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 某些知識在教材上不是以實驗來闡述,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此處進行實驗會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此時教師面臨的問題是:沒有實驗先例,無實驗方案可做參考,這便是需要教師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去原創(chuàng)實驗的時候。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實驗,在失敗中總結,在反思中改進,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知識,對于教師自身的創(chuàng)新力也是一種修煉,在不斷地反復摸索中,教師自身也得到了成長。
關鍵詞 自己 方式 實驗教學
實驗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占有重要份量,生物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等,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需要。
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觀察到初中生物教材上的某些生物知識說得很簡略,要讓學生理解透徹,需要教師做好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而使用直觀、生動的實驗是教學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教材中沒有現(xiàn)成的實驗思路可做參考,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去原創(chuàng)實驗。
本文記錄了我在教學中的兩個真實案例,從原創(chuàng)實驗方案、實施實驗、發(fā)現(xiàn)錯誤和不足、直至反思、改進的過程。
一、案例一:無機鹽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運輸
這是生物學課程標準“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課程內容的要求。
在教材中只有一小段文字的說明,但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這個內容,我決定設計一個實驗。
(一)方案一: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在兩個白蘿卜中間各挖個洞,在甲蘿卜的洞里倒高錳酸鉀溶液,乙蘿卜的洞里放高錳酸鉀顆粒。
1.期待的現(xiàn)象及結果:若甲蘿卜變紫了,乙蘿卜沒有變紫,說明高錳酸鉀隨著水溶液進入了蘿卜里,而固態(tài)的高錳酸鉀因為沒有水的運輸不能進入蘿卜。
2.真實的實驗結果:乙蘿卜的水滲出到了洞里,洞中的高錳酸鉀顆粒也變成了溶液。與甲蘿卜不能形成對照。
3.處理:該方案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放棄。
(二)方案二: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取兩株白色的百合花,甲插入稀釋的高錳酸鉀溶液里,乙插入高錳酸鉀顆粒。
1.期待的現(xiàn)象及結果:若甲花變紅,乙沒有,說明高錳酸鉀隨著水溶液進入了花里,而固體成分因為沒有水的運輸不能進入花里。
2.真實的實驗現(xiàn)象與反思:甲、乙花均沒有變紅。
3.處理:該方案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放棄。
(三)方案三: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剪取兩根樟樹枝,甲插入稀釋的紅墨水里,乙插入紅墨水含的固體成分。
1.期待的現(xiàn)象及結果:若甲的葉脈變紅,乙沒有,說明紅墨水中的無機鹽隨著水溶液進入了樹枝里,而固體成分因為沒有水的運輸不能進入樹枝里。
2.真實的實驗現(xiàn)象:甲的葉脈變紅,乙沒有。
3.反思與處理:甲葉脈染紅是紅墨水中的墨水紅等隨水進入葉脈,對照組乙沒有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這個實驗能達到預期的實驗目的。但細究發(fā)現(xiàn),紅墨水的成分比較復雜,含有甘油、酒精、樹膠等有機物,不能排除它們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該方案實驗材料簡單,現(xiàn)象清楚,科學解釋上略有暇眥。該方案備用。
(四)方案四: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取兩張白色的吸水紙,甲插入稀釋的高錳酸鉀溶液里,乙插入高錳酸鉀顆粒。
1.期待的現(xiàn)象及結果:若甲變紅,乙沒有,說明高錳酸鉀隨著水溶液進入了紙里,而固體成分因為沒有水的運輸不能進入紙里。
2.真實的實驗現(xiàn)象:甲紙迅速染成紅色、乙沒有變化。
3.反思與處理:紅色自下而上出現(xiàn)在白色的甲紙上,實驗時間很短,實驗現(xiàn)象直接、清楚,但該方案用的是吸水紙,不能代表生物現(xiàn)象,科學上缺乏說服力。必須進一步向學生做出科學上的說明,即這個實驗是個化學實驗,在生物體內的情況與此類似。該方案備用。
二、案例二:細胞不能無限制地長大
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細胞為什么不能無限制地長大”與“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效率關系”之間的原理,我決定設計一個模擬實驗。
(一)方案一:用含有酚酞的瓊脂塊模擬細胞,用氫氧化鈉溶液模擬營養(yǎng)物質。將瓊脂切成邊長為1、2、3厘米的小塊,分別放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浸泡,相同時間內取出并切開瓊脂塊,觀察其變紅的情況,模擬營養(yǎng)物質擴散到不同大小的細胞中的速度。
1.實驗現(xiàn)象與結論:越小的瓊脂塊全部變紅的時間越短。氫氧化鈉擴散的體積與瓊脂塊的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體積增大而減小。
2.反思與處理:實驗材料簡單,實驗現(xiàn)象明顯,但氫氧化鈉有很強腐蝕性,對初中生來說使用該材料有安全上的風險。該方案做演示實驗備用。
(二)方案二:用土豆塊模擬細胞,用碘液模擬營養(yǎng)物質。將土豆切成邊長為5、10、15毫米的小塊,分別放入稀碘液中浸泡,相同時間后取出并切開土豆塊,觀察其變藍的情況,來模擬營養(yǎng)物質擴散到不同大小的細胞中的速度。
1.實驗現(xiàn)象與結論:越小的土豆塊全部變藍的時間越短。碘液擴散的體積與土豆塊的體積之比隨著土豆塊的體積增大而減小。
2.反思與處理:實驗材料簡單,現(xiàn)象明顯,操作安全。該方案備用。
本案例的方案一參考了高中的教參,但不適合初中生,考慮到安全性,對實驗材料做了一些變化,實驗現(xiàn)象明顯,實驗操作方便,適合初中生的行為習慣。
憑借教師大膽的想象和謹慎的具體實施,不斷驗證,不斷糾錯,漸漸找到可行性方案,提高實驗的說服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趣而高效的幫助。在失敗中總結,在反思中改進,對于教師自身的創(chuàng)新力也是一種修煉,在不斷地反復摸索中,教師自身也得到了成長。
參考文獻:
[1]裘伯川,朱立祥.對中學生物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0(1):61- 67.
[2]生物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林靜.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生物學[M].教育出版社.
[4]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5]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生物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