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格桑
摘要: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常常局限于在解釋詞句,翻譯文章,了解思想內(nèi)容這些方面,沒有用古詩文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熏染學生的情感世界,打造學生的完美人格,漸漸的,古典文學之美變得模糊不清,新課程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倡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結合,立足于學生人格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掘作品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吸取語言的精華,從中去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品析美。
關鍵詞:古詩詞 吟詠 感悟 想象體驗
古詩詞是文學作品,教學中要注意文學作品的一般特點——形象性和情感性,這兩者不是孤立的,在具體的作品中是融為一體的。由于古詩詞和現(xiàn)代文學作品相比,它有不同于現(xiàn)代文的一些特點,例如說,古詩詞講究韻律,富有樂感;語言精練含蓄,耐人尋味;意象深刻,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中有情,景外有景。因此古詩詞的教學和一般現(xiàn)代文的教學理念和技巧是不一樣的。
吟誦作品,感知情韻
美詩美文往往是具有音樂美,聲情并茂,便于吟哦唱誦。例如:李白的《將進酒》,《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diào)。其中首句“君不見”,寫出了大河之來,勢不可擋,勢不可回。如此壯浪景象,朗誦者應誦出其中的大氣磅礴,次句“君不見”,通過對“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描寫,悲嘆人生短促,誦詠時應當讀出感嘆惋惜之情。尾句中“呼兒”、“共銷萬古愁”顯示了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急流,吟詠時應有積極樂觀、激情豪放的感情。整首詩深沉渾厚,氣勢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新教材所選的古詩文大多是美詩美文,適合誦讀,引導學生反復揣摩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誦讀出作品的聲音種種形態(tài)變化如輕重緩急,流暢澀滯,抑揚頓挫等。
二、品味語言 體會意境
古時的文學家往往通過富有內(nèi)涵的字詞,來營造廣袤深遠的意境,傳達內(nèi)斂含蓄的情感。含蓄的語言常常意蘊著豐富和深厚,概練和精華,用有限的篇幅反應無限的想象和生活,表達深邃的情感,能給讀者以無垠的聯(lián)想和回味,若然置身于其中,獨特的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字詞下廣闊的天地。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古詩文的語言,觸摸語言,品味語言,體會意境,才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披文入情,學生才能真正接受情感的熏陶,當然,品味語言不等于說字字句句都要細細品析,要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抓住文眼和詩眼,含英咀華。古人說的好“無析字之精則不得立言之旨”,比如說,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聯(lián)中,““一帆”兩字耐人尋味,為什么水面上只有“一帆”呢?讓學生去探究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一帆”在寬闊的水面上顯得特別孤單,它形象的展現(xiàn)了游子的內(nèi)心孤獨和寂寞,這和詩歌要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情是吻合的。
三、展開聯(lián)想 感悟意象
古詩文中有許多意象,如明月、春草、楊柳、烏鴉、菊花、大雁等,已經(jīng)超越了自然屬性的意義,具有豐富的社會和人文意義,沉淀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們的喜怒哀樂,比如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的明月象征圓滿,象征了人們對親人團聚的美好向往;“渭城朝雨浥清城,客舍清清柳色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象征了朋友依依惜別之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象征了一個人孤傲清高,與眾不同。“枯藤老樹昏鴉”,烏鴉象征著蕭條冷落。
此外,采取一些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適當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內(nèi)容,無論采取怎樣的方法,在教學中要少一些教條,少一些灌輸,要引導學生自主品讀,體驗情感,要幫助學生和作品對話和交流。
參考文獻:
(1)吳功正《古今名作鑒賞集粹》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P102等,1989年1月第1版
(2)《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P79等,1987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