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榕
摘 要:共情是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首先提出與闡述的概念。共情也就是一種感受對方內心世界的能力,就好像你能體會對方的情緒體驗一樣,并能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你對對方的理解與關懷。共情教育能深入幼兒的心靈,解決幼兒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幼兒起著幫助和引導作用,因此對幼兒實施共情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便從共情的概念出發(fā),闡述在幼教中缺少共情教育而出現的問題,論述幼兒共情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措施。
關鍵詞:幼兒園;共情教育;必要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G 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3-0181-02
1.共情的概念
共情的內涵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感受并明了別人的情緒、需要和意圖的一種人格特質。共情既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態(tài)度,即為對他人的關愛、接納、理解、和敬重;作為一種能力,則是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并用關心、溫暖、尊重的方式將這種理解表達出來。美國羅杰斯曾說過:“共情是對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有準確以至于有如親身體驗的了解,要感受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樣,這就是共鳴共情了?!?/p>
簡單來說,共情有兩方面的特征:第一是設身處地,其二是感同身受。古語中所言的“推己及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際上強調的就是共情。
2.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幼兒園保教過程中,我發(fā)現一個普遍存在的共同現象:我們教師對孩子出現的某些不良行為,大多總是表現出一副“我是你的老師,我要教育你”的神情。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時我們教師就給予肯定,肯定他這種行為是對的,并加以表揚,鼓勵他要堅持這種行為;可當孩子出現頑劣不良的行為時,我們大都就要開始各種說教,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下次不可以再犯了。漸漸的發(fā)現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這種效果收效不太理想,孩子往往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卻還是要這樣做,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明知故犯。對此教師再次教育非??鄲溃變喊づ埠芪?,每當這個時候共情教育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在與兒童的共情溝通中,應該注意抓住兒童的性格特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才能獲取良好的效果。例如:筆者班級中有位幼兒,性格樂于助人、懂事禮貌,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三心二意。他經常出現一件事情未做完后去做另外一件事,或是每次批評教育后認錯態(tài)度良好,但很快就再犯類似錯誤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首先從該幼兒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了一系列推斷,再安排了一次有意識的共情溝通。首先,請幼兒自我評價自己的行為,他表現出膽怯,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后,引導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進行換位思考,請他思考這種行為對其他小朋友的影響,以及老師看到這種情況后的感受。此后,通過溫和、親近的方式與幼兒溝通,拉住他的小手與他溝通,指出:“其實你這樣做只是情緒太激動了,沒有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對嗎?”從他的微觀表情可以看出,他抬起了頭,眼神里面出現了被理解與認可,他也誠懇的表達了:“老師,對不起,我以后會改的!”,經過此次溝通,取得了預想的效果,且后續(xù)的跟蹤觀察證明,該幼兒的行為有了很大的改變。
3.共情教育的必要性
(1)共情教育有利于理解幼兒的行為
教師在日常保教中常常會忽略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一個成年人,一個受到過高等教育和專業(yè)教學培訓的人。而一個幼兒畢竟是孩子,成年人和幼兒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情況下,當我們的頭腦一卡殼就忽略了這個問題,在日常活動中就會產生一些分歧。具體表現在孩子對教師的話充耳不聞,對教師教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教師的關心熟視無睹。也就造成教師不理解孩子為什么總是知錯犯錯、難以控制自己。這個時候,如果采用共情教育,教師就能夠更加深入的去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活動,感受自己布置的任務,就會發(fā)現問題之所在。這就需要要求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同時扮演兩種角色,一種是教師自己的角色,一種是孩子的角色。一些富有共情經驗的教師,他們會通過孩子的面部表情,專注情況,判斷出孩子此時的接受狀態(tài)。他們在活動中不僅扮演著教師的角色,同時內心還在不斷的去揣摩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到底有沒有很好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共情能力的關鍵時期,幼兒學會了共情后,將來長大以后的人際交往、日常生活和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學會了與孩子共情的能力,我們老師便能夠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也不會產生孩子的事情是小題大做的想法;而孩子得到了我們的共情,他便也會認為自己被老師們理解了尊重了,內心自然而然便會產生信任與安全感。在此心理基礎下,孩子的心情便能夠平靜下來,恢復理智與認知,這樣便能夠進一步認真傾聽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與教育,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因此共情作為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態(tài)度和能力,不僅關乎到他人的心情,還有孩子以后為人處事的能力。我們教師設身處地共情了孩子,孩子之間也才能學會共情。
