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楠
[摘要]淮安清江閘兩岸各有一座康熙御詩亭,越南使者所見御詩碑位于北岸亭內(nèi),乾隆四次南巡時又分別增加了御詩四首。御詩碑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今清江閘“績奏安瀾”碑非歷史上的御詩碑,乃2005年據(jù)清晏園乾隆御碑復(fù)制而來。挖掘清江閘御詩碑的歷史,探究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和遺跡,可為傳承運河文脈、講述運河故事和打造文化地標(biāo)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越南大運河清江閘御詩碑御詩亭
淮安清江閘地處大運河的中心位置,是運河沿線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船閘,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正閘、越閘、越河格局,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節(jié)點。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為避淮河之險以及末口盤壩之勞費,平江伯陳瑄開清江浦河,沿途設(shè)清江、福興等船閘,奠定了清江浦城發(fā)展的基礎(chǔ)。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避黃河水患,原清河縣城從黃河岸邊的小清口遷至清江浦,清江浦城行政地位提高,進(jìn)一步發(fā)展。五年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越南景興二十七年)正月,越南使者阮輝瑩一行經(jīng)廣西、湖南、湖北、安徽至江蘇南京,十月二十八日到達(dá)揚州,然后沿運河北上進(jìn)京。沿途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旅途見聞,每條日記后附一首至多首詩歌,形成了這部《奉使燕京總歌并日記》?!度沼洝酚涊d:十一月初六日到達(dá)清江浦城,這是一座不設(shè)城郭的城市,為清河縣駐地,江口有龍鳳閘,閘左右各樹一塊碑,分別寫著“清江正閘”“清江越閘”。閘旁有御詩碑亭,詩云:“淮黃疏浚費經(jīng)營,跋涉三來不憚行,曾幾堤防親指畫,佇看耕稼樂功成?!倍疫€注意到,“今上”亦有御詩刻于碑的背面[1]。越南使者所見御詩碑亭,早已湮沒于歷史長河。本文試圖借助清宮檔案、河工地圖、詩文碑刻等文獻(xiàn)資料,對清江閘御詩碑亭進(jìn)行考證。
一、越南使者所見御詩
根據(jù)越南使者的描述,該詩為“今上”之前的皇帝第三次下江南時所寫,“今上”為乾隆皇帝,則不難推斷出是康熙皇帝來淮安所寫。清代淮安為黃淮運交匯之區(qū),是河工治理的重點區(qū)域,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每次都來此視察河工,指授治河方略,同時留下了大量詩文?!肚迨プ鎸嶄洝肪硪痪哦涊d,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戊辰,皇帝第三次南巡,“閱視黃河以南高家堰、歸仁堤等工,回至清口奉迎皇太后,舟泊清河縣閘口”。“閘口”即清江大閘口,可見康熙皇帝到過清江大閘?!秾嶄洝分袥]提到這首詩,但檢索發(fā)現(xiàn),此為康熙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寫的《閱河》詩。不過最后一句有所出入:越南使者記為“佇看耕稼樂功成”,而《四庫全書》所收《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卷四十九以及乾隆《江南通志》卷首等均記為“佇期耕稼樂功成”。編?;实邸板泛病?,《四庫全書》當(dāng)極為嚴(yán)謹(jǐn),且有多部文獻(xiàn)可互證,因此可判斷《奉使燕京總歌并日記》記載有誤,至于錯誤原因,可能是后來整理抄錄時誤寫所致。實際上,《奉使燕京總歌并日記》中因抄錄造成的錯誤比比皆是,僅該書第115頁中就有多處,例如“惠濟(jì)閘”誤寫為“思濟(jì)閘”,“出里河”誤寫為“山山里河”,等等。
