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自洪禹平教授在《北京文學》上發(fā)表《誤盡蒼生是語文》到今天溫儒敏教授主導語文革新,語文成為萬眾矚目的“拉分王”,語文流派如雨后春筍,群文閱讀方興未艾……然而長期以來,語文課堂仍飽受“低、差、慢、費”和“高耗低效”之詬病。究其癥結(jié),無非是熱衷于背離原點和常識之煩瑣解析或荒唐論證,不少教師視《教學參考》與“名師課例”為金科玉律,循規(guī)蹈矩,依葫蘆畫瓢;學生則亦步亦趨,“傀儡戲”般在陣陣掌聲與喝彩聲中紛紛掉入教者事先挖好的美麗“陷阱”,至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則鮮有人問津,“語感”“靈性”和學科素養(yǎng),更無從談起……如何徹底改變目前高中語文課堂這種尷尬處境?除了提升教者專業(yè)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之外,將著力點放到回歸原點和常識,構(gòu)建有效乃至高效的語文課堂,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詩意生長之路,無疑是一條終南捷徑。
精心備課,不打無準備之仗
有些老師為了應付檢查和考評,備課或照搬教參,或網(wǎng)上搜索打印,或長年累月使用紙頁發(fā)黃的老教案。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構(gòu)建有效的語文課堂,老師不精心準備,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需的根基。于漪老師曾說,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她都事先寫下來,反復修改,滿意之后才轉(zhuǎn)化成口語。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何時候都不過時。
語文教師在假期里要通覽教材,高屋建瓴地構(gòu)建學科知識體系。2017版教材編排由原來的按文本變成了按主題,我們必須弄清楚每一個主題在整個高中語文教材體系中的目標和定位,弄清楚每一篇具體文本在每一個具體主題中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教者方能自信地引領學生與編者和文本進行平等對話,而不至于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語文老師備課尤其要強調(diào)“素讀”,不借助教參、教輔,不看文本相關解讀,自己琢磨領悟,然后帶著自己“素讀”時的體驗、疑惑和心得,仔細研讀教參和專家解讀。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至于先入為主,一知半解,才能同編者和文本進行平等對話,課堂才能閃耀思想的光芒、流淌靈性的詩意;我們才不至于淪落為毫無思想的“搬運工”和“傳聲筒”。
參考文獻和教材延伸內(nèi)容,是語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八刈x”后我們需要進行延伸閱讀,如利用中國知網(wǎng)的搜索引擎,查詢與文本有關的最新學術(shù)成果,站在巨人的肩上,從不同角度透視教材,在豐盈學識的同時,自然蓄足了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底氣。
備課時,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實際,根據(jù)其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來選擇教學切口和設計教學提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預設教學過程時,要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切實從學生的視角切入,把預設的重心從“如何教”轉(zhuǎn)移到引導學生“如何學”上來。既不能高估了學生而蜻蜓點水,也不能低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包辦代替,要千方百計充分調(diào)動其學習的主動積極性。
身為語文教師,還有一項重要的備課——閱讀。倘若不熱愛閱讀,或者對課標推薦的名著自己都沒讀過,就無法指導學生閱讀,無法走進學生內(nèi)心,和他們平等交流。教師不僅要擁有“一桶水”乃至“一缸水”,還要時時打量自己這“一桶水”“一缸水”是否清澈見底、鮮活如初,否則,就算你擁有再多的陳年舊水,也無法滿足學生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所以,語文老師要像蜜蜂那樣,博采眾花之長,無論文史哲語修邏,還是天文地理音樂美術(shù)都要有所涉獵,不能只盯著教參和教輔。
隨機應變,不讓預設牽著走
俗話說得好,“將軍的戰(zhàn)場,老師的課堂”。無論預設多么完美,關鍵要看課堂上如何落實和生成。構(gòu)建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才是主戰(zhàn)場。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所有教學行為自然應當服務于學生更好的學,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視了教師主動積極的“教”;但倘若時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生淪為課堂的奴隸或傀儡,課堂就會一潭死水,缺乏應有的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既要革除“滿堂灌”和“一言堂”之流弊,也不能當“甩手掌柜”;既要將課堂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又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簡言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也是指導、啟發(fā)和引領的中心,二者相輔相成。
