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彤
摘 要:無題詩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類別,此類詩歌的代表人物非李商隱莫屬,李商隱的無題詩看似沒有標(biāo)題,實則表達的感情強烈深刻??v觀《無題》現(xiàn)有英譯本,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不盡相同,有的未能發(fā)掘和譯出其深刻內(nèi)涵,有的則是對原文的內(nèi)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本文通過對比許淵沖、卓振英、A.C.Graham三人的譯本,賞析各自譯本的特色從而探究《無題》的最好的英譯方式。
關(guān)鍵詞:《無題》;許淵沖;卓振英;A.C.Graham;對比
一、引言
中國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譯已有400余年歷史,典籍英譯最早始于16世紀(jì)傳教士對于中國典籍的翻譯,他們對于典籍的翻譯雖是出于傳教目的,但客觀上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好的譯作會為外國讀者了解中華文化提供有益幫助,本文選取許淵沖、卓振英、A.C.Graham的三種《無題》英譯本進行分析,通過對三譯本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對比賞析,總結(jié)和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譯作的優(yōu)缺點,找出翻譯誤區(qū),發(fā)揚譯本優(yōu)點。
二、《無題》原文分析
本首《無題》全詩為:相見時難別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詩歌首聯(lián)寫的是深切思念引發(fā)的感慨萬千,離別依依暗含的憂愁苦痛。詩中“別亦難”普遍被認為是點題之筆,全詩由此展開敘述。頷聯(lián)寫出了作者對于愛情的執(zhí)著,體現(xiàn)了這段愛戀的悲觀色彩。頸聯(lián)的理解存在兩種不同的版本。一種認為,這兩句從是從女子的角度來寫對男子的體貼和思念,另一種認為是寫男子對女子的關(guān)懷。尾聯(lián)則是出于見面無望,只好借助于想象,由使者代為看望女子。
三、三位譯者及其英譯本賞析
3.1 許淵沖譯本
To One Unnamed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e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up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 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Note:The melted wax of a guttering candle is compared to tears.(許淵沖譯)
譯文各句長短一致排列整齊,偶數(shù)行進行押韻且一韻到底,抑揚頓挫讀起來十分具有節(jié)奏感。在押韻方面,奇數(shù)行與偶數(shù)行分別押韻。
題目方面,譯者進行了改譯,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譯為“To One Unnamed”。許淵沖先生的翻譯既表達出這首詩是寫給某個人,又可以體現(xiàn)出朦朧美,激發(fā)外國讀者想象和閱讀興趣,不失為一種好的題目翻譯方式。
本首詩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在處理“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一句時,這里涉及有名的東西方之爭。有的譯者認為,這里的東風(fēng)在我國是春風(fēng)的象征,而在英國等西方國家,東風(fēng)是冷冽的寒風(fēng)西風(fēng)則是和煦溫暖的。因此翻譯時應(yīng)采用歸化原則,將東風(fēng)改譯為西風(fēng)。另一些譯者認為應(yīng)保留原作的東風(fēng)不必改譯。許淵沖先生則采用的是保留原作用詞,同時使用“too…to…”結(jié)構(gòu),加上“revive”一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風(fēng)的特點,暗示出東風(fēng)是喚醒萬物的和煦春風(fēng)。在“春蠶到死絲方盡”一句的處理上,許淵沖先生選用了“silk”來表示“絲”,“l(fā)ove-sick”來表示“思”,增補了增補了動詞“spin”及狀語“from lovesick heart”。這樣一來就將漢語中的雙關(guān)語進行巧妙轉(zhuǎn)換,運用擬人的手法同樣傳遞出這里想要表達的思念之情。
典故的處理上,這里的“蓬山”指的是,傳說中海上的三仙山之一。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了“three fairy mountains”,沒有直接按照字面來譯,很好地體現(xiàn)出“蓬山”的文化含義,但是這里在數(shù)量上存在不對等,筆者認為只譯出三仙山之一即可。對于青鳥的翻譯,青鳥指的是西王母身邊的使者,這里指為作者探望心上人的使者。許淵沖先生譯為“bluebird”,“blue”在西方是代表憂郁的顏色,如此翻譯十分契合詩歌主題和基調(diào)。通過后面的敘述“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可以看出青鳥在這里扮演了使者的角色。
3.2卓振英譯本
A Titleless Poem
‘Tis hard for us to meet,but separation’s harder still.
