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琴 姜炳春
摘要:鎂鋰合金因其輕質性和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很多領域。但由于其抗腐蝕能力較差,在航空航天、醫(yī)療器械等領域的應用受到限制。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綜述了提高鎂鋰合金耐腐蝕性能的方法,并展望了鎂鋰合金未來的研發(fā)方向。
關鍵詞:鎂鋰合金 耐腐蝕性能 化學轉化膜 陽極氧化 氣相沉積
0. 前言
鎂鋰合金的密度約為1.35~1.65 g/ cm3,是目前存在的最輕質的合金[1],比玻璃橡膠等許多有機物及有機物還輕。鎂鋰合金具有優(yōu)良的阻尼性、機械加工性,極高的比強度和比剛度,在3C產品、醫(yī)療器械、航空航天等領域得到普及。
雖然鎂鋰合金性能優(yōu)良,但是加入Li元素后,合金中形成第二相,導致鎂鋰合金的耐腐蝕性能隨著Li元素的增加而降低。提高鎂鋰合金的耐腐蝕性能,是使其得到普遍應用的前提。本文對近年來提高鎂鋰合金耐腐蝕性能的研究做了評述,并展望其發(fā)展趨勢。
1. 化學轉化膜技術
化學轉化膜技術是指金屬與溶液中的離子發(fā)生反應后,在基體表面生成的與基體結合良好的化學隔離層[2]。傳統的鉻酸鹽轉化膜技術中,涉及到的六價鉻具有毒性[3],故現在的化學轉化膜主要采用無鉻工藝?,F階段在鎂鋰合金表面制備的無鉻化學轉化膜主要有:錫酸鹽轉化膜、磷酸鹽轉化膜、植酸轉化膜、稀土轉化膜等[4]。
1.1 錫酸鹽轉化膜
張春紅[5]等在鎂鋰合金表面形成了錫酸鹽轉化膜并研究其耐腐蝕性能。研究結果表明:該膜的主要成分是MgSnO3,膜層表面由球形的均勻顆粒組成;成膜時間為45min時,獲得的轉化膜最為致密,耐腐蝕性最佳。
張華[6]等在鎂鋰合金表面采用含有錫酸鈉( Na2[ Sn( OH)6])和磷酸二氫鉀( KH2 PO4)的轉化液,獲得錫酸鹽轉化膜,獲得的膜層均勻、連續(xù),主要由 MgSnO3、 Mg3( PO4)及 SnO構成,該膜層的抗腐蝕能力明顯優(yōu)于基體。
1.2 磷酸鹽轉化膜
江溪[7]等在鎂鋰合金表面形成磷酸鹽轉化膜并研究其耐腐蝕性能。研究結果表明:室溫條件下,9 min時獲得的膜層最好,該膜層使鎂鋰合金的腐蝕電位正移,腐蝕電流降低,析氫速率液大大降低,較大程度地提高了鎂鋰合金的耐腐蝕能力。
1.3 植酸轉化膜
植酸(又稱肌醇六磷酸酯),是從糧食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天然無毒的有機磷酸化合物。植酸與金屬絡合時,能夠形成穩(wěn)定性極強的絡合物,故現在很多研究用植酸代替有毒的鉻酸鹽來制備化學轉化膜。
高麗麗[8]等采用植酸作為化學轉化處理液對鎂鋰合金表面進行處理,獲得的膜層均勻細致且膜上覆蓋白色不規(guī)則的花絮狀顆粒。試驗結果表明,與鉻酸轉化膜比較,植酸轉化膜的腐蝕電位正向移動,析氫速率大大降低,說明植酸轉化能有效提高鎂鋰合金的抗腐蝕能力。
王麗萍[9]等先在鎂鋰合金表面利用微弧氧化技術制備出陶瓷膜,然后通過在基本電解液中添加植酸的方法,將植酸引入陶瓷膜中并對膜層的性能進行研究。試驗結果表明:陶瓷膜的厚度隨著植酸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陶瓷膜的表面質量逐漸改善。當植酸的質量濃度為4g/L時,所制備出來的陶瓷膜具有最佳的耐腐蝕性能。
1.4 稀土轉化膜
稀土鹽,尤其是鈰和鑭鹽是有效的腐蝕抑制劑,對鋼鐵、不銹鋼、鋁及其合金等表現出優(yōu)良的防護效果[10]。
楊黎暉[11]等在鎂鋰合金表面制備稀土鑭轉化膜,使用的處理液以La(NO3)3為主要成分,并確定了最佳成膜工藝。實驗結果表明,成膜后,腐蝕電勢大約升高280 mV,腐蝕電流相對于合金基體降低了兩個數量級,極大地提高了鎂鋰合金的耐腐蝕性能。
2. 陽極氧化
陽極氧化屬于電化學氧化,指金屬在外加電流的作用下,在陽極形成氧化膜的過程。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科學家在含有K2Cr2O7和(NH4)SO4的電解液中,制備出黑色的陽極氧化膜。