根據(jù)以上敘述,可初步確定該詩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所寫,后被刻石立于清江閘(即清江正閘,下同)附近。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越南使者在清江浦見到了該碑,碑正面刻有康熙詩,背面刻有乾隆詩。
二、御詩碑位置、形制及勒石時間
御詩亭具體立于何處?據(jù)清代河工地圖中描繪的清江閘,可追尋蛛絲馬跡。繪制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前后的張鵬翮《治河方略》所附的《運河全圖》中,清江閘當(dāng)時稱龍汪閘,閘南北兩側(cè)各繪有一座亭子,但圖中沒有標(biāo)注名稱[2]。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康熙后期《運河全圖》中,南側(cè)的亭子明確標(biāo)注為“御詩亭”[3]。繪制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左右的《九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以及繪制于清中葉的《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4]中,清江閘南側(cè)紅色的亭子明確標(biāo)注為“御詩亭”,但閘北側(cè)對稱建造的方形亭子僅標(biāo)注為“龍亭”。龍亭是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亭子的統(tǒng)稱,包括御詩亭、御樁亭等,單從“龍亭”二字無法確定北面的亭子是否也為御詩亭。進(jìn)一步查閱咸豐《清河縣志》所附《清江浦圖》,清江閘南北兩側(cè)的亭子均被標(biāo)注為“御詩亭”,符合越南使者“閘旁有御詩亭”的描述。該志書卷三明確記載:清江閘有御詩亭兩座,一座在南岸,康熙二十二年建,皇帝賜河臣于成龍;另一座在北岸,康熙三十八年建,皇帝賜河臣張鵬翮[5]。
不僅如此,乾隆后期的一份檔案中有更詳細(xì)的記載,這份題名“直隸廠至平橋”的檔案記錄了預(yù)先為乾隆規(guī)劃的南巡路線,其中提到了清江閘御詩碑:
上首清江閘建自前明。南岸恭建圣祖仁皇帝御詩碑亭,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制閱河堤詩,乾隆十六年圣駕南巡和圣祖原韻閱河堤詩一首;碑左乾隆二十二年圣駕南巡閱河堤恭依圣祖詩韻御制詩一首;碑右乾隆二十七年圣駕南巡閱河堤再依圣祖詩韻御制詩一首。迎面碑頂乾隆三十年圣駕南巡閱河堤四依圣祖詩韻御制詩一首。北岸恭建圣祖仁皇帝御詩匾聯(lián)碑亭,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閱河堤詩,御制匾額對聯(lián);乾隆十六年圣駕南巡和圣祖原韻閱河堤詩一首;碑左乾隆二十二年圣駕南巡閱河堤恭依圣祖詩韻御制詩一首;碑右乾隆二十七年圣駕南巡再依圣祖詩韻御制詩一首。碑陰乾隆三十年圣駕南巡閱河堤四依圣祖詩韻御制詩一首[6]。
根據(jù)上述記載,清江閘南北兩岸各有一座御詩亭,南岸御詩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時所題寫,北岸御詩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巡時所題寫,其中越南使者所見的御詩碑亭位于北岸。后來,乾隆皇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南巡時,又分別在兩塊碑的四面增刻了御詩。
具體勒石立碑的時間,民國《淮陰志征訪稿》提供了部分信息:清江閘南岸康熙二十三年御詩乃賜河道總督靳輔的“閱河堤作”詩,詩曰:“防河紆旰食,六御出深宮。緩轡求民隱,臨流嘆俗窮。何年樂稼穡,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勞意,安瀾早奏功。”康熙二十四年六月,靳輔將該詩勒石并題跋。清江閘北岸有康熙三十八年題寫的御詩[7],但沒有提及哪位河臣立于何時?!痘搓幹菊髟L稿》所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賜“靳輔”詩,與上文咸豐《清河縣志》記載的賜“于成龍”有出入,從記載的詳細(xì)程度以及碑文內(nèi)容看,《淮陰志征訪稿》所載更可信。