When breezes languish,fall and wither all the flowers will.
This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s dead;
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 ll shed.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
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
As Mount Penglai is not very long a distance away,
The blackbird may be kind enough to you frequent,I pray?。ㄗ空裼?譯)
卓振英先生的譯文句式較整齊,基本保留了詩歌語句的簡練。押韻方面,不同于許淵沖先生,卓振英先生采用上下兩行押韻的方式,也使得譯本朗朗上口,保持了詩歌的美感。題目方面,譯者保留了原作的題目,譯為“A Titleless Poem”,但也留出了一定懸念,給讀者以想象空間。筆者個人認為,這樣翻譯有些未體現(xiàn)出詩歌的深層含義。
對于意象的處理,卓振英先生體現(xiàn)出了自己獨到的理解,采用的處理方式也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比如“東風(fēng)”一詞的處理上,巧妙避免了東西風(fēng)之爭有關(guān)東風(fēng)和西風(fēng)的爭論,而是換個角度,直接對風(fēng)進行解釋性翻譯,使用“breeze”一詞。但是有的譯者認為,不符合原文意境,原文是由實入虛,通過東風(fēng)和百花等描寫,營造出分別之時無限苦痛的意境。筆者認為,拋開“breeze”一詞表達是否合適不談,這種避免文化誤讀的做法值得借鑒,另外,即使使用“東風(fēng)”,也是對原文文化意象的保留。
典故的處理方面,卓振英先生對于“蓬山”“青鳥”等意象并沒有做出特殊的處理,而是基本按照字面進行了翻譯。比如“蓬山”,卓振英先生譯為“Mount Penglai”,國外讀者在閱讀譯文時,很有可能直接理解為中國的某一座山,或者查詢資料也不一定能查找出其背后的文化涵義,這一點將使得原文營造的意境大打折扣。再比如“青鳥”的處理,卓振英先生譯為“blackbird”,顯然也是按照字面來翻譯。但是在我國并沒有對應(yīng)的“黑鳥”或某種青色的鳥,因此原文使用的典故就不能達到原有效果。因此,筆者認為這兩個意象的處理要融入文化背景來翻譯。
3.3 A.C.Graham譯本
Untitled Poem
For ever hard to meet,and as hard to part.
Each flower spoiled in the failing East wind.
Spring's silkworms wind till death their heart's threads:
The wick of the candle turns to ash before its tears dry.
Morning mirror's only care,a change at her cloudy temples:
Saying over a poem in the night,
does she sense the chill in the moonbeam?
Not far,from here to Fairy Hill.
