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海云
摘 要: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往往會將同一主題、同一文體或者是緊密相關的閱讀素材進行相同單元的歸類性編排。這樣的編排方式,有利于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同一文體的寫作方法、同一種題材的描寫手法,理解同一類主題情感的表達方式,等等。為此,我們提倡采用“1+X”式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以更好地提升小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3-0114-01
對于語文學習而言,便是閱讀的學習過程,在閱讀中讀者對文字中的信息進行獲取、加工,甚至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語文閱讀素養(yǎng)也便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與能力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部編本語文教材對于以往的語文教材而言,在閱讀文本的選材上都注重了閱讀文本的同類編排,更重視同類閱讀文本的精讀教學選擇,對于精讀與略讀文本都能夠進行對比性呈現(xiàn)。那么,如何實現(xiàn)群文閱讀的更高價值、如何采用更為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呢?
1.群文閱讀中“1+X”的確定
群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法,目標是在較短的時空內,實現(xiàn)針對于同
一類文本的“引導—自主型”閱讀教學。其中的“1”便是若干閱讀文本的重心,“x”便是其他若干閱讀篇章,其均需與“1”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可以是同一主題,也可以是同一寫作風格、表達方式,或是相同文體等。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一組課文,這一單元緊緊圍繞著“大自然”這個主題?!兜躯X雀樓》這首詩表達方式上能夠做到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語言質樸淺顯,言簡意賅,與人啟示,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锻麖]山瀑布》一首詩則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夸張手法,寫出了廬山瀑布的美麗壯觀景色,表達了作者對于祖國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而《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卻通過描寫奇石來表達作者對于黃山的喜愛之情。
2.群文閱讀“1+X”教學模式的課內建構策略
在具體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圍繞著教材而教,最為重要的是要
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讓群文閱讀彰顯語文閱讀教學的更高目標。比如,我聽過一節(jié)群文閱讀課,一位語文教師選取了《敕勒歌》+《登鸛雀樓》《望天門山》為群文“1+X”課堂教學。在民歌《敕勒歌》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從美育的更高角度來進行教學。
對于《敕勒歌》的教學分為五個層次:一是感受民歌的音樂節(jié)奏美,讓學生初讀民歌、有節(jié)奏讀民歌、學唱民歌,在閱讀中讓學生能夠學會對節(jié)奏的劃分。二是讓學生能夠理解描寫的自然景物美,在學習中讓學生能夠找到美的自然景物“敕勒川”“陰山”“天空”“草原”“牛羊”,同時讓學生能夠用不同的語言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天空”“草原”。三是讓學生能夠想象美,激發(fā)學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大膽想象,從自然景物中想象到自己就是深入其中,還可以想象到哪些美景,學生不難想象到“蒙古包”“牧民”等景物。四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美,在學生能夠在會讀、會說、會想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創(chuàng)造美,如教師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敕勒川,或者是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敕勒川。五是讓學生能夠學會欣賞美,比如,在學生畫出心中的敕勒川或是寫出了心中的敕勒川,或讓學生集體來進行觀看或閱讀欣賞。同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于敕勒歌的美麗景色的感受,激發(fā)了學生對于自然美景的無限熱愛。
3.群文閱讀“1+X”課外延伸的引領策略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不可能每一節(jié)課都會在課堂上完成“1+X”
的教學任務,事實上也沒有必要完全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筆者認為,只要在一定的實驗期內,讓學生能夠學會“1+X”的學習方式即可;在語文課堂上主要完成對于課文“1”的學習,同時引領學生能夠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對“X”的閱讀學習;持之以恒,逐漸培養(yǎng)好學生在課外能夠自主閱讀學習的良好習慣。
例如,筆者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認真學習了作為群文閱讀中的“1”—“烏鴉喝水”一課。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上畫了烏鴉在干什么,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自由表達;接著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概意思;而后教師采用問題引領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語文思維,說說自己心目中的烏鴉,理解課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烏鴉形象;最后再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啟迪,讓學生萌發(fā)“聰明在于勤奮”的思想,鼓勵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更加努力,逐漸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當然,在學生充分理解寓言寓意的基礎上,教師也要能夠不乏對學生進行語文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課尾,筆者便又引發(fā)孩子進行課外閱讀說,“你們學習了‘烏鴉喝水’一課,認識了聰明的烏鴉。還想認識更多的小動物嗎?”這樣,學生便一下子想到了“狐貍”“兔子”等小動物,此時,活躍了孩子閱讀的興趣。接著,筆者用課件給學生呈現(xiàn)了課外要閱讀的群文—《狐貍和葡萄》《狐貍和蟬》《公雞和狐貍》……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群文“1+X”式的教學策略,語文教師要能夠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在自己的語文教學設計中要能夠將諸多文本進行分類性劃分、重組,并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效地落實。長期堅持群文式閱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著人文、美育、藝術等教育,必然能夠讓小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得以更高培養(yǎng),從而讓小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綻放思維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秦金華.部編教材教學群文閱讀價值芻議[J].語文月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