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平
曾記得著名作家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時下高考最流行的一句話:得文科者得天下。這足以說明高中文科的重要性,然而,要能得文科,這不是一天一日的功夫,得從娃娃抓起。
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讀書,與其說是一種愛好,不如說是一種習慣,只要從小培養(yǎng),它就會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長日久,書會成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那么,如何讓孩子從繁重的功課中解放出來,從電視機、游戲機旁邊走向奧妙無窮的讀書生活呢?我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
怎樣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這似乎是令不少家長頭疼的問題。他們常常抱怨孩子太貪玩,對書本不感興趣。豈不知閱讀習慣與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有很大關系。因此,家長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從圖書的外在形態(tài)入手,及早幫助孩子認識圖書。孩子認識圖書,首先是把它當作物品來看待,對于圖書有什么作用,則要等到長大以后才會知曉。有經(jīng)驗的家庭在孩子一出世,父母們便在孩子的搖籃里擺上各種色彩鮮艷的圖畫書。起初,孩子們用嘴咬、用手撕,口水弄濕了書頁,只把圖書當成了一般的玩具。以后當孩子稍大些,父母便開始用夸張的語調(diào)照圖書講故事。天長日久,孩子漸漸地對圖書產(chǎn)生認識。隨著長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向父母要玩具、要零食。這時,父母們可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去逛書店、圖書館,使孩子的物欲趨向于圖書的方向;同時在節(jié)日和孩子的生日買一些好書送給他們,尤其對已有閱讀能力的孩子,更要如此。
其次,從朗讀、講故事入手,及早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喜歡書。家長以身作則,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不迷戀手機,父母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養(yǎng)成每天為孩子朗讀的習慣。每天20分鐘,持之以恒,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漸漸地產(chǎn)生了。他認為孩子堅持聽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擴大孩子的詞匯量,并能激發(fā)想象,拓寬視野,豐富孩子的情感。
當孩子進入呀呀學語期、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常常講故事、讀詩文、猜謎語給孩子聽。孩子好奇心特別強,聽起大人的講演也格外認真,還常常免不了打破砂鍋問到底:“還有呢?”“后來呢”?“為什么?”“我還要聽!”等等。這些講演對于及早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是大有裨益的。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小詩,使孩子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一種尋求新知,了解新世界的欲望油然而生。這時,該告訴孩子:這些有趣好聽的東西,很多都是爸媽從書上讀來的,你想知道許多故事嗎?我來教你讀書。我還采取先自己講然后孩子復述、和孩子一起看書討論、講故事比賽等方式,讓孩子逐漸進入讀者的角色,增強閱讀的興趣。
第三,從孩子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幫助孩子選擇圖書。不同年齡的孩子閱讀能力有差異。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愛看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的動物或物品的圖畫書;3~6歲的兒童愛看童話、幻想故事以及有關動物、日常生活行為的圖畫書;7~10歲的孩子愛看有一定情節(jié)的神話、童話及令人驚奇、富于冒險性的兒童圖書;10~13歲的孩子愛看富于幻想、探險、神秘色彩的圖書;14~16歲孩子的閱讀傾向于思維、發(fā)明、論證、推理及人物傳記類圖書。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材料時,應該注意循序漸進,并對具體的圖書種類加以鑒別和選擇。
童話可以給人一個純美的世界,讓人充滿幻想,凈化人的心靈,可是和現(xiàn)實離得太遠,文字也經(jīng)不起推敲,所以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作用太少,因為大多數(shù)的著名童話都已經(jīng)看過了,所以以后可以少看一些了;歷史是人類的鏡子,我們不可能經(jīng)歷太多,通過讀這類書,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少走一些彎路。
孩子的閱讀面廣了,知識面也自然廣了。孩子的老師也反映,從他平時上課回答問題,說話談吐上能看出,他平時一定讀了不少的書?,F(xiàn)在,我們感覺他寫作文時,時不時都會有一些深層一點的思想的火花迸發(fā)出來,大概也是得益于此吧。
第四,從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強特點出發(fā),著力營造家庭的書卷氣。古訓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父母家人有意無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毫無疑問,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愛讀書、知勤奮,但是,并不是每個家長都知道,當家長的只有身體力行地帶頭讀書看報,著力營造家庭的書卷氣,方可對孩子產(chǎn)生有效的影響。如果家長從吃飯開始打開電視機,一直看到夜晚,或是一天到晚坐在麻將桌前“筑長城”,卻叫10來歲的孩子看書,無論什么天大的理由孩子也不會信服——看書比看電視、娛樂好。家中不聞書香,子女何以成才?
任何人都不能一勞永逸地依靠過去學習的一點知識、技術而坐吃老本。所以一個新型的學習型家庭氛圍的營造不僅要孩子學習,家長也要學習,更重要的是,不學習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會有威信。作為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其他時間,讀一點書、一點報或當孩子安靜下來,耐心地在他身邊富有感情地朗讀一首兒歌,一個故事,這將比您一味的督促、強制有效很多。試想一下,一到晚上,在暖暖的臺燈下,全家人每人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著,交流著,這該是一幅多么和諧的畫面哪。
如果能讓孩子一生與好書為伴,讓書成為孩子的好朋友,那他的靈魂就不會空虛,他的頭腦就不會愚笨。課外閱讀是少年兒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孩子們在一起學習,會使枯燥的學習充滿了樂趣、充滿了生機。家長的行動,將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