Bluebird,be quick now,spy me out the road.(A.C.Graham)
相比于前兩位譯者的譯文,A.C.Graham的譯文更加簡潔和凝練,表現(xiàn)了A.C.Graham作為母語譯者的優(yōu)勢所在。韻律方面,A.C.Graham并沒有過多拘泥于押韻,而更多的是照顧內(nèi)容的表達,由此可以看出譯者選擇的策略不同,詩歌翻譯的效果也就會截然不同。題目的處理上,A.C.Graham也沒有體現(xiàn)出內(nèi)容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而是選擇直接譯為“Untitled Poem”。
意象的處理方面,A.C.Graham的譯文中將“東風(fēng)”處理為專有名詞,首字母進行大寫,這樣處理將“東風(fēng)”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并不是簡單的自然現(xiàn)象中的東風(fēng),而是在中華文化中的“東風(fēng)”,象征著溫暖、活力的東風(fēng),可見譯者對于意象翻譯的用心之處。另外,在翻譯眾多意象時,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一句的翻譯,作者通過使用擬人的手法,將意象放在句中來翻譯,賦予意象感情,譯為“Spring's silkworms wind till death their heart's threads”。同樣,對于“蠟炬成灰淚始干”,“蠟”和“灰”都通過擬人手法傳達感情,譯為“The wick of the candle turns to ash before its tears dry”。
典故的處理方面,筆者認為A.C.Graham對于“蓬山”的翻譯最為合適,譯為“Fairy Hill”既可以體現(xiàn)出“蓬山”并非某座自然中存在的山,又避免了中英文的不對等。對于“青鳥”的處理,A.C.Graham與許淵沖先生一樣,選擇譯為“bluebird”,但是在整句的處理上,更加生動和傳神。
四、《無題》三個英譯本對比
4.1題目翻譯的對比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是眾多無題詩中的一首。許淵沖先生充分考慮了本首詩歌的內(nèi)容,而進行了改譯,更符合本首的內(nèi)容,確實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也更加傳神達意。另外兩位譯者的翻譯,考慮到無題詩本來就是不設(shè)題目的詩歌,加上無題詩已經(jīng)形成一個系列,選擇譯為“A Titleless Poem”“Untitled Poem”都能夠體現(xiàn)本首詩與整個無題詩系列的關(guān)系。筆者認為,這樣理解的話題目的翻譯可以自由處理,兩種譯法各有特點。
4.2核心意象的對比
通過分析和對比三個版本的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三位譯者在“東風(fēng)”“春蠶”“蓬山”“青鳥”等意象的翻譯上,各不相同。許淵沖先生將“東風(fēng)”譯為“The east wind”,A.C.Graham譯為“ East wind”,都是盡量保留原作的風(fēng)格,忠實于原文,忠實于本首詩歌文化背景的做法。而卓振英先生,處理為“breeze”,巧妙避免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傳達出原文描寫的意象又體現(xiàn)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做法。
對于“蓬山”的翻譯,許淵沖先生譯為“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避免按照字面直譯,很好地發(fā)掘了“蓬山”背后的文化含義,同時在譯文中進行了體現(xiàn),有利于詩歌中意境的營造,只是在數(shù)量上“三座”與原文有一定偏差,譯文質(zhì)量有所降低。A.C.Graham譯為“Fairy Hill”,既體現(xiàn)了“蓬山”的文化涵義,又沒有任何數(shù)量、選詞方面的歧義,筆者認為是更加可取的做法。而卓振英先生這里選擇譯為“Mount Penglai”可能是對原文理解的不確切,將“蓬山”具體化為“蓬萊”,其文化含義沒能體現(xiàn),譯文的意境也遠不及原文,所以此處并不合適。
4.3 主語缺失句的翻譯對比
本首詩的頸聯(lián),由于主語的缺失,不同譯者有不同理解。有的認為是詩人對心上人的體貼和想象,有的認為是女子對男子的體貼和關(guān)懷。在譯文處理上,許淵沖先生按照男子的視角來翻譯,譯為“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 light.”,“would”很好地對應(yīng)了原文中的“應(yīng)”,與上下文也顯得十分和諧。卓振英先生則先是寫女子對鏡感傷,再是寫詩人夜吟感到寒冷,譯為“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相比之下,A.C.Graham在翻譯時,以物作為主語,而且將原文意思準(zhǔn)確傳達出來,既忠實原文,又保留其朦朧美感,譯為“Morning mirror's only care,a change at her cloudy temples:Saying over a poem in the night,does she sense the chill in the moonbeam?”,筆者認為這是十分巧妙的翻譯方式。
五、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李商隱《無題》詩歌的原文進行分析,對比三位譯者在詩歌形式、關(guān)鍵意象、典故處理等方面的不同翻譯方式,歸納出三個譯本的不同特色及優(yōu)缺點。由此可見,古詩的翻譯不僅需要對原文準(zhǔn)確理解,還要深層挖掘其描寫背后的文化含義,才能在形成譯文時充分表達出作者情感。好的譯文并不是詩歌意象的簡單疊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才能將原文內(nèi)涵傳神地反映出來。
參考文獻
[1]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shù)[ M ].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2]穆詩雄. 跨文化傳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論[M].合肥: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