今清江閘南500米處楚秀園公園北門內(nèi)有一座御詩亭,乃臺灣周震歐教授心懷桑梓,于1991年倡導(dǎo)捐資修建。亭內(nèi)石碑正面鐫刻了康熙皇帝所寫的《閱河堤作》御詩,碑陰為現(xiàn)代人撰寫的一篇《重立康熙御詩碑記》,提供了立碑緣由、捐款人姓名等信息,其中提到原碑立于清江閘南岸,為康熙皇帝示河臣的御碑,還提到御詩碑毀壞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
三、御詩內(nèi)容
如前所述,清江閘北岸有越南使者所見康熙御詩。除此之外,閘兩側(cè)各有四首乾隆御詩,但具體內(nèi)容需進(jìn)一步確認(rèn)。檢索《欽定南巡盛典》、《御制詩》、民國《淮陰志征訪稿》等文獻(xiàn),可發(fā)現(xiàn)乾隆南巡時在淮安每次都留有多首詩文,其中前四次南巡中有“清江浦”“閱河”“閱河堤”三首詩反復(fù)出現(xiàn),明顯依前韻。根據(jù)康熙御詩內(nèi)容以及乾隆御詩“依圣祖詩韻”等特點,首先將《清江浦》詩排除,剩下八首詩當(dāng)分別位于南北御詩亭內(nèi)。八首詩可分為兩組,一組為七言四句的四首“閱河”詩,另一組為五言八句的四首“閱河堤”詩。
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的兩首詩分別為《閱河恭依皇祖詩韻》《恭依皇祖閱河堤詩韻》[8]:
閱河恭依皇祖詩韻
清浦今來駐御營,神堯方略仰天行。
河臣咨爾無多訓(xùn),惟是丁寧朂守成。
恭依皇祖閱河堤詩韻
巡法重華典,歡承長樂宮。
河防惟祖述,民瘼更研窮。
石閘萬年固,清江千里通。
神堯復(fù)神禹,奕葉戴鴻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的兩首御詩分別為《閱河再依皇祖詩韻》《再依皇祖閱河堤詩韻》[9]。
閱河再依皇祖詩韻
繼武惟殷日屏營,治河無事禹同行。
修防慎選期俾乂,不用材能用老成。
再依皇祖閱河堤詩韻
重穡力溝洫,還淳卑室宮。
?曽圖已逸,惟是厪民窮。
繼述一心切,精神百禩通。
即今存御壩,清晏永歌功。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三次南巡兩首御詩分別為《閱河三依皇祖詩韻》《閱淮安石堤疊前韻》[8]。
閱河三依皇祖詩韻
閱河日晏駐舟營,紆蹕因多廿里行。
一述前?無敢作,當(dāng)年曾是慶平成。
閱淮安石堤疊前韻
黃流昔南遷,奪淮挾歸海。
于一已覺難,況兩難更倍。
閘堰非不伙,各以所見改。
因之水益髙,受病實多載。
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兩首御詩分別為《閱河四依皇祖詩韻》《閱淮安石堤再疊前韻》[8]。
閱河四依皇祖詩韻
閱河歷歷仰堯營,挈要云由地里行。
稍事調(diào)停在清口,下河連歲幸收成。
閱淮安石堤再疊前韻
河工于何艱,艱惟亙徐海。
山陽處其中,人煙庶更倍。
所恃惟一堤,因命以石改。
雖非探本計,粗安賴歷載。
以上四組八首御詩中,哪四首位于清江閘北岸?哪四首位于南岸?民國《淮陰志征訪稿》卷二提供了其中四首詩的信息:乾隆十六年《恭依皇祖閱河堤詩韻》碑“在清江閘南岸”;乾隆二十二年《閱河再依皇祖詩韻》碑“在清江閘北岸”,《再依皇祖閱河堤詩韻》碑“在清江閘南岸”;乾隆二十六年《閱河三依皇祖詩韻》碑在清江閘北岸。雖然信息不完整,但規(guī)律很明顯,據(jù)此可推斷七言四句的“閱河”御詩均位于清江閘北岸,五言八句的“閱河堤”御詩均位于南岸。
四、結(jié)語
歷史上的清江閘御詩碑早已毀于抗日戰(zhàn)爭,上述考證可很大程度上再現(xiàn)御詩碑的歷史原貌:兩座精巧的御詩亭對稱矗立于清江大閘兩側(cè),亭內(nèi)石碑上刻有康熙、乾隆皇帝的十首御詩。在運河漕運作為國家經(jīng)濟(jì)命脈的清王朝,在號稱“九省通衢”的清江浦城,在號稱“南船北馬、舍舟登陸”交通樞紐處的清江大閘附近,南來北往的官紳商賈在此登岸觀景,欣賞御詩,不失為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
目前,清江越閘西北側(cè)有一座2005年新建的“御碑亭”,正面刻有“績奏安瀾”四個大字,大字兩旁各有一行小字,分別為“賜總河高斌”和“乾隆五年二月二十五日立”。碑的背面是一篇現(xiàn)代人撰寫的“績奏安瀾御碑記”,詳細(xì)介紹了高斌的生平事跡以及碑的來歷,“系依現(xiàn)嵌于清晏園的原碑,由淮安市富麗房地產(chǎn)集團(tuán)出資,淮安市振玉碑刻社復(fù)制并記”。很顯然,這塊碑是根據(jù)乾隆五年賜江南河道總督高斌的御碑復(fù)制而來,是清晏園(清代河道總督衙門所在地)古碑的復(fù)制品。實地考察今清江浦城內(nèi)的清晏園碑廊,可發(fā)現(xiàn)確有“績奏安瀾”碑鑲嵌于碑園墻上。乾隆五年(1740年)贈高斌“績奏安瀾”碑時,皇帝尚未南巡,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第一次南巡到淮安。
