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輝
在蘇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的補充習題中,有這樣一道習題:
旅行社推出某景區(qū)一日游的兩種價格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兒童每人60元。方案二:5人以上團體,每人100元。問:1.如果有4個成人和6個兒童,怎樣購票合算?2.如果有6個成人和4個兒童,怎樣購票合算?
在批改補充習題時,我發(fā)現(xiàn)有許多學生是這樣解答的:如果有4個成人和6個兒童,方案一需要4×150+6×60=960(元),方案二需要(4+6)×100=1000(元),960<1000。如果有6個成人和4個兒童,方案一需要6×150+4×60=1140(元),方案二需要(6+4)×100=1000(元),1140>1000。通過比較,顯然第1小題應該選擇第一種方案比較合算,而第2小題則選擇第二種方案比較合算。在這樣的解題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想到只要將兩種方案的費用計算出來,就可以得出“最合算”的方案了。
幾乎所有學生都是用這種方法解題的,正當我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讓我眼前一亮。四(2)班李新媛是這樣解答的:如果有4個成人和6個兒童,怎樣購票合算?(4+1)×100+(6-1)×60=5×100+5×60=800(元),“將一個兒童拉到成人的隊伍”這樣購票比較合算。如果有6個成人和4個兒童,怎樣購票合算?6×100+4×60=840(元),“成人買團體票,兒童買兒童票”這樣購票比較合算。
隨后,我翻看了兩個班所有學生的補充習題,結果發(fā)現(xiàn)一共有7個學生是這樣解答的。這時,我開始有點“為難”了:是應該“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還是應相信“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為了在講解習題時能給學生們一個滿意的答案,我開始四處搜尋有關資料,尋找最佳答案。這時,正巧《小學生數(shù)學報》上有一道極其相似的題目:
旅行社推出某景區(qū)一日游的兩種價格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兒童每人60元。
方案二:5人以上團體,每人100元。
(1)如果有4個成人和6個兒童,用哪種方案購票合算?
(2)如果有6個成人和4個兒童,用哪種方案購票合算?
初看此題與補充習題沒有什么區(qū)別,但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差別——前者是“怎樣購票合算”,而后者是“用哪種方案購票合算”。僅僅是提問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答案卻差別很大。許多學生在解決此類題目時有一種定式思維,就是順著題目中給定的兩種方案進行相應的解答,完全忽略了怎樣購票才能真正的“合算”。這種思維定式源于他們生活經(jīng)驗的缺失,源于他們對題目理解的不充足。
數(shù)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吃早餐、坐公交車、買菜,燒飯用的煤、電等各種費用,無一能離得開數(shù)學。尤其是在購物中,更能體現(xiàn)出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因此,對數(shù)學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本和教材,而應該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探索與實踐中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數(shù)學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題目理解不到位,是許多學生共同的弱點。其實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數(shù)學的學習也同樣離不開語言。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更能體現(xiàn)語文中的閱讀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只有在認真閱讀與理解之后,才能找準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理清題目的要求,從而正確完美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