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旭
摘 要:如何提升數(shù)學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數(shù)學課堂互動有效性進行了初步探索,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①利用差異,激發(fā)探究;②溫馨建議,有序引領;③歸類反饋,全面參與;④發(fā)展性即時評價,有效參與。
關鍵詞:互動;有效性;策略
新的教學過程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xiàn)教學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chǎn)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因此,如何形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進行了初步探索,并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利用差異,激發(fā)探究
學生差異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主體間動態(tài)因素的多向性差異互動,共生共長是促進教與學的重要途徑。交流的前提是差異,沒有差異是不必交流的,它不可能產(chǎn)生新的信息。可以說差異是課堂的生態(tài)土壤,正是差異才構成了班集體教學的活動因素。制造差異是有價值的課堂交流的前提。下面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例子:
教師直接出示兩個圖形:在引導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后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標出底邊和鄰邊長分別是10厘米和5厘米,讓學生嘗試計算。
學生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10×5=50(平方厘米)。
學生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10+5)×2=30(平方厘米)。
學生3:上面這種方法不對,這是求周長的方法。
學生4: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部分學生采用了鄰邊相乘的方法,而另一部分學生憑直覺會認為不妥,但又說不清為什么;還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在課前知道怎么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不知道為什么用底乘高。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抓住學生在認知起點上的差異,充分暴露個性化思維,引發(fā)思維的沖突,使學生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梢婈P注學生的差異點是營造課堂氣氛的有效手段。
二、溫馨建議,有序引領
反饋交流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交流需要關注學生年齡的特征。例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缺乏一些反饋的方法,對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引導學生反饋交流,如匯報建議或者是教師提問問題引導等。
1.提供匯報建議。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常常要進行實踐操作活動。而在經(jīng)過操作之后,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形成有序的思考,需要在頭腦中進行一個整理的過程。教師在學生操作活動之后提供匯報建議,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整理的時間,使討論交流更加有序。
2.適時點撥提升。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偏離問題的方向。這時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攸c撥,必要時,教師扮演一種參與者的角色。這樣在教師的組織、參與、引領下,學生的交流才能層層深入。
三、歸類反饋,全面參與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提倡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因此,在互動交流中要注意全體孩子的期待性,讓更多的學生投入其中。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反饋手段,單向交流現(xiàn)象依然普遍。歸類反饋就是按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策略進行分類匯報,使運用同種方法的人都能關注到這種方法,同時又能與運用其他策略方法的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但能使教師及時了解運用各種方法、策略的大致人數(shù),還有利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交流面更加廣泛。
四、發(fā)展性即時評價,有效參與
《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歷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對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每個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課堂交流中,教師重復學生的回答,或者簡單肯定與否定、指令性的集體評價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評價,不利于學生有效的參與。但是發(fā)展性即時評價具有一定的激勵功能、概括功能和導向功能,并能引領學生更加有效地參與數(shù)學學習。
下面是“認識周長”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進行小組內操作后老師組織匯報交流的一個例子:
老師:有哪些方法?(滾、繩子繞、尺子測量等)
老師:怎么滾?滾時要注意到什么?這個滾是萬能的方法嗎?有沒有萬能的方法?(用線繞)生活中有些圖形特別大,用線繞會比較麻煩,所以我們還要找一找有沒有簡便的方法。
學生1:量長方形的時候只要量出其中的兩條邊就可以了。
老師:剛才老師聽到他沒有量四條邊。
學生2:量出這兩條邊,然后再乘二就可以了,因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老師:我真喜歡他的發(fā)言,不僅方法說出來了,而且把理由也告訴我們了,還有哪些圖形也是可以簡便的。
學生3:○,我指的是可以先對折后量出半圈的長,再乘2。
老師:怎么折?老師讓你把這個圓破壞一下。
學生4:還可以再對折,然后乘4。
老師:我發(fā)現(xiàn)沒有把里面的這條邊量進去(故意設陷阱,引起認知沖突,體會周長指外圍的一周)你們能想像一下打開后圓的周長指哪部分嗎?(借助圖形操作體會)看來我們破壞得很有價值。
老師:還有哪個圖形可以怎么簡便?(量出一條邊再乘10)為什么一條邊乘10就可以了……
老師:看來我們所選擇的簡便方法是要根據(jù)圖形特點來選擇的。
老師:有一個小朋友說,他們測量的四邊形只要測量出一條邊就可以了,猜一猜他量的是什么圖形?
……
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師有效地運用了即時性評價語言,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圍繞測量的方法以及各種方法的特點展開討論,整個討論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快樂地思維著,隨著討論地不斷深入,學生的思路拓寬了,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也得到進一步深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語言起了重要作用,不僅積極地肯定了學生的發(fā)言,并且指明了發(fā)言學生的優(yōu)點所在,這樣對接下來的討論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課堂的有效互動離不開教師的智慧,而這需要我們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提升。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