該“績奏安瀾”碑是否曾被立于清江閘附近?據(jù)咸豐《清河縣志·建置》所列清河縣九處“龍亭”來看,清江閘附近只有上文提到的南北兩座御詩亭,其他七座分別在楊家莊、玉皇閣、順黃壩、惠濟(jì)祠、風(fēng)神廟、關(guān)帝廟、御壩等地,清江大閘附近未見有“績奏安瀾”碑亭的記載。今清晏園仍保存13塊乾隆御碑,其中類似“績奏安瀾”的大字御碑五塊,除乾隆五年(1740年)賜河道總督高斌的“績奏安瀾”碑外,還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賜高斌的“□□懋安”碑、乾隆三十年(1765年)賜河道總督高晉的“底績宣勤”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賜河道總督李奉翰的“保障□□”碑、乾隆某年賜河道總督白鐘山的“□□底定”碑。因此,“績奏安瀾”原碑當(dāng)立于河道總督府內(nèi)。
御詩碑亭是歷史上清江浦城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和重要的地標(biāo)性建筑,見證了最高統(tǒng)治者對淮安地區(qū)河工的重視。在當(dāng)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shè)的時代背景下,運河研究形成了熱潮,在大運河文化內(nèi)涵、保護(hù)規(guī)劃、旅游開發(f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運河本體真實性與完整性的挖掘仍有待加強。應(yīng)加強運河本體研究,重視圖像資料、檔案資料、詩文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運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講述真實的運河故事,更大程度地再現(xiàn)大運河歷史原貌,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chǎn)景觀展示,打造特色文化地標(biāo),服務(wù)于地方文化建設(shè)和旅游開發(fā)。
*本文系教育部后期資助項目“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黃河水文與運河漕運研究”(項目編號:16JHQ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xiàn)
[1][越南]阮輝瑩.奉使燕京總歌并日記[M].復(fù)旦大學(xué)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越南漢文燕行文獻(xiàn)集成[Z].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清]張鵬翮.運河全圖[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
[3]李孝聰,席會東.淮安運河圖考[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4]陳清義.運河圖鑒[M].濟(jì)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6.
[5][清]吳棠,魯一同.咸豐清河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江蘇省淮安市人民政府.清宮淮安檔案精粹[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1.
[7]徐鐘令.民國淮陰志征訪稿[M].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8][清]高晉,薩載,阿桂.欽定南巡盛典[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9][清]乾隆.御制詩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