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民樂
【摘要】 ?班主任要深刻理解班會課內容之“根”,主題班會作為學校班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考慮到小學班級管理的現(xiàn)實難度及影響因素,提高小學班級管理的實效性面臨多種挑戰(zhàn)。班會課的主題應扎根生活,貼近生活,更有親切感和熟悉感,更有趣味,實用性更強。因此提高主題班會課的真實性已迫在眉睫,班主任需想方設法使小學班級管理在整體效果上有較大提升,滿足小學班級管理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 ?小學主題班會 班主任 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5.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3-096-01
主題班會課是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圍繞某一教育主題進行的一種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題班會課是實現(xiàn)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效果往往取決于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發(fā)揮程度,取決于學生對待主題班會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只有那種“發(fā)生主體內心、自內向外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動”。在現(xiàn)實的主題班會課中,有的教師往往懷疑學生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他們事事不放心,因而“大包大攬”:班會課的主題由教師擬定,內容由教師確定,方案由教師設定,過程也由教師掌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班主任無情地剝奪,學生成了配角,成為教師手中擺布的“木偶”。
有的教師忽視學生道德成長的自主建構過程:從主題班會的構思、設計、實施,都被教師那一雙無形的手“嚴密”控制,甚至連班會課上學生要說些什么話,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幾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多少時間,每個問題由哪幾個學生回答,等等,都是由教師精心“預設”的。這種主題班會將學生視為一塊道德的“白板”,一個“包裝美德的口袋”,反映出了一種僵化封閉的“灌輸式”的知性德育觀。
如何走出主題班會誤區(qū):深刻理解班會課內容之“根”,主題班會作為學校班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教育性是評價主題班會課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是主題班會課的最終價值旨歸。
首先,班會課的主題應扎根生活,貼近生活,更有親切感和熟悉感,更有趣味,實用性更強。這是主題班會課的靈魂所在。因而準確定位班會課的主題,對于凸現(xiàn)教育性尤為重要,需要教師對主題及教育價值有清醒的認識。
其次,班會課形式之“本”。求真求善是德育的出發(fā)點,也是主題班會課的追求目標。當下我們所倡導的美德教育往往是一種“假性”的美德教育,而“真實”的美德教育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比如主題班會課上大量充斥的“假、大、空”現(xiàn)象,造成德育失效。提高主題班會課的真實性已迫在眉睫,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主題真實。主題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或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只有貼近學生心靈的話題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喚醒他們參與、討論的欲望。所以,課前教師有必要進行一次調查,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思想動向,要把好脈。
二是內容真實。所選擇的內容材料要緊扣主題,圍繞目標,精心選擇,合理取舍,使所選內容真正服務和體現(xiàn)活動的教育主題。只有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促使其深刻思考、主動反省,形成內在的道德感悟,最終內化為個體的品德。
三是形式要實。應走出形式主義的誤區(qū),采取的形式必須符合教育目的和內容的需要,又要學生樂于接受。同時,每一環(huán)節(jié)要緊扣主題,不能盲目追求花哨,華而不實,也不能形式單一,枯燥乏味。
四是過程要實。班會課在實施過程中,要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同時結合家長、社區(qū)的參與,讓學生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感悟;鼓勵學生敢講真話,敢于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師生間、生生之間能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從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認識,豐富情感體驗,促進個體的品德發(fā)展。
我們明確作為主題班會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事事包辦,做到“只拉弓,不射箭”。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或者中學)階段,教師更應讓學生成為主題班會課的真正主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題班會的設計:自己討論計劃、選擇形式、組織實施、小結講評……
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激勵其主動探索、建構,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和認知。例如:在關于“疊被子”的主題班會課上,教師先“肯定”孩子們日常習慣,請學生說出自己期望件,分析得出最重要的條件——“一技之長”,然后引導學生從疊被子的步驟,為獲得技能而作好“儲備”。整堂班會課真實自然、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在學生自己主動的理性分析、動手實踐,最終實現(xiàn)“我會疊被子”。
在班主任工作中收獲良多,撥開疑云,更深刻知道教師在班會課上應及時整合信息。在交流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主題班會課中,來自學生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散碎的。因此,教師在主題班會課進行過程中要認真“聽”、“記”、“思”,對學生生成的信息及時歸納、整合,發(fā)現(xiàn)其中的“閃光點”,巧引導、巧點撥,將學生的交流、討論和思考不斷引向深入。
希望在不斷的總結中,讓教育理念又一次升華,觸動心靈的學習。
[ 參 ?考 ?文 ?獻 ]
[1]劉俊楓.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閑談藝術[J].教學與管理;2015年03期.
[2]孫運家.班級管理的金鑰匙[J].人民教育,2015年23期.
[3]萬欣欣.向管理要質量—抓好班級管理工作的一點認識[J].九江師專學報;2015年02期.
[4]趙旭東.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體會[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Z2期.
[5]石瑞生,于敬華.班級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J].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