髯黠L。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
4.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學意識。做課題時少不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yǎng)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
二、課題研究的一般途徑。
(一)課題研究的過程與階段劃分
課題研究一般是按照以下流程來實施的:
選題——學習與查閱資料——課題申報與課題評審立項——開題論證——開展研究——中期評估檢查——完成研究報告,申請結題——評獎推廣。
(二)關于選題
1.選題的基本原則:
一是前瞻性原則,對象要新,視角要新;二是科學性原則;三是可行性原則,選題要與客觀實踐相符,可實現(xiàn);四是價值性原則,要能夠運用于教學實踐,有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五是明確性原則,選題能夠準確反應各研究要素的內(nèi)涵和外延。
2.選題注意事項:一是從實際出發(fā),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二是不要貪大求全;三是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著手,要有問題意識,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在平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教學經(jīng)驗;四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選課題從哪些方面入手
⑴從有關部門發(fā)布的課題指南中得到課題
⑵從教學實際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中提出課題
⑶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課題
(三)關于方案設計
設計方案的基本框架:課題名稱、問題的提出、研究的依據(jù)和研究假設、研究的內(nèi)容、研究的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步驟、研究保障、成果預測、課題組的組成及分工、經(jīng)費預算、資料附錄。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都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這里介紹幾種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diào)查法
即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現(xiàn)實狀況的有關材料,以此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規(guī)律的方法。基本步驟為:選擇課題→確定調(diào)查對象→選擇調(diào)查方法→制定調(diào)查方案→開展調(diào)查→分析調(diào)查資料→撰寫調(diào)查報告。
2.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就是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從而找出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包括圖書雜志、電子資源、檔案文件、會議資料等?;静襟E為:確立課題→搜集文獻→閱讀文獻、做好摘記→分析文獻→得出結論、提煉觀點。
3.實驗法
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在教育實踐中采取的“假設—求證”活動?;静襟E為:提出研究假設→選擇實驗對象→進行前測→開始實驗→進行后測→對檢測結果統(tǒng)計分析→撰寫實驗報告。
4.案例法
以具體的事例、題例、課例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認識、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出一些更為積極的教育方法的過程?;静襟E為:確立案例(比如教學設計)→呈現(xiàn)案例發(fā)生的過程(比如教學實錄)→分析和診斷案例(比如教學反思)→歸納結論、得出啟示。
5.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強對實踐活動及其所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步驟:計劃→行動→觀察→反思。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xiàn)形式
報告類主要包括:
1.結題報告:結題報告是一種專門用于科研課題結題驗收的實用性報告類文體。它是研究者在課題研究結束后對科研課題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進行客觀、全面、實事求是的描述,是課題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課題結題驗收的主要依據(jù)。
2.哲理型論文:用深刻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論證來說明問題,一般應用于理論性研究成果。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確鑿,論述嚴密,清楚展示理論觀點和體系的形成過程。也稱學術論文。
3.實驗報告:在教育科研活動中,針對某個做法或某個教育問題,運用以實驗為主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觀測、分析、綜合、判斷,如實、系統(tǒng)、科學地將其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寫成文章,就是教育實驗報告。
4.經(jīng)驗總結:對教育經(jīng)驗活動及經(jīng)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從而揭示教育實踐的客觀規(guī)律。
5.調(diào)查報告:根據(jù)教育實踐的需要和預期的目的,運用觀察、測量、采集、詢問等調(diào)研手段對有關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后寫出的書面報告。研究者可以進入現(xiàn)場考察,也可間接調(diào)查。
三、當前課題研究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
1.前緊后松,無影無蹤。一些課題立項后并沒有開展實質(zhì)性的研究,形成開題放“響炮”,研究放“空炮”,結題放“啞炮”的局面。
2.人浮于事,兩手空空。課題立項后,課題組成員沒有落實分工。人浮于事,課題組名存實亡,只有一兩個人做點事,其他人都是空掛名享受成果,到結題的時候手上幾乎沒有有價值的資料。
3.注重形式,忽視過程。很多課題就是匆匆開題,迅速結題,沒有過程,結題報告中的結論是事先都有了的。通常的做法是:做幾節(jié)課,寫幾篇文章,套上新的理念,貼個新標簽,升華一下,就宣稱解決了重大難題,意義深遠,徒有其名,而無其實。
4.跟風而上,創(chuàng)新不足。課題研究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不是跟風,著作要讀,專家的理論要學,研究的方法要學,但不能總停留在“復述”的層面上,要想辦法使專家的理念、方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陸軍裝甲兵學院士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