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領(lǐng)銜的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lián)合國家宣言》,孤軍奮戰(zhàn)4年多的中國在名義上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四強”。
亞洲的另一個大國印度當時是英國殖民地,民族運動領(lǐng)袖甘地號召“不合作”,拒絕支持英國。日本乘機提出“亞洲是亞洲人的”“把英美趕出亞洲”。戰(zhàn)火燒到東南亞,蔣介石通過羅斯福轉(zhuǎn)告丘吉爾,應該注重“確保印度與大戰(zhàn)期中如何使印度及南洋各殖民地民族,貢獻其人力、物力,而不為敵國所煽惑”。
于是,蔣介石作為領(lǐng)導人,在春節(jié)期間第一次走出國門,參與他國事務(wù)的調(diào)停。他確定訪問印度有5點目的:勸英印互讓合作;勸印多出兵出力;勸英允印自治;為將來中印合作打下基礎(chǔ);宣傳三民主義。
2月5日,蔣介石從緬甸臘戍起飛,偕同夫人宋美齡及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等一行10余人,直至印度加爾各答。
2月9日,蔣介石抵達印度新德里,英印當局極力阻擾其前往孟買見甘地。15日,正逢中國舊歷除夕,印度總督邀請蔣介石赴宴會,轉(zhuǎn)頒英國十字勛章,隨后雙方討論新加坡失陷后,日軍可能的軍事動向。
2月18日,甘地到加爾各答,住于友人家中,蔣介石、宋美齡等前往晤談,“先道彼此向往之切,繼談其革命奮斗之經(jīng)過約一小時余”。下午再談,甘地顯得比較冷淡,同情中國抗戰(zhàn),亦不妨礙英國援華,但對蔣介石提出的“中印共同奮斗,為兩國合作,求得共同自由之基礎(chǔ)一點”,竟置而不答。蔣介石想要進一步說服甘地,甘地覺得話不投機,干脆不再搭話,一旁織起棉花。總體而言,蔣的印度之行收效甚微,他后來在日記中反省云:
此次來印,對于印度近情,未能觀測清晰,全憑英國之宣傳,以為英印間對于抗戰(zhàn)真趨一致也。又以準備不周與印督方面以及尼赫魯?shù)雀鞣矫媛?lián)系與洽商絕無,故彼此皆不接洽,以致誤會與猜忌之事叢生,此乃一生重大教訓之一。
(摘自《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