(2)共情教育有利于幼兒學習換位思考
幼兒的人際交往包括幼兒與家長,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以及幼兒與其他社會人之間的關系。共情教育有利于幼兒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后理解他人的行為,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矛盾的發(fā)生。即使遇到矛盾沖突,也會用妥善的辦法解決,如商量的辦法、合作的辦法和公平競爭的辦法等。而不是用哭鬧的方式和武力解決。
例如,某次班級活動中,兩位兒童為了爭搶同一本感興趣的書而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正當教師準備介入調解時,其中一位突然說另一位說:“我知道你想看,那就讓給你先看吧。你看完我再看。”這種友好的退讓方式得到了另一位的呼應,他也說:“那我們一起看吧!”就這樣他們化解了一場矛盾,這也是共情、協商、合作的方式產生的效果,也是兒童的一種自我心理成長。
共情教育不僅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融洽,更能夠幫助情感協調,而且使對方感到自己被理解。這時候他會更愿意向你敞開心扉,更細致地表達他內心中的感受,更愿意毫無保留地展示他個人品質,我們可以幫助他人了解到其潛意識的想法和觀點,使其自我意識增強,更好的建立雙方信任關系。
(3)共情教育有利于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教師要“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保教過程中,我也體會到,要實現這些教育要求,只有對幼兒實施共情教育,才能給孩子一個充分展示自己內心想法的機會,讓幼兒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關注,長此以往也學會去共情周圍的人。孩子處于共情的環(huán)境中,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進步。綜上所述,在幼兒園實施共情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實現與幼兒共情的舉措
首先,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教師是否具有愛心、同情心,在工作中能否隨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隨時保持微笑,將對幼兒具有重要的影響。人的容貌是情感傳遞的基本載體,作為共情的主體,教師端莊穩(wěn)重的儀容、和葛可親的態(tài)度、高雅大方的舉止可給幼兒帶來愉悅,使幼兒對教師產生尊重、信任和安全感,面對教師的共情時孩子才會毫無保留地與教師進行心靈的溝通。
其次,教師要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在傳統(tǒng)教育活動中教師往往處于主體中心的地位,教師單方面依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出指令,不與幼兒共情,而單純要求幼兒執(zhí)行指令,幼兒是指令接受者,在老師幼兒互動中處于被動地位,反映出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存在著一定的不協調。幼兒教師要想具備共情能力,就要學會擺脫自我中心,學會關注幼兒,以幼兒為中心。教師在師幼兒互動和教學活動的預設中應該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教師所捕捉的信息越準確,感受越深入,共情的層次就越高。
再者,要善于傾聽。葉瀾教授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每一個問題,毎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甭犎菀鬃龅?,傾聽卻并不簡單,傾聽需要全神貫注地聆聽對方的訴說,以對方為中心,不輕易插話,并注意觀察對方的動作、表情、語音、語調等的變化,及時使用微笑、點頭等身體語言來回應對方。在幼兒講述的過程中,教師盡量不要發(fā)表任何評價,更不要打斷孩子。作為一位幼兒教師,只有善于傾聽幼兒,適時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才能做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傾聽才能正確判斷幼兒在想什么,為什么會這么想:只有善于關注傾聽幼兒的言語,對幼兒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判斷,才能做到教學上的對癥下藥,才能夠真正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只有善于傾聽,才能在幼兒回答不正確、語言表達不清楚時及時指出、正確處理。
最后,要學會換位思考。幼兒的情感發(fā)展尚未完善,其心理承受能力還很跪弱,當其在師幼互動或同伴互動中陷入境、遇到挫折之時,他們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是很差的,往往會較長時間陷入低沉情緒之中。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做到和孩子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無助的孩子來體會和感受他們內心的脆弱,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是被理解的,并非在孤軍奮戰(zhàn)。換位思考是一種人對人的心理體驗過程,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陀^上要求我們在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方面上與對方聯系起來,也就是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從操作上來說,換位思考就是要盡可能地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善意的解釋,替他人的行為尋找理由。學會換位思考,收獲的是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也釋放了自己的心靈,也就能夠更加地理解他人,心胸也變得豁達了。
5.結論
教師對幼兒的共情回應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2。對于幼兒的觀點和意見,教師不僅要耐心傾聽,而且要依據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解讀與推測,做一名積極的解讀者與回應者;不僅要分析幼兒當前的已有經驗,努力搞清楚每個幼兒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還應該讓幼兒知道為什么,并深入關注和了解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和發(fā)展水平及認知需要,唯有這樣才能做到有所依據、恰到好處地回應幼兒,才能真正滿足幼兒的需要,建立和諧共情的師幼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德山.教師的教育特質:共情[J].現代教育論叢,2007(02):15+19-22.
[2]徐紅. 淺析幼兒教師的共情能力[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