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間普遍存在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它規(guī)范了人們的言語行為和社會交際。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異,禁忌也有所不同。在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際也日益頻繁,如果在交際中由于不懂而觸碰了禁忌語,那么雙方的交際將會大打折扣,不利于樹立良好的形象。我們應(yīng)當(dāng)抱著包容的心態(tài)去尊重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語。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禁忌語
一、禁忌語
禁忌語(taboo),起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湯加島人的母語,意思是“神圣而不可觸摸的”。1977年,英國的航海家James Cook來到湯加島,在那里,他發(fā)現(xiàn)并記錄了當(dāng)時社會的很多有關(guān)禁忌的現(xiàn)象。當(dāng)時的人們因為對大自然所知甚少而敬畏自然,因而產(chǎn)生了很多不能直言的禁忌的話題及相應(yīng)的語言,即禁忌語。
禁忌語有幾個典型的特征。首先,禁忌語的普遍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禁忌語,甚至同一國內(nèi)的不同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禁忌語。其中,有些禁忌語是褒義的,而有些是貶義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中,禁忌語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禁忌語的可變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禁忌語也會發(fā)生變化。過時的禁忌語被人們遺忘并拋棄,取而代之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新的禁忌語。第三,禁忌語的含蓄性。這一特點指的是禁忌語對事物或者現(xiàn)象不直接作出本質(zhì)的判斷,相反地,使用替代或者模糊的概念或者比喻、褒義的手法,作出與其相悖的判斷,從而使得交際的雙方避免尷尬或窘迫。
二、中英禁忌語的共同點
中英禁忌語在以下幾個話題上具有極高的相似性:生病及死亡、性和人的排泄物及行為。
人雖固有一死,但人人懼怕死亡,因此,中英文中都有大量的有關(guān)生病、死亡的禁忌語和委婉語。漢語中,死亡是永恒的話題。人們使用“不照了”、“走了”、“睡著了”來修飾、替代死亡,以減輕直述“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心里。人們認為語言對命運有著神奇的控制力,只要不提“死亡”,死亡便不會到來。因此,人們使用“三長兩短”等。英語中亦是如此,用“feel uncomfortable”、“Big C”“l(fā)ong disease”來代指生病。
這里的“性”不僅指性器官,還包含性行為。由于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中國人羞于談性,被認為是隱私,尤其在公眾場合,人們更是談性色變。“那里”、“下面”被用來指代性器官?!坝邢?,有了身子”指女性懷孕,這在英文中被替代為“She is expecting a baby”。
中英文中,有關(guān)人的生理活動排泄的詞匯幾乎都是令人難堪的,人們盡量使用優(yōu)雅的語言來代替。漢語中,尤其對兒童,人們使用“粑粑”、“大便”等來指代排泄物,“去洗個手”等來代替排泄行為。相似地,英語中使用“to wash my hand”、“I have to answer the nature’s call”等。
三、中英禁忌語的不同點
中英文在禁忌語方面除了有共同點之外,還有一些不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人的稱呼、隱私和數(shù)字。
中國素來有尊老的傳統(tǒng)。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尤其是長輩,漢語中的稱呼通常不使用人的名字。子女不能喊父母祖輩的名字,臣民不能呼喚君主的名諱。一般來說,職業(yè)和級別被用來代指人稱,如“張老師”、“王醫(yī)生”、“宋局長”等等。在古代的唐朝貞觀之治時期,,“人風(fēng)”被用來替代“民風(fēng)”,“觀世音菩薩”需簡化成“觀音菩薩”,僅僅因為君主的名字“李世民”中含有“民”和“世”。而在英語中,人們通常稱呼對方的名字,以表達平等、和善和友誼。
漢語中,人們?yōu)榱吮磉_友誼和情感,認為隱私是可以在親密的人之間共享的,因此,人們會交流各種隱私,如年齡、工作、家庭、婚姻和信仰等等?!袄习濉?、“老師”、“老爺”這些詞匯使用頻率很高,不忌諱談?wù)撃挲g,甚至以老為尊。而在英語文化中,隱私是非常重要的,是獨立和自由的象征,人們非常重視保護個人的隱私,成人如此,兒童亦如此。因此,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對方日常行程、工作和婚姻家庭情況的話題,他們更喜歡討論天氣。
中英文在數(shù)字上也有各自的禁忌。中文語境下,人們很忌諱使用“4”,認為它通諧音“死”,是很晦氣的,所以大部分的酒店的房間和飯店的包間以及手機號碼都避免出現(xiàn)含“4”的數(shù)字。而在英文語境下,由于宗教的原因,人們很忌諱使用“13”,認為它是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他們會盡量避免13人的聚餐等。
四、結(jié)語
了解各文化各語言中的禁忌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溝通,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表現(xiàn)得更加得體,從而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經(jīng)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Hayakawa Samuel Ichiye.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M]. Oxford: Harvest Original press,1991.
[2]陳原.社會語言學(xué) [M] .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 1983.
[3]鄧炎昌等.語言與文化 [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4]何自然. 語用學(xué)概論 [M]. 常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概論 [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