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對千變?nèi)f化的課堂情景,任何完美的預設都有可能被打亂節(jié)奏。教師要根據(jù)實際需要,將問題轉(zhuǎn)化為可利用的寶貴資源。精彩的課堂,不是預設得完美無缺,而是教者能點石成金,巧妙應對突發(fā)情況,根據(jù)學生臨時發(fā)問,合理引申、機智追問。
每一堂課,教師最好抓住一兩個關鍵點,根據(jù)課標和考綱要求,聯(lián)系教材和學生實際,精心設置一個主問題和兩三個輔問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循循善誘帶領學生走進真相。同時,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倘若我們的課堂“千年同唱一首歌”,一開口,學生就知道你要講什么,他還會有興趣聽下去嗎?“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眹鴮W大師陳寅恪先生的四個“我不講”,使他的每堂課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正確看待合作探究和多媒體。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合作探究和多媒體教學深入人心,這本是課改之大幸,學生之萬幸。但不少教師在運用合作探究和多媒體教學時徒有其形,弄丟了魂,致使課堂走向了反面。所謂“合作”,須得有合作之資本,倘若學生課前沒有充分思考和探究作為前提,所謂的“合作”則有可能蛻變?yōu)榕月?倘若一看就懂無須“探究”的東西,還要裝模作樣讓學生“合作探究”,“探究”則會淪為噱頭。此外,多媒體教學給語文課堂帶來了新革命,但不少人本末倒置,致使工具替代了主體,拐杖變成了主人。
對接學生生活,讓課堂詩意盎然。對某些教學疑難問題,如果教者循規(guī)蹈矩煩瑣分析,學生往往云里霧里。如果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則能讓學生靈感乍現(xiàn),豁然開朗。比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時,我讓學生思考:課文倒數(shù)第三段中“滿園的創(chuàng)傷使我的心仿佛又給放在油鍋里熬煎”中“熬煎”能否換成“煎熬”呢?學生一臉茫然,我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舉例辨析“熬”和“煎”的區(qū)別。學生聯(lián)想到“煎雞蛋”“熬豬油”“熬骨頭湯”,體悟到“煎”的時間比較短,但瞬間強度比較大,而“熬”的時間比較長,小火慢燉,脫骨化肉,程度非常深。聯(lián)系本段開頭“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可以看出,作者內(nèi)心所受折磨的時間之長,苦痛之深。學生自然能體悟出“煎熬”主要突出“短時間難以忍受的折磨”,而“熬煎”則強調(diào)長時間的苦難折磨和無法排解的憂愁。如此一來,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強烈的語境意識,而且容易咂摸出濃濃的語文味兒。
冷靜反思,收獲別樣精彩
課后反思是教者反躬自省的最佳路徑。長期堅持對每節(jié)課進行冷靜的反觀,努力探尋課堂得失的經(jīng)驗和教訓,并潛心探究,努力將問題轉(zhuǎn)化成特色資源,將點滴收獲累積起來,稍加打磨,就有可能集腋成裘,收獲別樣的精彩。
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是否真正將課堂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是否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示范引領和啟發(fā)誘導作用;反思課前預設是否契合學情和教情,課堂生成是否靈動自然、水到渠成,課堂提問能否調(diào)動起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課堂追問是否藝術(shù)睿智、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有章可循;反思教學策略和導學策略是否科學合理,課堂上是否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的“偽合作”“偽探究”;反思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是否恰當,課前導入是否個性而新穎,課堂各環(huán)節(jié)銜接是否自然,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整堂課是否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反思這節(jié)課有哪些環(huán)節(jié)還存在問題,如何補救,哪些是得意之處,并探尋成功之源,及時將這些“珍珠”擦拭收藏,以待不時之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一名教師,須有海納百川之胸襟,博采眾家之長,永立課改潮頭,切忌故步自封,妄自尊大。
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教學雖是“遺憾的藝術(shù)”,但只要我們在課前沉下心來,精心準備,課堂上就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課后冷靜反觀,集腋成裘,假以時日,我們的課堂將魅力四射,我們的教育人生將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