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力
摘 ?要:課堂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主,提出問題,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課前預習相對來說比較重要。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以此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農村;高年語文;課前預習;動機
課前預習是對學生進行課前指導,首先,通過學生課前預習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了解,主要包括作者信息、背景、內涵以及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此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此外,通過課前預習的方式也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在預習當中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知識內容進行了解,以此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農村學校高年級學生語文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相應的動機
動機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動機才能夠具備學習的動力,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為此,在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教學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預習動機,讓學生在預習當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在讓學生預習之前,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課前預習對于學習結果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發(fā)揮課前預習的作用,也將會給自身的學習帶來負面的影響。在預習過程當中,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預習效果肯定也會有所不同,有時會給學生帶來挫敗感,積極性會有所降低,極大地影響學生的預習熱情。
(二)方法有待更新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的方式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前了解,為此要能夠采用合理的預習方法,更好地對知識內容進行吸收和掌握,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但是在當前的農村小學語文預習過程當中很多學生采用的方法不正確,這也就會極大地增加了課堂教學時的難度,課堂效率不能保證。此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鉆研、科學的規(guī)劃,最終導致教學內容的講授不完整不系統(tǒng),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外很多家長的知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學生的指導也會存在不同,也進而影響到學生最終的預習效果。
(三)設計問題有待完善
農村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前預習時教師一般都會設置預習問題,以此讓學生作為依據(jù)。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白在預習中需要學習什么,掌握什么樣的內容,以此更好地保障最終的預習效果。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預習問題的設置中存在很多不足,教師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把握,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文章的主題,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進行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預習的有效開展。
二、激發(fā)農村學校高年級學生語文課前預習動機的策略
(一)工具書的使用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前預習,要讓學生掌握相應工具書的使用,例如《新華字典》《教材全解》等。如果學生沒有這些工具書,將不能達到較好的預習效果,所以具備工具書并對工具書進行使用,是提升預習效果的重要前提。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可以自己使用工具書對預習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大大地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了避免學生對《教材全解》的依賴,在預習時可以將預習的作業(yè)發(fā)放給學生,以此讓學生明白在預習當中應該學習什么樣的知識內容。此外,還要根據(jù)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預習方案。常規(guī)性的預習主要包括解決教材當中的生字詞,了解作者,對文章背景以及主題思想進行深層次的把握,而創(chuàng)造性的預習要能夠做到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不足,能夠自主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內容。
(二)做好預習方法的指導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開展學生的預習,通過默讀或者是畫一畫的方法,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能夠學會使用工具書,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并能夠了解文章的大體含義,能夠對生字詞進行橫線標注,將自己不理解或者是感覺好的句子進行標注。此外,還可以使用朗讀的方法,可以對文章內容進行大聲朗讀,以此更好地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第一遍朗讀是對生字詞進行鞏固,把課文進行通順。第二遍朗讀是要能夠了解文章的大體含義,能夠對文章描寫的內容進行了解,深層次把握文章的主題。第三遍朗讀就要能夠達到流利地朗讀,可以使用摘抄的方式,將文章當中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句子進行摘錄。還要能夠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對文章的內容養(yǎng)成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習慣。對問題進行解決時,要通過讀上下文的方式。在預習當中自己認為不理解的地方要在課堂上重點進行聽講釋疑。
(三)合理設計問題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要能夠對預習問題進行合理的設計,以此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體內容。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符合科學性也要具有針對性。例如在學習《牛頓在暴風雨中》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給學生設置相應的預習內容,讓學生對牛頓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然后根據(jù)文章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對文章內容進行了解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對問題進行解決。重點是對生字詞進行學習,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把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結束語:
通過課前預習的方式可以極大地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對于學生預習動機的激發(fā)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為此,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動機的策略,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丹妮. 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現(xiàn)狀調查及改進策略[D].渤海大學,2018.
[2]陳明全. 初中語文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D].魯東大學,2017.
[3]陳麗云.關于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指導策略的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