董國軍[12]等采用陽極氧化技術在Mg -Li -Al -Y -Ce 合金表面獲得了均勻致密的白色陽極氧化膜。研究結果表明:該陽極氧化膜的最佳成膜工藝為 :50 g/ L NaOH,40 g/ L Na2 SiO3·9 H2 O,20 g/ L Na2 B4 O7·10 H2 O,40 g/ L C6 H5 Na3 O7·2 H2 O,電流密度10 mA/ cm2,氧化時間20 min。在該工藝條件下,合金基體的耐腐蝕性能得到了明顯提高 。
常立民[13]等以氨基乙酸為添加劑,在鎂鋰合金表面制備氧化膜并研究其性能,研究結果表明:氧化膜主要由氧化鎂(MgO)、氫氧化鎂(Mg(OH)2)和氫氧化鋰(LiOH)構成;質量濃度為6g/L的氨基乙酸,制備出氧化膜抗腐蝕能力最強。
3. 氣相沉積
氣相沉積技術是物質從氣態(tài)向固態(tài)轉變的過程中,在基體表面形成涂層的過程。氣相沉積技術的優(yōu)點是沉積速率高、沉積溫度低,非常適合在鎂及鎂合金表面制備涂層。
曹得莉[14]等使用磁控濺射法在 Mg- Li合金表面沉積 Ti/ TiN復合薄膜,獲得的薄膜厚度約為1.6 um,復合薄膜的腐蝕電位與鎂鋰合金基體相比正向移動62 mV,腐蝕電流下降一個數量級,析氫速率也大幅降低,說明復合薄膜提高了基體的抗腐蝕性能。
4. 其他表面處理技術
4.1 冷噴涂技術
陳金雄[15]等采用冷噴涂技術在AZ31鎂合金表面制備純Al涂層和Al-50 Al2O3復合涂層并研究其性能。結果表明: Al-50 Al2 O3復合涂層組織更致密,孔隙率更低,自腐蝕電流密度與基體相比,降低了3個數量級,大幅提高了基體的抗腐蝕能力。
4.2 激光熔覆技術
吳文妮[16]采用激光熔覆技術,在AZ31鎂合金基體上制備出316L涂層以及SiC-316L復合涂層并研究其性能。研究結果表明:熔覆層與基體之間結合良好,涂層的腐蝕速率約為AZ31鎂合金基體的一半。
5. 未來研發(fā)展望
雖然已有的研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鎂鋰合金的抗腐蝕能力,但是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和深入。
(1)鎂鋰合金表面成膜技術,需要深入研究成膜機理和腐蝕機理,從電化學、動力學、能量遷移等方面進行深入。
(2)所做的研究要考慮到成本,盡量地貼合實際應用。
參考文獻
[1] 余清遠. 新型超輕Mg-Li-Al-Gd合金制備及組織性能研究[M]. 2014
[2] 張麗麗. AZ31鎂合金雙稀土轉化膜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M]. 2008
[3] 常立民,王鵬,劉長江. 氨基乙酸對鎂-鋰合金陽極氧化膜的影響[J]. 電鍍與環(huán)保, 2010,30(3):26-29
[4] 金和喜,王日初 等. 鎂合金表面化學轉化膜研究進展[J].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2011(9)
[5] 張春紅,劉建強. 鎂鋰合金表面錫酸鹽轉化膜研究[J]. 電鍍與涂飾. 2008,27(10)
[6] 張華,王淑蘭. Mg-10Li-1Zn合金錫酸鹽轉化膜的制備及其耐蝕性能研究[J]. 輕合金加工技術. 2007,35(12)
[7] 江溪,張春紅. 鎂鋰合金表面磷酸鹽轉化膜研究[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 2010,31(3)
[8] 高麗麗,張春紅. 鎂鋰合金無鉻植酸化學轉化膜研究[J]. 功能材料. 2008,39(7).
[9] 王麗萍,徐用軍,姚忠平. 植酸對鎂鋰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影響[J]. 材料導報. 2012,26(z1)
[10] 吳文妮. AZ31鎂合金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M].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