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新
摘 要:課堂有效提問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優(yōu)化課堂提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使問題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有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通過數學學習增強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課堂的有效提問是思維的催化劑,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根據問題展開課堂探究,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隨意性提問多,啟發(fā)性問題少
一些教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沒有很好設計提問,而是上課時想到什么就問什么,隨意性很大,一問一答,表面熱鬧,其實華而不實。因問題隨意性大,影響了教材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問來問去,教師不知所問,學生不知所答,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例如在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16+3是不是等于19啊?(是)”,“這道題是不是該用除法呀?(是)”,“這個算式是不是先算乘的呀?(是)”……這樣的提問,教師只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錯失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
(二)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思維
所提問題離題遙遠,脫離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如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上,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提這樣的問題,如“你們從圖畫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前不久,聽了一位剛入職的新老師上《認識幾分之一》,上課一開始,出示一幅十分漂亮的情景圖──“中秋之夜”作導入。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師:看了這幅圖,你有什么發(fā)現?生1:我發(fā)現中秋夜好美啊!有花、有草。生2:我發(fā)現天上有圓圓的月亮。生3:我發(fā)現有水果……五六分鐘過去了,還沒有提到有關幾分之一的問題。
(三)問題不新穎,缺乏互動
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教學是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和發(fā)展服務的,也是為教師的教學過程服務的,更重要的是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互動熱情。但有些教師沒有發(fā)揮個人的教學創(chuàng)造力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還是用老一套的創(chuàng)設形式和創(chuàng)設手段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獨立思考和互動探究的熱情不夠??偸且蕾嚱滩膩韯?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缺乏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所提問題沒有經過學生的思考和互動討論就匆忙給出答案,有些問題的提出甚至是浮于表面的,影響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提問目的要明確性
在課堂教學中,任何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應當具備明確性,讓學生能夠清楚的知道老師為什么會提出這一個問題的原因。目的明確的提問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的時候,筆者先出示2道乘法算式:12×2=24、2×12=24,提問:同學們,請大家仔細觀察,你能發(fā)現有什么規(guī)律嗎?我的提問目的很明確,讓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這2道乘法算式數字、運算符號、結果相同,只是因數交換了位置。通過發(fā)現規(guī)律,幫助學生理解乘法交換律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方便記憶與運用。
(二)提問內容要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的問題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充分了解學情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在《整數加減法應用題》教學時,出示題目:新新超市上午賣出30包米,上午比下午少賣5包,下午賣出多少包米?一個學生回答下午賣出30-5=25(包),筆者沒有急著說對還是錯。因為在低年級的小學生一見到“多”就會用加法,一見到“少”就會用減法。沒有考慮求的量是多的還是少的。筆者先問,上午比下午賣得少,根據這句話可知上午賣得?(少),下午賣得?(多)。求的是下午賣出多少包米,下午賣得多還是少?(多),求多的用?(加法)。通過提問學生就得出了30+5而不是30-5了。帶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提高了問題質量,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三)提問創(chuàng)設要有互動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總是教師通過提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新課標則提倡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具有思維的人,不是消極的機器,要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技能,必須自己學會學習。因此,讓學生之間進行借鑒性的學習,教師得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和借鑒性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課堂學習氣氛就活躍起來了。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的教學中,筆者就先提問學生:在你身邊能發(fā)現哪些百分數?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和整理。這樣的提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個體思考,而且可以讓學生學會相互幫助,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交流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教師掌控學生學習過程的主要手段。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濃潔.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6(76).
[2]蔡壽堅.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策略研究[J].黑河教育,2017(03).
[3]劉健宏.淺析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J].讀與寫,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