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應用不同定位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出生并接受疾病篩查的新生兒78例,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9例。對照組通過常規(guī)足跟兩側定位法采集血液標本;研究組通過三角形定位法采集血液標本。對比血液標本采集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標本合格例數(shù)、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tǒng)(NFCS)的評分水平。結果 研究組研究對象僅有2例血液標本采集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8例(P<0.05);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達到97.4%,標本合格率達到1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和87.2%(P<0.05);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tǒng)(NFCS)的評分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應用三角形定位法,可以減輕新生兒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少不良反應。
關鍵詞: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定位方法
文獻標識碼:R473 ????中圖分類號:A
引言
出生缺陷是日益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新生兒疾病篩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明確規(guī)定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項目,其篩查程序包括血標本采集、標本制作與保存、送檢、實驗室檢測、陽性病例復查、確診和治療。其中血標本采集與篩查工作的質量密切相關,是保證篩查成功的關鍵,而血標本采集部位的選擇是順利采血及保證血標本合格的關鍵。本文對比分析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應用不同定位方法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研究過程做如下內容的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出生并接受疾病篩查的新生兒78例,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日齡1-8天,平均3.1±0.6天;胎齡3442周,平均39.7±2.4周;早產(chǎn)9例,足月產(chǎn)30例;研究組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日齡1-9天,平均3.4±0.5天;胎齡35-42周,平均39.3±2.0周;早產(chǎn)7例,足月產(chǎn)32例。上述自然資料數(shù)據(jù),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得數(shù)據(jù)可以進行科學比較分析。
1.2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實施相同的采血方法,即根據(jù)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要求,采血人員清洗干凈雙手,佩戴相應的手套,對新生兒足跟進行按摩,再對足跟皮膚應用濃度為75%的乙醉棉簽消毒,待新生兒足部干爽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針,在足跟定位處傾斜40°、深度2~3mm對其進行穿刺,將第一滴血應用干棉球拭去,再用食指與大拇指標環(huán)撓足跟,實施輕微擠-松-擠動作,待其形成較大血滴后,應用濾紙片將第二滴血接觸,使其可以在濾紙背面自然滲透進去,采集三個血斑,之后對取血部位應用消毒棉簽進行按壓止血[4]。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定位法,即足跟兩側進行定位,分別于新生兒的第一個腳趾、第四、五跟腳趾間正中向足跟方向畫一條線,于直線內側或外側呈40°斜角穿刺[5]。觀察組采用三角形定位法進行血標本采集:于新生兒足內踝骨突處,向外突外畫一直線,此直線下足底內外側分別形成一個交點,從此交點處,向足跟方向分別畫一直線,形成三角后,于足底的內外交點向對側中點畫一直線,此中心即為穿刺點,針頭斜角穿刺方向,選擇內側穿兩步點,向左上方40°斜角穿刺[6]。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1)血液標本采集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2)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在每一張濾紙上至少存在血斑3個,每個血斑的直徑水平能夠達到甚至超過8mm,且濾紙兩面位置都必須充分的被滲透,血斑血濃度保持均勻且一致狀態(tài)則可以認為合格,否則不合格[2];(3)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tǒng)(NFCS)的評分水平,共分:皺眉;擠眼;鼻唇溝加深;張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狀;下頜顫動;嘴呈“O”形;伸舌等十個項目,一個項目為1分,0分為無痛,5分以下為輕度疼痛,5分以上7分以下(含5分和7分)為中度疼痛,7分以上為重度疼痛[3]。
1.4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計數(shù)資料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并以(x±s)表示,P<0.05認定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液標本采集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
研究組研究對象僅有2例血液標本采集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1%,少于對照組的8例,發(fā)生率20.5%,組間差異顯著(X2=4.36,P<0.05)。
2.2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
研究組研究對象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達到97.4%,標本合格率達到1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和87.2%,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2.3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tǒng)(NFCS)的評分水平
研究組研究對象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tǒng)(NFCS)的評分水平為(2.13±0.52)分,低于對照組的(5.06±0.81)分,組間數(shù)據(jù)對應比較差異顯著(t=12.2481,P<0.05)
3討論
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過程中,實施有效的定位措施,對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新生兒疼痛程度具有積極作用。目前,臨床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足跟兩側定位、三角形定位法。臨床實踐表明,三角形定位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獲取有效血標本。三角形定位法穿刺點是在相對足跟兩側平坦的足跟底部,穿刺后,只需要順著新生兒腘窩輕抬小腿,讓地面與足跟保持平行,方便擠血,從而得到直徑較大的血斑,同時還會使其不易流失與滑落。而足跟兩側定位是將新生兒腘窩傾斜后再將小腿抬起,此方法,會增加新生兒應激反應及其足部肌張力,易使血滴滑落或流失[8]。此外,三角形定位法可統(tǒng)一操作,能有效減少新生兒疼痛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同時縮短血標本采集時間。同時應用三角形定位法,可減少擠壓次數(shù)及力度,有效減少足跟瘁血發(fā)生概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給予新生兒窒息后發(fā)生血糖異常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策略能有效控制患兒血糖,促使患兒血糖盡快恢復到正常水平,提升護理質量和患兒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錦麗.新生兒疾病篩查的采血體會[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08):1014-1015.
[2]孫偉,張翠瓊,英伍,曹慧.不同采集定位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9):91-92.
[3]張元鳳.新生兒疾病篩查定位采血的臨床應用與體會[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12,25(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